然后再说郡县制和分封制,大秦覆灭的几点原因里面有一个就是六国余孽蠢蠢欲动,那为什么六国余孽不安分呢,因为没有分封制了,没有爵位可以安抚他们。汉朝的做法是把分封制和郡县制一结合,既保证诸侯安分守己,又能保证后续有新血液有新盼头,不谈这个制度后续的弊端,但是肯定不会像某些废物只苟三年。扶苏如果愿意继续郡县这个非常依赖君主个人才能的方案,那他的才能应该也能撑一阵子,也许他的后代能再出一个不世的天才,给大秦续个大的呢?如果他想要选择分封制,那可能也就是多少年后再重现春秋战国的争战,只能说是给秦续了命,但没有续了魂(此外扶苏对分封制的支持这一论点也并没有史料依据,有待考证)。还是说有此外第三种可能我们不得而知,所有这些也都只是后人的猜测。这一片空白我们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小说里笔者还是想创造一个没有遗憾的世界,用直播系统给他们每个人加点不一样的变化!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改造的,有直播系统的冲击,希望扶苏或许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未来。毕竟真正的扶苏,只能永远留在了上郡。
当然这些都是笔者一些浅薄的见解啦,抛砖引玉~
ps:有没有人发现我换封面了!新封面是不是很可爱!我快被这些团子可爱昏了(爬行)(尖叫)(继续爬行)
第7章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秦始皇陵之大堪称一绝,万千宫室,峻宇雕墙,每一个来到秦始皇陵博物馆的游客都会被这样波澜壮阔的图景所震撼。
这样一座空前宏伟的地下陵墓也深刻地反映了秦始皇本人对始皇帝名号的自信和永生的愿景。
对秦始皇的批评古往今来堪称汗牛充栋,尤其是后世的封建儒生们,往往将他评为最残酷的暴君。这样的评论是带了鲜明党争立场的,是西汉的儒生为了抹黑前朝,以此美化本朝统治正当性的夸大之言。
要想公正的评判,要注意到人物的两面性。首先要直面嬴政身上“暴君”的一面。
秦朝人口现在一般预计在两千万到三千万,按照当时的人口结构,青壮年男性约为五百万。
让我们数一数嬴政在征徭上都做了什么,前有王翦三十万大军灭赵,后有蒙恬六十万大军,再加之修万里长城,铸阿房宫的一百五十万民工。
把这些都加在一起,便已是二百四十万青壮男子,几乎占了可用人口的一半,由此可见徭役之重。
尽管嬴政的这些抉择让秦国拥有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军,和飞速成长的建筑技术,但是重役的后果就是苛税。
养多少工就要种多少粮,这批巨大的财政压力自上而下均匀地压在每一个贫困百姓的头上。反观后来的每一个盛世,无论是汉武帝时期,还是大唐贞观之治,都是修生养息后遇上风调雨顺,财政充足到粮食都要溢出粮仓,雄厚的积累让他们拥有无限的可能。
但大秦显然没有那个济世安邦的时间。
北有匈奴之患,内有六国余孽沸扬,加之这是有史以来初次治理这样广阔的疆域,百废待兴,各项制度都等待着这位始皇帝去重新洗牌。
所有新事物的诞生都不免有破茧成蝶和凤凰涅槃的阵痛。浓缩起来不过是一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不过是六字短言“废分封,行郡县”。它们被书写在薄薄的史册中,凝练成简短的几行,但是这背后会有什么样的阻力,千言万语也难以道尽。
轻飘飘的一个“急功近利”并不能完整地评价秦始皇的雷厉风行,要切身体会地站在那个万人之上的位置,才能理解他。
在大秦最初一统江山的时候,想必举国上下每一个人都是热泪盈眶的——他们期盼的和平盛世终于要来到,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代是那个时代所有人共同的期盼,他们已经经历了太久的乱世纷争了。
起初秦民应该是幸福的——秦重律法,在最初的时候,和后来批评过于严苛的秦法不同,它客观公正,条例清晰,在一个皇权专制的国度,能有这样尚法的觉悟,是难能可贵的,更不用说秦国商鞅变法已经是战国七雄中的唯一一例。也许正是因此,所以七雄逐鹿中原,最终霸主之位落在了秦国。
嬴政在亲政的十年内完成了这无数壮举,他任用贤才,不问出身,坚定不移地推行秦国的国策到自己的每一片疆域,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王国——但事物的发展总是起起落落。
他逐渐忘记了自我,在一片歌功颂德之中迷失了方向,开始寻仙问药,大兴土木,繁重的徭役和苛税使得人民生活回到了水深火热中,治下的秦民也是在这一时期内逐渐积攒不满,六国余孽伺机而动。】
天音评判至此,嬴政也不禁身形摇晃。
他对自己的丰功伟绩向来无比自信,多次出宫巡查,更是志得意满,满面春风。
唯一让他觉得遗憾的是继承人们——长子扶苏尚不经世,观念守旧,仁义有余但不够杀伐果断;宠爱的幼子不用说了,怎么看都是个吉祥物的存在;剩下的诸位公子有点贤能但不多……
除却诸公主,二十几个孩子,挑挑拣拣,竟没有一个人堪当此大任!
原来……原来大秦的覆灭真的不只是因为继任者的无能,是朕做错了,是朕辜负了大秦的子民?
当然这些都是笔者一些浅薄的见解啦,抛砖引玉~
ps:有没有人发现我换封面了!新封面是不是很可爱!我快被这些团子可爱昏了(爬行)(尖叫)(继续爬行)
第7章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秦始皇陵之大堪称一绝,万千宫室,峻宇雕墙,每一个来到秦始皇陵博物馆的游客都会被这样波澜壮阔的图景所震撼。
这样一座空前宏伟的地下陵墓也深刻地反映了秦始皇本人对始皇帝名号的自信和永生的愿景。
对秦始皇的批评古往今来堪称汗牛充栋,尤其是后世的封建儒生们,往往将他评为最残酷的暴君。这样的评论是带了鲜明党争立场的,是西汉的儒生为了抹黑前朝,以此美化本朝统治正当性的夸大之言。
要想公正的评判,要注意到人物的两面性。首先要直面嬴政身上“暴君”的一面。
秦朝人口现在一般预计在两千万到三千万,按照当时的人口结构,青壮年男性约为五百万。
让我们数一数嬴政在征徭上都做了什么,前有王翦三十万大军灭赵,后有蒙恬六十万大军,再加之修万里长城,铸阿房宫的一百五十万民工。
把这些都加在一起,便已是二百四十万青壮男子,几乎占了可用人口的一半,由此可见徭役之重。
尽管嬴政的这些抉择让秦国拥有了一支战无不胜的强军,和飞速成长的建筑技术,但是重役的后果就是苛税。
养多少工就要种多少粮,这批巨大的财政压力自上而下均匀地压在每一个贫困百姓的头上。反观后来的每一个盛世,无论是汉武帝时期,还是大唐贞观之治,都是修生养息后遇上风调雨顺,财政充足到粮食都要溢出粮仓,雄厚的积累让他们拥有无限的可能。
但大秦显然没有那个济世安邦的时间。
北有匈奴之患,内有六国余孽沸扬,加之这是有史以来初次治理这样广阔的疆域,百废待兴,各项制度都等待着这位始皇帝去重新洗牌。
所有新事物的诞生都不免有破茧成蝶和凤凰涅槃的阵痛。浓缩起来不过是一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不过是六字短言“废分封,行郡县”。它们被书写在薄薄的史册中,凝练成简短的几行,但是这背后会有什么样的阻力,千言万语也难以道尽。
轻飘飘的一个“急功近利”并不能完整地评价秦始皇的雷厉风行,要切身体会地站在那个万人之上的位置,才能理解他。
在大秦最初一统江山的时候,想必举国上下每一个人都是热泪盈眶的——他们期盼的和平盛世终于要来到,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代是那个时代所有人共同的期盼,他们已经经历了太久的乱世纷争了。
起初秦民应该是幸福的——秦重律法,在最初的时候,和后来批评过于严苛的秦法不同,它客观公正,条例清晰,在一个皇权专制的国度,能有这样尚法的觉悟,是难能可贵的,更不用说秦国商鞅变法已经是战国七雄中的唯一一例。也许正是因此,所以七雄逐鹿中原,最终霸主之位落在了秦国。
嬴政在亲政的十年内完成了这无数壮举,他任用贤才,不问出身,坚定不移地推行秦国的国策到自己的每一片疆域,以前无古人的气魄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王国——但事物的发展总是起起落落。
他逐渐忘记了自我,在一片歌功颂德之中迷失了方向,开始寻仙问药,大兴土木,繁重的徭役和苛税使得人民生活回到了水深火热中,治下的秦民也是在这一时期内逐渐积攒不满,六国余孽伺机而动。】
天音评判至此,嬴政也不禁身形摇晃。
他对自己的丰功伟绩向来无比自信,多次出宫巡查,更是志得意满,满面春风。
唯一让他觉得遗憾的是继承人们——长子扶苏尚不经世,观念守旧,仁义有余但不够杀伐果断;宠爱的幼子不用说了,怎么看都是个吉祥物的存在;剩下的诸位公子有点贤能但不多……
除却诸公主,二十几个孩子,挑挑拣拣,竟没有一个人堪当此大任!
原来……原来大秦的覆灭真的不只是因为继任者的无能,是朕做错了,是朕辜负了大秦的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