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大族看得心惊胆战的同时,又有一丝莫名的轻松。就像传言所说,吴军大部在城外安营,进驻城中的人应该极为有限,城中百姓或许不会受到太多的骚扰。
    最让他们安心的却是孙翊。这个刚刚弱冠的年轻人看起来面相稚嫩,做事却极为沉稳老练。这样的人应该不会轻易大开杀戒,出现屠城这样的事。
    诸葛亮向孙翊汇报了与杨洪见面的事。
    他的声音不大,却足以让一旁的江阳大族们听得清楚。听说杨洪逃走了,江阳大族都恨得牙痒痒。他们之所以现在站在这里任人宰割,都是拜杨洪所赐。如今城破了,他却跑了。
    “这竖子不得好死。”有人悄悄地骂道。
    孙翊转头看向站在一旁的江阳大族们,笑道:“辛苦军师了。”
    诸葛亮点点头,转身走向江阳大族,目光一扫。“听闻江阳有四姓八族,不知是哪几位?”
    众人互相看看,片刻的迟疑后,八个人拖着沉重的脚步陆续走了出来,吞吞吐吐的向诸葛亮问好,自报家门。诸葛亮听完,点点头,又对自称王安的老者说道:“王氏为四姓八族之首,家资几何?”
    王安面色如土,额头沁出细密的汗珠,胡须颤抖,好一会儿才吞吞吐吐的说道:“江阳虽有盐井之利,又有水路之便,其实民生不易。所谓四姓八族,也不过是乡里自诩。王氏忝为魁首,家资不过百万而已,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诸葛亮眉头微蹙。“百万?”
    “千真万确。”王安两腿打颤,站立不稳,只得跪倒在地,连连叩头。“不敢有瞒军师,王氏家资的确只有三……五百万。杨洪守城,几次强捐,如今除了田宅,余钱不足百万,愿献与右都护,只求……”
    诸葛亮上前一步,双手抚起王安。“王公请起,不必紧张。亮只是意外,王氏为江阳首富,居然只有三五百万的家资。我本以为至少有两三千万的。”
    王安脸都白了,嘶声叫道:“军师,这是谁在造谣,王氏岂有如此家资……”说着,挣扎着又要跪。
    诸葛亮挽住他的手臂,不让他再跪。“王公,我信你。其实呢,你有百万也好,千万也罢,都与我们无关。我大吴只收田,不劫财。只要王公肯将田地让出,支持新政,其他的都不用担心。”
    “当真?”王安又惊又喜。虽说土地是家族的立身之本,可现在是非常时期。如果只要交出土地就能换取平安,他是绝不会吝惜的。
    “千真万确。”诸葛亮回了一句,又对其他人拱拱手。“诸位或许对我大吴新政有些误会,这才心生惶恐。不过谣言止于智者,时间长了,你们自然知道我大吴新政是仁政还是暴政。”
    他顿了顿,又道:“这么说吧,如果是为了你们这几百万家资而来,那我们就不会打益州了。别的不敢说,楚州就算是中等人家,家资也有百万的,算不得什么大户。”
    众人如释重负,忍不住相视而笑,悬在头顶的乌云终于一扫而空。
    诸葛亮趁热打铁,宣布了相关决定。除了土地要收归官府,统一分给百姓之外,他还需要船,所有的船。不仅现有的船要全部征用,还有征用各家的船坞、工坊。他要利用这些现有条件打造战船,尽快组建右都护府自有的水师。
    没有战船,终究是个短板,总不能一直靠竹筏、木筏运输人马和辎重。
    当然,这些船坞、作坊只是暂时征用,以后还会还给他们,为此所作的改造算是报酬。
    王安等人听了,喜出望外,甚至有些眼红那些有船坞、作坊的家族。吴军要造战船,必然要对船坞、作坊进行改造,以符合战船的制造、停靠。有了这样的基础,以后生意必然再上一个台阶,傻子才会拒绝这样的机会。
    诸葛亮很快和江阳大族谈妥了合作方案。
    江阳大族死里逃生,甚至得到了意外的好处,自然高兴。为表诚意,纷纷出资劳军,牛羊、酒肉,各式物资,尽其所有,源源不断的向军营送,生怕落了后,以后抢不到合作机会。
    真正的战斗只有半日,杨洪积储的大量物资几乎原封未动,全部成了孙翊的战利品。
    诸葛亮随即统计了各家的土地,发布命令,宣布计口授田,推行新政。
    江阳百姓闻风而动,如潮水般涌来。他们没有大族的实力,无法捐钱捐物,就提供劳动,协助吴军修缮县城,改造船坞、作坊,并打造军械。
    数日之间,江阳民心安定,仿佛换了天地。
    孙翊休整了几天后,再次出征,率部顺水而下,向符节进发。
    与此同时,他派人送信给周瑜,准备夹击夏侯惇。
    曹仁原本以为孙翊夺取江阳之后会回师僰道,没敢轻举妄动。听说孙翊向符节进军,这才知道大事不妙。孙尚香攻取巴西后,黄忠率部南下,夏侯惇两面受敌,已经处境艰难,如果再加上孙翊,必败无疑。一旦周瑜突破娄关,益州防线就彻底崩溃,曹操会被吴军包围在鱼复。
    曹仁明知麾下军心不稳,不宜轻动,面临此等局面,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出兵追击。为了减少临阵反戈的可能,他命孟达为前锋,又再三叮嘱孟达,与吴军保持距离,不要轻易接战。只要能牵制住吴军,让他们不能全力攻击夏侯惇即可。等他率领主力赶到,再战不迟。
    其实不用曹仁关照,孟达也不敢轻易接战。他与于禁一起在交趾作战多时,知道于禁是什么样的人。于禁一战而亡,他也强不到哪儿去。他又不是曹操父子嫡系,实在没有必要为他们卖命。
    孙翊攻取江阳,益州的防线已经被击穿,胜负已定,这时候与吴军死战,无疑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孟达率部赶到江阳,被潘濬拦住去路。
    第2557章 临阵换将
    孙翊出兵一年多,潘濬与蒋钦便是不可或缺的大将,或为前锋,或为后拒。进攻益州,蒋钦便成了铁打不动的前锋,破于禁,取江阳,接连建功,威名日盛。
    潘濬却连一点油水都没捞着。
    要说不着急,那是骗人的。
    不过潘濬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无论是经验还是资历,都无法与蒋钦相提并论。与蒋钦争功无疑是自讨没趣。对孙翊来说,益州之战就是练手,将来出征海外,天地广阔,作战的机会很多,不可因小失大。
    所以,他一直很安静地接受命令,尽可能将每一次任务都完成得尽善尽美,让孙翊没有后顾之忧。
    这一次,孙翊前往符节,进攻夏侯惇,就将留守江阳的任务交给了他。
    战船数量有限,绝大部分都被孙翊带走了,潘濬手里只有几十条民船,自然无法在江面上与孟达交战。不过江阳(今四川泸州市)地处贵州、益州交界,有不少山地,长江两岸都是山,水就山势,接连拐了好几道弯,江阳城外正是江面最窄之处。
    潘濬理所当然地在长江两岸架起了抛石机和重弩。
    刚刚分到了土地的江阳百姓热情高涨,积极为吴军提供协助,男子构建阵地,运送物资,女子为将士洗衣、做饭,以便吴军将士能安心作战,击退来敌。
    他们都清楚,曹操是依靠世家支持的,如果曹操胜了,以王安为首的四姓八族肯定会翻脸,不仅会将土地夺回去,说不定还会加倍报复。
    有了百姓帮助,数日之内,潘濬就在长江两岸完成了部署,在江面上架起了几道浮桥,严阵以待。
    孟达本无死战之意,见潘濬守得严密,立刻下令停止前进,命人向曹仁报告,同时不紧不慢地在南岸立阵,试探性进攻南岸的吴军阵地。
    潘濬没给他留面子,迎头痛击,杀死杀伤近百人。
    孟达识相的收兵回营,紧守营栅。他知道潘濬求战之意甚浓,不想成为潘濬功劳簿上的一笔战功。
    曹仁收到孟达的消息后,率部赶来,查看了形势后,决定利用自己的兵力优势,同时进攻南北两岸。孟达进攻江南的吴军阵地,他本人则进攻江北的吴军大营,力争尽快收复江阳,增援夏侯惇。
    救兵如救火,曹仁顾不上休息,第二天一早就发动了攻击。
    潘濬据守阵地,寸步不让。
    ……
    夏侯惇心急如焚。
    吴军三面来袭,他分身乏术。
    杨洪赶到后,向夏侯惇汇报了江阳失守的经过,以及诸葛亮与他会面的事,一五一十,原封不动。夏侯惇听了,更是头大。吴军来势汹汹,连谈判都不想谈,一旦遭遇,必然是一场恶战。
    从雁岭、江阳两次战斗可以想见,吴军的战斗力极强,非蜀军可敌,符节县城比江阳强不到哪儿去,怕是守不住。
    左右权衡之下,他决定放弃符节,收缩兵力,退守江州。
    江州(今重庆市)是益州东部门户,是平原与山地的转换处。江州向东,以山地为主。江州向西,则以平原、丘陵为主。曹操在鱼复作战,一旦江州失守,曹操就被封在了山区,再无回旋余地。
    黄忠正在率部赶来,江州是必争之地。相较于江阳、符节,江州的城池要坚固得多,更利于坚守。
    夏侯惇退守江州,娄关就成了孤城,腹背受敌,旋即告破。
    周瑜率部翻越娄山,沿安乐水(赤水河)而下,到达符节,与孙翊会师。
    孙翊由武陵入牂柯,原本就是同一战区,只是孙翊在牂柯南部作战,直入南中。周瑜一直在牂柯北部作战,两人军书往来,却没有见过几面。相互之间只是配合作战,不存在统属关系。
    如今在同一个战场作战,谁指挥谁就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将来进攻江州,与黄忠会师,也有同样的问题。
    在攻取雁岭,由僰道东进江阳时,诸葛亮就建议孙翊主动上疏天子,请求天子下诏,由周瑜负责益州南部的战事指挥。
    孙翊不太理解。
    他倒不是看不起周瑜——对他而言,周瑜就和孙策一样,是他的兄长——而是觉得他是右都护,要比周瑜这个天竺大都督高半级,就算不顾及他的面子,也要顾及麾下文武的想法,至少会让他与周瑜各负责一块,不会让他反过来要听周瑜的命令。
    但是诸葛亮坚持他的理由。早在初平年间天子征战南阳时,周瑜就是副将的不二人选。他之所以没有成为都护,只有一个原因,他不姓孙。因为牂柯的战事,周瑜错过了很多机会,但他什么也没说,天子都记在心里,一定会给他补偿。
    益州之战就是最好的机会。
    可是对于孙翊来说,这个机会却不怎么合适,风险太大。与其让他承担战败的风险,不如由周瑜全权指挥,孙翊还可以借这个机会学习周瑜的用兵之道,并与周瑜麾下诸将处好关系。毕竟将来出征海外,孙翊大概率要和周瑜、太史慈、甘宁同路,长期合作是避免不了的。今天抢了他们的功,落下了恶名,将来可能要加倍偿还。
    孙翊将信将疑,但他一向信任诸葛亮,还是接受了建议,上疏行在。只是路途遥远,而且江州、鱼复还控制在蜀军手中,斥候来往不便,要等到诏书还需要一段时间。
    得知周瑜将至,孙翊亲自出营迎接,逆水而上,直到十里之外的凤凰山,在山坡上设宴,为周瑜接风。
    孙翊先见到的是贺齐。
    见孙翊亲自来迎,贺齐不敢怠慢,立刻派人向中军汇报。他自己没有下船,就在船上等着,等周瑜、祖郎来了之后,才一起登岸,与孙翊见面。
    见了面,没等周瑜说话,孙翊就快步迎了上来,大笑道:“兄长,别来无恙?”
    孙翊当年随母兄一起住在周家,一直将周瑜当作兄长看待。在孙策身边见习的时候,每逢周瑜回朝,他也是围着周瑜请教各种问题,周瑜倒是习惯的。只是如今孙翊身为右都护,又统领大军作战,身份比周瑜还高半级,周瑜岂能还像以前一样安之若素。
    周瑜赶上两步,抢先拱手施礼。“天竺督瑜,拜见右都护。”
    孙翊连忙托住周瑜的手肘。“兄长,你这就见外了。于公,你我皆直属枢密院都督处,都是陛下的爪牙,你任都督时间更长。于私,你我都是陛下的手足,你又年长。于公于私,都应该我向你行礼才对。你这么做,让我以后如何面对陛下,如何面对其他都督?”
    周瑜含笑拱手。“正因为如此,瑜才要以身作则,不能放肆,坏了礼仪。”
    两人互相谦让了一番。周瑜正式向孙翊介绍荀攸、贺齐、祖郎等文武,孙翊与他们一一见礼,又隆重介绍诸葛亮、蒋钦及蒋琬等人。诸葛亮、蒋钦都是孙策身边的人,与他们并不陌生,很快就熟悉起来。
    周瑜受阻于娄关,慢了一步,被孙翊抢了头功,贺齐、祖郎等人心里多少有些想法。如今又因孙翊逼走了夏侯惇,他们才得以进入益州,又欠了一份人情,心里更别扭,一直担心见了面之后如何相处,在围攻江州的战事中如何分配任务,多少有些防备心理,只是碍于孙翊的身份,不能摆在脸上。
    如今见孙翊姿态放得很低,心里的疙瘩也化解了些许。
    当然,战场主导权还是要争,总不能在牂柯练了四年,最后却只能看着别人斩将夺旗,攻城拔寨。
    他们可不是荀攸,对什么都不在乎。
    孙翊与周瑜说话,诸葛亮与荀攸坐在了一起,执子弟礼,向荀攸请教用兵为政之道。荀攸连连谦让,不肯多言。
    诸葛亮话锋一转。“闻说荀君有山林之志,已经在牂柯选好了隐居之地?”
    荀攸诧异地看着诸葛亮。这是他和周瑜的体己话,怎么传到诸葛亮耳中了?转念一想,又觉得很正常。诸葛亮是天子近臣,或许是周瑜透露给天子时,诸葛亮就在一旁,凑巧听到了呢。
    况且他也是求个清静,倒也不怕人知道。
    “诸葛军师消息灵通。”荀攸淡淡地说道。
    “不敢。”诸葛亮同样报以浅笑。“益州之战眼看着就要结束了,荀君很快就可以功成身退。只是荀君珠玉在前,这后来者实在不好选。周大都督远征天竺,将以何人为智囊?”
    荀攸笑笑。“新人辈出,才能逾于攸者数不胜数,诸葛军师多虑了。”
    “纵有这等人,若没有经过真正的战事历练,没有立下战功,恐怕也担不起这样的重任。到时候能不能让诸位将军信服,也在两可之间。”诸葛亮转头看看对面正在蒋钦等人说笑的贺齐、祖郎。“虽说周都督在牂柯练兵四年,可是益州之战集结大军十余万,这可是之前未曾有的机会。”
    荀攸没说话,但他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他可以淡泊名利,可以功成身退,但其他人不行。周瑜之所以能忍耐这么久,是因为有远征天竺这样的宏伟计划等着他。其他人同样如此。他们大多二十出头,三十上下,最少还能征战二十年。让他们现在就解甲归田,显然是不可能的事。
    但他们之前的历练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大战经验的缺乏是他们的短板。益州之战是一个好机会,他可以不在乎,但周瑜不能不在乎,周瑜麾下的武将谋臣不能不在乎。
    一直在一旁倾听的邓芝等人也明白了这一点,立刻将目光投了过来,透着期盼,透着渴望。

章节目录

策行三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新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庄不周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庄不周并收藏策行三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