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为整顿吏治,现将道府厅州所有各项陋规,一律酌改公费,以端仕习而维政体,恭折仰祈圣鉴事:窃维国家设官,大小相维,非第以辨等威,亦所有以示防检。故民受治于官,而官之小者又递受治于长官。长官不能正己以率属,斯下僚益务媚上而剥民,求其弊绝风清,必不可得。传曰官之失德,宠赂章也。近世仕习日坏,吏治日偷,其贿赂潜通者,或当慑于公,益怵于人言,而不能公然婪索。具有明目张胆,昌言不讳,与之而俨为成例,取之而不觉其非者,则莫如收受陋规一事。查直隶道府并四路厅六直隶州,均有表率僚吏、考核属员之责,然惟直隶州尚有粮赋平余,其道府厅除廉俸外别无进款,禄入既甚微薄,而办公用度又甚浩繁,乃不得不取给于属吏。于是订为规则,到任有费,节寿有费,查灾查保甲有费,甚或车马薪水莫不有费。此等风气,大抵各省皆然,非仅直隶有之。虽相沿已久。不同暮夜苞苴,但平时既受陋规,即遇事不无瞻顾。设一旦见有不肖之属吏,为上司者欲破除情面,据实纠参,或往往为其下所挟持,不克径行其志。吏治之敝,所由来也。当此修明内政之时,必以整顿官方为当务之急。然平情而论,又必须先有养人之廉,而后可以止人之贪。使举所有陋规扫荡而廓清之,而不筹给办公之费,则一切应用之款均无所出,势难责其治理地方。现以国帑空虚,诚不能另增公费,莫如姑就旧有之陋规,作化私为公之一法。臣通饬道府厅州各将每年应得属员规费,据实开报,和盘托出,即按其向来所得之多寡,明定等差,酌给公费。拟定大顺广道月支银一千两,清河道月支银九百两,通永道月支银七百两,天津道月支银六百两,口北道月支银五百两,霸昌道月支银三百五十两,保定、永平、河间各府均月支银六百两,天津、正定、顺德、大名、广平、宣化各府,均月支银五百两。东路厅月支银二百五十两,南路厅月支银一百三十两,北路厅月支银一百一十两,西路厅月支银一百两。赵州、冀州、深州均月支银一百两。遵化州、易州、定州均月支银五十两。其各州县仍将向来应出节寿等项,一律径解司库,不加耗费,另款存储。道府厅州应支公费,按月赴司库请领,不准折扣,闰月不计。司库统计出入,如有不敷,另筹弥补。自此定章以后,道府厅州不准与所属州县有分毫私相授受之事,倘敢巧立名目,藉端敛派,及不肖州县设计馈献,尝试逢迎,均准随时据实禀揭。查实后按赃私例严参治罪。其別经发觉者,与受同科。如此一转移间,化暧昧为光明,廉吏既不病难为,墨吏更无所藉手。长官不必有额外之需索,自可洁己以正人;下僚不敢作非分而钻营,相与奉公而勤职。庶几大法小廉,而吏治可期蒸蒸日上。臣为端仕习而维政体起见,除咨顺天府府尹外,理合恭折具陈。
清军绿营防勇,向属有名无实。盖由饷项不足以养瞻,其兵丁多以窝赌架娼为生计。甚至暗通盗贼,坐地分赃,不但不能保卫地方,反为害民之蠹。袁亦上疏裁撤,移此饷项充办警察费。
清人迷信佛教,庵观寺院财产甚富,多为无用僧道所盘踞。袁世凯又上疏着改庙宇为学堂,收庙产为学堂经费。驱逐僧尼,招募学生,广行教育,化无用为有用。
直隶地方自遭拳匪乱后,民贫土瘠,凋敝不堪,至是百废待举,筹款为艰。而中国国家素无信用,自昭信股票有借无偿之后,民间更不敢再放债于国家。袁以款无可筹,只得仿照公债例,招募公债。遂妥订归还章程,疏请特颁明谕,取信于民。疏云:
查外洋各国,遇有军国要需,率皆临时募债,不分本国外国,而踊跃输将,常逾定额,固由国民急公好义使然。而最要关键,尤在上下相孚,绝不失信。中国历来办理公债,半由官吏,不务远图,鲜克践言,以致民闻公债,辄多观望不前。即或勉集巨资,亦率视为报效,不敢希冀偿还,只求取便一时,而于国民维系之机相去甚远。利国便民之政,转为误国病民之阶,臣诚私心痛之。今欲开募债票,宜自公家严守信实,俾民间便利通行,方足以挽浇风而示天下。然示信之道,非可空言,又宜预筹的款,备偿本息,无论何项,不得挪用。又准其交纳本省库款关税各项,随时皆可兑用。信如四时,令如流水,既易筹集,尤便推行。在国家无利源外溢之虞,在商民得子母流通之益,维持民心,恢张国力,皆在此举。经臣详酌中外章程,以取信便民为宗旨,就本次筹款,岁可得银一百二十万两,计可贷公债银四百八十万两,以一年按七厘付息,逐年递加一厘,分六年还清。以所筹之的款,备付本息,有盈无绌。其期限、数目、章程暨筹定款项,另缮清单,恭呈御览。抑臣更有请者,此事系属创行,计在久远,一或蹉跌,继后为难。中国积习,往往始事者备极艰辛,而当新旧代易之交,辄鲜后先规随之美。不以率由定章为难,即以推卸责任为事,号令不行,官民不信,断由于此。此项公债票,如蒙俞允试办,拟请降旨作为永远定案。并责成臣暨布政使、盐运使并继任之督臣等,倘有违改定章,失信于民者,照误国病民论,予以应得之罪。庶天下士庶知朝廷于公债一项实力信行,断无愆改,方足以俾助国用,收集利权。
疏上,奉廷谕云:
袁世凯奏拟试办直隶公债票一折,外洋各国遇有军国要需,临时募债,无不闻风踊跃。独中国办理公债,辄多观望不前。良由官吏不能践言,民信未孚所致。兹据该督奏称,开募债票,以取信使用为宗旨,洵为扼要。所陈筹有的款,按年付息,分年还本,发给票据,准其交纳本省库款关税各项,并随处皆可兑用。拟具章程,尚属周妥,着即准其试办。仍责成直隶总督暨藩运两司,无论现任接任各员,一体认真经理,实力信行。经此次奏准之后,作为永远定案,断无改易,倘该官吏违章失信,仍蹈前辙,或启弊端,定行从严治罪,决不姑宽。钦此。
以上数端,乃袁世凯政策中最显著者。然此数种弊害,诚中国切肤之痛,袁世凯能骤然改除,亦人所难能也。
时北洋新政,实有可观,袁即具疏奏闻,两宫亦甚欣悦。下诏奖袁办理之善,通饬各省一律仿行。于是各省有派员来直考察者,有派学生来直肄业者。而北洋新政遂啧啧称道于各行省。至于中国警察制度之施行,陆军之改良,科学之输入,固当排袁世凯为首功。以此三端为袁功业之最显者。
北洋政治锢习驱除,袁遂思大兴科学,凡具有科学知识,皆优奖重用,学者皆闻风兴起。明时局者,知空疏文字无益社会,弃举业入学堂,并游学外国者亦日渐发达。而日国教育家亦多热心,以中国来游学者多年华老大,使必循序渐进,则时不我容,于是特设法律政治速成科,择科学之精华,授中国之学生。袁亦极力提倡。厥后北京进士馆诸人,以及各省候补道府,更有清贵如殿撰夏同龢,尊贵如蒙古亲王,皆至日邦就学。其极盛时有四万人之多,于是中国之文化,遂大有勃兴之气象焉。
第三节主张立宪
尔时留学日邦者,多数皆鼓吹中国立宪。袁世凯亦赞成其说。而孙文之党派又鼓吹种族革命,其风甚炽,清政府忧之。袁陛见入都,两宫问袁抑制革命风潮之策。袁乃陈各国宪政之善,当此时会,非行宪政不能免革命之风潮。故其时有五大臣考察列邦宪政之命。及五大臣归国,皇族中最开通之泽公,遂疏称立宪政体利国利民,惟不利于官。其余四大臣亦皆以立宪为然。而顽固党反对甚力,两宫为众论所惑,又召袁入都决议。袁力排众论,主张立宪,谓非此不能图强。两宫之意乃决。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秋七月十三日,遂颁预备立宪之诏,翌日又命袁世凯等会议改订官制。诏曰:
昨已有旨宣布立宪之预备,饬令先行厘定官制,事关重要。必当酌古准今,上稽本朝法度之精,旁参列邦规制之善,折衷至当,纤细无遗,庶几推行尽利。着派载泽、世续、那桐、荣庆、载振、奎俊、铁良、张百熙、戴鸿慈、葛宝华、徐世昌、陆润庠、寿耆、袁世凯公同编纂。该大臣等务当共矢公忠,摒除成见,悉心妥订。并着端方、张之洞、升允、锡良、周馥、岑春煊选派司道各员来京,随同参议。并着派庆亲王奕劻、孙家鼐、瞿鸿机总司核定,候旨遵行,以昭郑重。钦此。
预备立宪之诏既颁,彼顽固党人益肆口雌黄。于是梁鼎芬暨诸台谏皆交章劾袁,有谓其谋为不轨者,有谓其权高迈主者,有谓其天下兵权在握者。相传劾袁之疏多至数十份,两宫皆留中不发,特命庆亲王示意于袁上疏辞去兼差,以息浮言。袁将宫制议定,遂回天津,疏辞各项兼差。疏上,奉旨云:“该督办事均尚妥协,现定改订官制,各专责成。着照所请开去各项兼差。钦此。”
先是,昨年十二月二十一三日。袁世凯曾上疏恳辞兼差,奉诏慰留。兹并录迩时诏旨于下,以资考证。旨云:
袁世凯奏请开去兼差一折,现在时事艰难,正资整顿。该督公忠夙著,任事实心,仍着统筹兼顾,妥为经理,以副委任,毋庸固辞。钦此。
观以上两诏旨,相距仅数月,一留一准。一则曰公忠夙著,任事实心;一则曰办事均尚妥协,何其迥不相侔也?究其原因,虽由顽固党之诋排,亦由袁之自取。盖袁此次辞差疏间有牢骚语。夫倡立宪即应辞兼差,乃为惟一之宗旨,至辞兼差而语涉牢骚,则人疑为揽权也固宜。且袁系首倡立宪之人,权限不分,乌能立宪?顽固党所以藉口者,皆职是故也。袁之不学无术于斯略见。或谓此种奏疏多出自其书记辈之手,虽然,使袁左右有人,亦何至于此也。
袁世凯本具有坚忍性质,虽迭经挫折,屡负毁谤,其宗旨仍不稍变。自辞差后,遂一意经营地方新政。首创审判厅,次立自治会,皆由天津试办为起点。其他一切立宪应预备事宜,无不首任其难,不辞劳怨。乃其左右之人则不然,审判自治,皆属在地方之范围,自应委任于府县,而凌福彭辈不知新政之谓何,乌能胜任?特迫于袁之命令,不得不立一名目,以欺蔽人之耳目。故袁虽雷厉风行,终不过敷衍塞责,至袁甫去任,其所创之各项新政,即败坏不堪言状,实由于用人不当,遂断送于三五小人之手。至袁所位置之人才,惟花天酒地,纳贿循私,无所不至,人皆谓今不如昔。岂知创办之初,即有名目而无精神,故至今百弊丛生,现象之坏,不堪设想矣。嗟乎袁世凯有办事之热心,无知人之能力,是又不得不为袁惜,更不得不为袁咎也。
第四节兄弟之隙
袁自倡立宪后,圣眷即不逮从前,两宫之意,非恶其倡立宪,实为众口所煽惑也。众口所以能煽惑两宫之听者,又基于袁胞弟世彤之恶作剧。欲知其兄弟嫌隙之原因,须先说明袁世彤之轶事。
世彤系世凯之同母弟。彤为人放诞不羁,文字秀雅,常鄙视世凯。彤喜作狭邪游,闻上海为天下繁盛之区,遂携资往游。楚馆秦楼,夜游几遍,久之金尽囊空,遂为无赖于所卖。盖尔时上海有名妓胡宝玉者,丰姿绰约,领袖群芳,与彤最为密迩。又有某贵公子,腰缠十万,觅玉寻香。而诸无赖献佛借花,做出风流骗局,嗾宝玉与某公子伪践三生之约,藉索万金之资,而某亦如愿相偿。方拟买屋藏娇,彼人面桃花遂不知何处去矣。即赴英廨指控世彤与胡宝玉及诸无赖子。英廨巡柿即往拿彤与宝玉等,时诸无赖早已蛇惊兔逸,惟彤与宝玉尚交颈比翼于温柔乡中。而巡捕无情,遂将此酣睡鸳鸯双双扛去矣。事详载于当时《申报》,并注明袁世彤系袁世凯胞弟。时上海道聂缉规与世凯有旧,遂谕谳员为世彤解脱,专罪宝玉。世凯闻之,遂禀知其母,使深责世彤,兄弟间遂成嫌隙。会世凯练兵小站,彤请从事,凯畏人言,不便位置军中。凯兄世廉,时充聂士成全军营务处,遂荐之聂军,俾廉可就近教导。聂会世凯意,遂派世廉帮办营务。
后胡宝玉多方营谋,亦得解脱。闻彤在直隶,寻踪而至,求天津候补知县龚某代通消息,重圆旧梦。彤闻信即至,龚亦与焉。据龚告人云,宝玉虽罹讼祸,对世彤绝无怨言,晤面时惟叙离踪,情好逾昔。其来意系因自嗟老大,厌倦风尘,志在从彤以终。彤既重逢宝玉,而雪泥鸿爪,遂勾留于七二沽头,不忍舍去。嗣为世凯所闻,遂嘱世廉代彤辞差,以母命召彤至小站。彤见其母,历陈宝玉之志,并赞其贤淑,求母命世凯给数千金,藉完此局。世凯闻宝玉向有夏姬之妖,且年长于彤,力主不可,足亦忧弟意也。乃彤愿不遂,无颜复见宝玉,遂作书与宝玉长辞,驰回原籍。宝玉得彤书,眷念故人,抑郁成疾,未几而一缕香魂遂长归于杨太真虚无缥缈山矣。彤闻玉耗,感深知己,赋悼玉诗百韵以哀之,当时曾闻人传诵,惜未留稿。
宝玉既死,彤以为生平遗恨,衔世凯切齿,即拟终老林泉。昔袁任封圻,彤并末一至任所。当世凯之抚山东也,值拳匪肇乱,京津谣传袁将盘踞山东为己有。彤遂上书于豫抚景星,请转告荣禄,谓世凯行为,素不与闻。倘将来欺君枉法,请免株连。景知其兄弟参商,并未转达。至是闻交章弹袁,复上书于政府,并致书于世凯,劝其改行。书载《大公报》,顽固党即引为口实,列入奏章。清廷以袁胞弟竟有是言,亦为所动,故于撤袁兼差后,犹以为虑,又调袁内用。
第七章 军机大臣及外部尚书之时期
外部尚书之时期
第一节军机大臣及外部尚书
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秋七月二十七日廷谕:“外务部尚书着袁世凯补授。钦此。”同日又奉谕云:“大学士张之洞,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均着补授军机大臣。钦此。”
袁世凯奉诏后,即具疏恳辞,并密求庆王代为设法转圜,朝命不许。袁此次恳辞,实出于至诚。何也?盖自表面观之,以总督入枢府,系属超迁,且转瞬即可大拜,位极人臣。而袁所以不愿内用者有三,一自知国文甚浅,枢密往往拟旨,实有不能。二以北洋一席,咫尺天颜,其权柄不减于军机。且其经营数载之新政,彼时具有端倪,不忍弃置。三则军机分位虽尊,禄俸甚微。袁虽久任北洋,而其宦囊不但无余裕,且有亏累。有此种种原因,故辞之甚力。
清廷意旨,一则以众口呶呶,袁世凯究竟居心若何,不能窥察。调归内用,方可钳制。又以安徽有徐锡麟之变,云南有河口之乱,革命风潮日炽,非实行立宪不能以节乱萌。立宪为袁所主倡,调其当枢府之要,加一老成持重张之洞协同助理,袁亦不能专擅。此清廷调袁内用之大旨也。
袁既坚辞不获,庆亲王不但不为挽回,且劝勉甚殷,惟有勉为其难。而种种困难,只有设法对待。国文甚浅,则延其旧书记辈为之辅助。北洋一席,则力保其门人杨士骧接代,约定长芦盐政以及直督应有之漏卮,仍归袁弥补在任时之亏累。但杨逢人辄作是语云。袁当枢府要冲,杨虽反复无常,尚不敢显违原约。惟北洋一切新政,虽在光绪三十二、三年间,已属有退化无进步,而杨士骧接手之后,又偏置私人,遂腐败不堪言状矣。噫嘻,后来不类,诚非袁世凯初意所能料者也。
第二节阮忠枢、张一麐事略
袁既入军机,多倚赖其书记阮忠枢、张一麐二氏为左右手。通常事则倚阮,新政则赖张。欲明袁在军机大臣时代之事实,不可不先明阮、张两氏之概略。
阮忠枢自袁在小站练兵即充书记,其人虽无大才具,品尚可取,在少年时代亦颇好事。自为袁绍介入康党后,深自愧悔,历随袁由山东迁直隶至入军机,尚无劣迹为人所指。迨后洋烟之癖甚大,故除为袁述文外,亦无暇涉及他事。论者谓阮忠枢尚不失读书本色。
张一麐之为人,无所不为,不可思议。初袁本不重任,仅充督署书写员。迨光绪三十一、二年,袁世凯因留学我邦之学生鼓吹,遂有提倡立宪之思想。张有弟名一鹏,亦留学日邦,时以条陈寄张,嘱转陈袁,为他日进身之计。麐遂据为己有,又润之以康、梁著述,投袁之好,自命为新学家,同人多鄙薄之。及观其述文多东抄西袭,毫无根据。袁世凯遂为麐所愚,以其实有心得,凡新政一切,皆命一麐拟稿。嗣一鹏亦来北洋,麐多转乞其弟。于此又不可不略述一鹏之劣迹。
一鹏学问固优于一麐,至其为人,则小人之尤者。窥其外表似端谨士,而心地之奸毒实不堪问。有一种阴险绝技,常陷人于危,令人不测者。有道其留学日邦时,印伪报纸,造捏名禀,陷害知府李丙吉一事。其手段之离奇,用心之狠毒,有笔墨所不能形容者。迨后李丙吉侦知底蕴,屡控不直,盖皆为一麐阴抑其禀,使不能上达。李丙吉惟有咄咄呼冤,吞声忍气,投效至奉天。赵尔巽悯之,委以财政局差使。后赵陛见至北京,庆亲王问赵,新政何不仿照北洋办理?赵曰我虽不善办新政,幸东三省尚不似北洋之暗无天日,盖指此也。一麐招一鹏来北洋,本拟引入袁幕,因恐劣迹败露,为袁所知,转与己不便,意遂中上。一鹏之为人,无利不往,即麐有笔墨事属之,苟不予以相当之酬谢,亦不肯为。遇事招摇,兄若弟朋比为奸,其声名遂狼藉矣。
一麐既得袁之任用,遂补天津同知。一鹏以主事分法部。兄弟定约,麐每岁津贴鹏千金,遇新政事即由电话招鹏来津。至是袁世凯忽调内用,杨士骧署理北洋,麐、鹏两人之种种劣迹,杨知甚晰。麐知督幕必不能容,而同知一缺又极清苦,且一离袁所即不能狐假虎威,遂求从袁入都云。
袁自入军机后,两宫眷注较前尚无大异,而一般顽固党排诋甚力,袁之热心遂渐退缩。加以张一麐时蛊以模棱两可之说,其意多退然自阻。以退思铭其室,事事谦让,见者多以为袁学术大进。窃谓不然,凡为大臣者,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固贤人学问,然岂支持中国危局之大臣所宜哉?故于此目袁为退化时也。袁在军机年余,殊碌碌无所表现。惟关北洋事则甚注意。奈杨士骧本风流名士,其平日不可少之功课,惟是一局围棋,两枝二簧,三杯烧酒,四圈麻将。而又内外宠俱全,日夜宣劳,更何有须臾之暇以料及新政哉?且其心本不以为然,因顾全禄位,不得不存其表面。或谓袁每闻天津新政失败,辄嗟叹再三,由是英雄气短,遂实行模棱两可之主义,即于首倡立宪之大问题,亦只好随波逐流,虎头蛇尾矣。
第三节“立宪”之议定
袁任军机大臣,其重要事,惟订立宪年限之问题。立宪年限,袁本主速行。当在北洋尝与人言曰:“人苟实事求是,三年之久,何事不可预备?”其主三年立宪,固早有成见矣。及入军机后,朝命决此问题,袁遂谋之一麐,命其创稿,筹画预备事件。麐又谋诸一鹏,鹏时方欲迎合某尚书意旨,某尚书谓人民程度甚低,非期之十年不可,痛诋袁为躁进。又谓欲速则不达。鹏遂承某尚书之意曰,袁本不知立宪为何物,一切皆倚赖其兄,其兄又非赖彼不可,此事必能使袁从公,遂代麐创稿。后诸大臣协议,袁出稿与某尚书相同,遂以上闻,于是遂有十年预备之诏。北京报纸遂著为论,其主笔者为汪康年,谓袁前后如两人,并隐讽麐、鹏之鬼蜮。麐遂嗾袁令某厅禁止京报出版,即此事也。时北京知其事者,谓袁为皇上之枢密顾问,麐又为袁世凯之顾问,一鹏又为一麐之顾问。多称张一鹏为第三级顾问官。此等绝大问题,竟败坏于一二宵小辈,是不得不为袁慨也。
清光绪三十四年,春正月初一日奉廷谕:“袁世凯着加恩赏西苑门内乘坐二人肩舆。钦此。”
是年秋七月,清光绪帝患亏损症,日渐增剧,至十月病势危笃。西太后亦患痢疾。遂诏群臣议继统事,袁世凯辈不赞一词,后意甚急,根问再四,袁对候庆亲王由陵回京,臣等协议再行上奏。后怒甚,命拟旨,著留养醇亲王之子于宫中。
第四节两宫之宾天
冬十月二十二日,清光绪帝崩。西太后懿旨,命宣统皇帝入承大统。醇亲王为监国摄政王。令宣统皇帝为同治帝继嗣,兼祧光绪帝。当时北京谣说纷纷,宫闱秘密亦不详载。是月二十四日,西太后晏驾,时光绪帝崩后二日也。两宫先后宾天,宣统皇帝入承大统,登极礼成于十一月十六日。
慈禧太后像
“光绪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上疾甚。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中教养,复命载沣监国为摄政王。癸酉,上疾大渐,崩于瀛台涵元殿,年三十有八。遗诏摄政王载沣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皇太后懿旨,命嗣皇帝承继穆宗为嗣,兼承大行皇帝之祧。宣统元年正月己酉,上尊谥曰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葬崇陵。”(《清史稿》卷二四)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壬申,太后命授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癸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二年五月,御史潘敦俨因岁旱上言,请更定谥号,谓:‘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霣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太后以其言无据,斥为谬妄,夺官。五年三月,合葬惠陵,上谥。宣统加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清史稿》卷二一四)
“十月二十二日,德宗晏驾,遂以宣统帝入承大统。公虑孝钦后年高,且皇族中颇有争竞继统者,主幼国危,必生变乱,倡议以醇亲王载沣监国。二十四日,孝钦后遽崩,于是公与二三老成从容定策,匕匕无惊,中外咸深叹服。公感悼孝钦后知遇,拟矣大丧事竣,亦即告退,乃未及上书陈情,而局势忽变。”(《容庵弟子记》卷四)
当时清国朝野之议论,多以西太后宾天,袁世凯必有奇祸,众口同声。某日袁退朝稍迟,忽传袁已杖毙。与袁有关系者,麇集袁寓探问,北洋公所车马络绎不绝,未几袁归,始各散去,时大有草木皆兵之势。
第八章 免官与复出
第一节免官之诏
十二月十一日,果奉免官之诏云:“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钦此。”
免官有诏,时袁尚在朝房,早有所闻似不仅免官。内阁值日官捧诏告袁曰,皇上有旨,袁颓然色变。未及读诏,张之洞自内出,告袁曰,上以公足疾,命回籍养疴。袁读诏毕,连呼曰天恩高厚,天恩高厚。袁回寓后,张一麐遂藉故逃避。袁之仆从见张逃,亦皆惶惶。或谓自免官诏下,袁之寓所风声鹤唳,处处惊惶,若不知祸之终极矣。翌早袁入朝谢恩讫,即乘快车至天津。有英人海鲁君与袁同车,曾作《车中纪事》,译录数语于下:
(上略)头等车内仅三数人,予觅一近暖气处坐定。旋来一人,衣素服,发毛参参,随从甚多。坐处与余相对。见其仆辈置似新闻类一束于其旁,其人遂翻阅。两点二十五分车过丰台,阅有四十分钟,其人端坐未行动。旋有仆人又置似酒类一樽于几上。车上之仆均事之甚谨。余察其人举动异于常人,以英语询车中检票人,知为清国军机大臣袁世凯。四点三十分,车至老龙头,袁下汽车,即乘一华丽马车往西行去云。
袁到天津,先至德国饭店。饭后至杨士骧衙门,住署后花园。其眷属于是日晚车亦到天津,住德国饭店。十三日早车,袁世凯复回北京,其眷属于午车亦回京。闻其来天津,一则与杨士骧有密商事件,一则支取银行存款,汇往河南。至其眷属来津,实因惶恐所致。袁去后杨士骧遍戒从人,切不可云袁住署内,岂知其仆从多逢人辄告云。袁回京后,于十四日清晨即携全眷回籍。闻其时不特随从无多,送行者亦寥寥。是后都中谣说不一,或谓将籍没其家产,或谓祸仍不止此,或谓袁所练之兵将暴动。袁本多子,然多幼稚无知,闻此谣说,茫无头绪,甚有逃而隐匿者。其景象亦甚可悯。
或谓袁事败,有问张何故逃避者?张谓袁宅内藏有快枪数百枝,设被籍出,其祸尚堪问乎?我辈月得若千金,系以心血与文字换来,无他感情,焉能与彼共祸?问其知袁宅中藏此利器何用,张曰乌知其心?噫,人情冷暖,固世人之常态,如张一鹏之兄弟,又罕有其俦者也。
以上所记袁世凯免官时之事实,系据当时之访探。而中国最有价值之《时报》,论袁世凯事则大异其旨趣。玆择录《时报》所记新闻二则于下,以资参考:
(一)“摄政王斥袁之意,于初十日前已决,庆邸知不可挽,故自初十日即请假不入内,至昨日始销假。十一日召见,独世、张两军机。王出所拟罢袁谕旨,令张视之,张大惊,为袁缓颊。王曰尔勿预此事,但视谕旨妥否,酌改可也。谕旨原文本有指斥袁罪处,张为删去之。”
(二)“袁世凯开缺后,自知罪状暴露,乃逃至天津。(中略)后知摄政王宽大。张、那两军机同保其无事,即于是夜返京。向人犹称被某侍御参劾,亏空北洋官款三百万两,故至天津调查账目,以防后难。或又称恐有暗杀之者,故深防之。其实彼畏罪逃匿之迹,彰彰不可掩也。故此次之许其归田者,在袁实为莫大之宽典云云。”
“袁去官原因,咸谓为请派大使一案,此犹表面上论点,实则受张之洞之中伤也。初,袁、张感情极恶,其能两相保全位置者,一则圣眷独隆;一则资格独老也。及两宫崩驾,宣统继位,载澧素重张为人,事事必与之商榷。适袁辞职表章至,王乃取决于张。张素谂项城机诈手段远出己上,并立枢府久之,恐受其倾轧,不如为先发制人之计,以去其后虑。于是历言项城跋扈状,王不能容物,聆张语欲杀之。张谓王甫监国,遽杀大臣,恐不足塞朝野士夫之口,弗若如其请而罢之,再图翦除良策。王然其说,遂有十二月十一日之上论。外间谓为请派大使以黜之者,尚非破的之论也。”(《袁世凯轶事》)
第二节安阳“隐居”
十一日,诏回籍养疴。公因项城旧宅,不敷居住,前在卫辉城外,购屋数十楹,即日契眷南行。宣统元年,春夏之交,公游览苏门百泉之胜,此地为宋邵尧夫、明孙夏峰两先生讲学之所,前清乾隆朝曾经驻跸。岁久,离宫别馆,鞠为茂草,惟清晖阁岿然尚存。公与徐世昌捐资修缮,旧僚闻风,争醵金协助。年余工竣,水木明瑟,亭馆幽深,俨然世外桃源焉。
五月,移居彰徳府北门外之洹上村。津门何氏先营别墅于此,公爱其朗敞宏静,前临洹水,右拥行山,土脉华滋,宜耕宜稼,遂购居焉。宅有小院,草创伊始,公莳花种竹,叠石睿池,点缀林亭,题名曰“养寿园”。公兄清泉公以偏废,自徐州道告归汴,公迎住西院,为延医调治,每值风曜暄和,兄弟扶杖同游,听莺钓鱼,颇极壎篪之乐。常弄舟小池,清泉公垂纶,公持篙立船尾。有好事者流传照相,遐迩请索,几无虚日。公生平一无嗜好,衣饰饮馔,初不请求。居官时,终日治事,僚属进见,则口与接谈,手仍批判。最恶贪渎之吏,劾治必严,其律己则甚洁也。归田后,出孝钦后所赐金,改缮亭馆,与宾僚赋诗为乐。其次子公子克文梓《圭塘唱和集》行世。所谓圭塘者,即公宅前横渡洹流之桥名也。公子十二人,长次两公子已出仕,三公子克良以下均在家塾读书,公延请中西名师,晨夕督课,功过赏罚,皆有定程。二年冬,清泉公捐馆,公痛雁行摧折,抑抑不欢者累月。时朝局纷如乱麻,明达之士,已知大乱将起,朝士多邀公出山,公默不应。三年八月二十日,公五十三岁诞辰,亲友治觞为公上寿,强而后可。不知鄂军起义,烽火照江,已先一夕,警报纷传矣。《容庵弟子记》卷四。
“袁既罢官,本欲归项城旧里,嗣因故宅不适居住,乃迁于彰德,出宦囊大兴土木。是地前临洹水,右抱行山,风景绝佳,不啻世外桃源也。每当风日暄和,袁偕其从兄世廉、弟世传扶杖河干,小步踯躅,或披蓑垂纶,俨然一退隐高士。有谓其在京供职之将领及军卒,凡与项城有密切关系者,皆托故辞职或退伍,陆续潜来彰德依袁。袁诘其故,则皆曰:‘吾侪向隶宫保麾下,感恩戴德,沦浃骨髓,然尔时似淡焉相忘。至公去后,继公而抚驭吾侪者,终不及公之深入人心。吾侪殆如孺子之失瞻依,公今放逐归里,吾侪安忍贪微秩而远睽颜色乎?’言已泣下,盖项城自小站练兵时,其对于部曲悉以权术的恩泽及人,以故士卒咸倾心效命。虽转任直督外,尚暇时恒招若辈温语抚循,故若辈心中第知有‘袁宫保’三字,并不知满清君主及国家也。袁闻众语,辄叹曰:‘尔曹既至,姑安之。’于是加以优待,凡将领薪资,咸按照其服务时支给,至兵士饷糈,亦如数予之。或拨田数亩,令其耕种,即以所得租金养赡其妻子。而从前司掌交牍者,亦闻风来归袁,咸畀以私家之记室,统计每月所需约三万余金,即于长芦余款匿报之二百万金项下取给焉。识者,可以知其蓄意矣。”(《袁世凯轶事》)
“袁世凯被载沣赶下台去,叫他回籍养疴。他并没回到原籍项城县,而是在河南卫辉府停下来,次年夏天再迁往彰德府。”
袁世凯在养寿园“彰德在太行山脚下,是京汉路经过的地方,交通十分便利。袁在城外洹上村筑有精舍,门前洹水流过,他架一小桥以通往来,题名曰‘圭塘’。他此时还不过五十来岁,却倚老卖老自称‘洹上老人’。他经常跟一批亲朋幕僚饮酒赋诗,刻有《圭塘唱和集》。有一天,他化装为渔翁,披上一件蓑衣,泛舟于烟波缥缈之中,特意拍了一张照片。他还作了一首诗,题曰《烟蓑雨笠一渔翁》,和者不乏其人。他把这张照片和诗集分赠给北京亲友。这些琐琐生活,看起来似乎无关宏旨,可是袁并不长于作诗,为什么下台后忽然要做起诗人来,还要拍摄这张怪模怪样的照片赠给亲友,当然别有深意。”
“他下台的时候,清政府派有武弁一人‘随身保护’。他知道他身后的这条影子是朝廷派来监视他的,因此特别加以款待,平日大鱼大肉,年节多加犒赏。这位武弁受了许多好处,在打报告时少不得美言几句,说他如何安于隐居生活,如何感激天恩,等等。袁觉得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于是又变戏法,一会儿装诗人,一会儿又装渔翁,以示闲云野鹤之身,并无政治野心。其实,这个大野心家无时无刻不在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他跟庆亲王奕、北洋军各级将领以及英国公使朱尔典等人的关系,始终保持不断。他的老朋友徐世昌以及谋臣策士杨士琦、杨度之流,经常跟他暗通消息。他的大儿子袁克定在北京农工商部挂了一个右参议的官衔,事实上是他的‘驻京办事处长’。他家中设有电报房,经常跟各省督抚通电往来。他身边还豢养着一批幕僚清客,明里陪他饮酒赋诗,暗中替他出谋划策。”(《袁世凯演义》)
清军绿营防勇,向属有名无实。盖由饷项不足以养瞻,其兵丁多以窝赌架娼为生计。甚至暗通盗贼,坐地分赃,不但不能保卫地方,反为害民之蠹。袁亦上疏裁撤,移此饷项充办警察费。
清人迷信佛教,庵观寺院财产甚富,多为无用僧道所盘踞。袁世凯又上疏着改庙宇为学堂,收庙产为学堂经费。驱逐僧尼,招募学生,广行教育,化无用为有用。
直隶地方自遭拳匪乱后,民贫土瘠,凋敝不堪,至是百废待举,筹款为艰。而中国国家素无信用,自昭信股票有借无偿之后,民间更不敢再放债于国家。袁以款无可筹,只得仿照公债例,招募公债。遂妥订归还章程,疏请特颁明谕,取信于民。疏云:
查外洋各国,遇有军国要需,率皆临时募债,不分本国外国,而踊跃输将,常逾定额,固由国民急公好义使然。而最要关键,尤在上下相孚,绝不失信。中国历来办理公债,半由官吏,不务远图,鲜克践言,以致民闻公债,辄多观望不前。即或勉集巨资,亦率视为报效,不敢希冀偿还,只求取便一时,而于国民维系之机相去甚远。利国便民之政,转为误国病民之阶,臣诚私心痛之。今欲开募债票,宜自公家严守信实,俾民间便利通行,方足以挽浇风而示天下。然示信之道,非可空言,又宜预筹的款,备偿本息,无论何项,不得挪用。又准其交纳本省库款关税各项,随时皆可兑用。信如四时,令如流水,既易筹集,尤便推行。在国家无利源外溢之虞,在商民得子母流通之益,维持民心,恢张国力,皆在此举。经臣详酌中外章程,以取信便民为宗旨,就本次筹款,岁可得银一百二十万两,计可贷公债银四百八十万两,以一年按七厘付息,逐年递加一厘,分六年还清。以所筹之的款,备付本息,有盈无绌。其期限、数目、章程暨筹定款项,另缮清单,恭呈御览。抑臣更有请者,此事系属创行,计在久远,一或蹉跌,继后为难。中国积习,往往始事者备极艰辛,而当新旧代易之交,辄鲜后先规随之美。不以率由定章为难,即以推卸责任为事,号令不行,官民不信,断由于此。此项公债票,如蒙俞允试办,拟请降旨作为永远定案。并责成臣暨布政使、盐运使并继任之督臣等,倘有违改定章,失信于民者,照误国病民论,予以应得之罪。庶天下士庶知朝廷于公债一项实力信行,断无愆改,方足以俾助国用,收集利权。
疏上,奉廷谕云:
袁世凯奏拟试办直隶公债票一折,外洋各国遇有军国要需,临时募债,无不闻风踊跃。独中国办理公债,辄多观望不前。良由官吏不能践言,民信未孚所致。兹据该督奏称,开募债票,以取信使用为宗旨,洵为扼要。所陈筹有的款,按年付息,分年还本,发给票据,准其交纳本省库款关税各项,并随处皆可兑用。拟具章程,尚属周妥,着即准其试办。仍责成直隶总督暨藩运两司,无论现任接任各员,一体认真经理,实力信行。经此次奏准之后,作为永远定案,断无改易,倘该官吏违章失信,仍蹈前辙,或启弊端,定行从严治罪,决不姑宽。钦此。
以上数端,乃袁世凯政策中最显著者。然此数种弊害,诚中国切肤之痛,袁世凯能骤然改除,亦人所难能也。
时北洋新政,实有可观,袁即具疏奏闻,两宫亦甚欣悦。下诏奖袁办理之善,通饬各省一律仿行。于是各省有派员来直考察者,有派学生来直肄业者。而北洋新政遂啧啧称道于各行省。至于中国警察制度之施行,陆军之改良,科学之输入,固当排袁世凯为首功。以此三端为袁功业之最显者。
北洋政治锢习驱除,袁遂思大兴科学,凡具有科学知识,皆优奖重用,学者皆闻风兴起。明时局者,知空疏文字无益社会,弃举业入学堂,并游学外国者亦日渐发达。而日国教育家亦多热心,以中国来游学者多年华老大,使必循序渐进,则时不我容,于是特设法律政治速成科,择科学之精华,授中国之学生。袁亦极力提倡。厥后北京进士馆诸人,以及各省候补道府,更有清贵如殿撰夏同龢,尊贵如蒙古亲王,皆至日邦就学。其极盛时有四万人之多,于是中国之文化,遂大有勃兴之气象焉。
第三节主张立宪
尔时留学日邦者,多数皆鼓吹中国立宪。袁世凯亦赞成其说。而孙文之党派又鼓吹种族革命,其风甚炽,清政府忧之。袁陛见入都,两宫问袁抑制革命风潮之策。袁乃陈各国宪政之善,当此时会,非行宪政不能免革命之风潮。故其时有五大臣考察列邦宪政之命。及五大臣归国,皇族中最开通之泽公,遂疏称立宪政体利国利民,惟不利于官。其余四大臣亦皆以立宪为然。而顽固党反对甚力,两宫为众论所惑,又召袁入都决议。袁力排众论,主张立宪,谓非此不能图强。两宫之意乃决。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秋七月十三日,遂颁预备立宪之诏,翌日又命袁世凯等会议改订官制。诏曰:
昨已有旨宣布立宪之预备,饬令先行厘定官制,事关重要。必当酌古准今,上稽本朝法度之精,旁参列邦规制之善,折衷至当,纤细无遗,庶几推行尽利。着派载泽、世续、那桐、荣庆、载振、奎俊、铁良、张百熙、戴鸿慈、葛宝华、徐世昌、陆润庠、寿耆、袁世凯公同编纂。该大臣等务当共矢公忠,摒除成见,悉心妥订。并着端方、张之洞、升允、锡良、周馥、岑春煊选派司道各员来京,随同参议。并着派庆亲王奕劻、孙家鼐、瞿鸿机总司核定,候旨遵行,以昭郑重。钦此。
预备立宪之诏既颁,彼顽固党人益肆口雌黄。于是梁鼎芬暨诸台谏皆交章劾袁,有谓其谋为不轨者,有谓其权高迈主者,有谓其天下兵权在握者。相传劾袁之疏多至数十份,两宫皆留中不发,特命庆亲王示意于袁上疏辞去兼差,以息浮言。袁将宫制议定,遂回天津,疏辞各项兼差。疏上,奉旨云:“该督办事均尚妥协,现定改订官制,各专责成。着照所请开去各项兼差。钦此。”
先是,昨年十二月二十一三日。袁世凯曾上疏恳辞兼差,奉诏慰留。兹并录迩时诏旨于下,以资考证。旨云:
袁世凯奏请开去兼差一折,现在时事艰难,正资整顿。该督公忠夙著,任事实心,仍着统筹兼顾,妥为经理,以副委任,毋庸固辞。钦此。
观以上两诏旨,相距仅数月,一留一准。一则曰公忠夙著,任事实心;一则曰办事均尚妥协,何其迥不相侔也?究其原因,虽由顽固党之诋排,亦由袁之自取。盖袁此次辞差疏间有牢骚语。夫倡立宪即应辞兼差,乃为惟一之宗旨,至辞兼差而语涉牢骚,则人疑为揽权也固宜。且袁系首倡立宪之人,权限不分,乌能立宪?顽固党所以藉口者,皆职是故也。袁之不学无术于斯略见。或谓此种奏疏多出自其书记辈之手,虽然,使袁左右有人,亦何至于此也。
袁世凯本具有坚忍性质,虽迭经挫折,屡负毁谤,其宗旨仍不稍变。自辞差后,遂一意经营地方新政。首创审判厅,次立自治会,皆由天津试办为起点。其他一切立宪应预备事宜,无不首任其难,不辞劳怨。乃其左右之人则不然,审判自治,皆属在地方之范围,自应委任于府县,而凌福彭辈不知新政之谓何,乌能胜任?特迫于袁之命令,不得不立一名目,以欺蔽人之耳目。故袁虽雷厉风行,终不过敷衍塞责,至袁甫去任,其所创之各项新政,即败坏不堪言状,实由于用人不当,遂断送于三五小人之手。至袁所位置之人才,惟花天酒地,纳贿循私,无所不至,人皆谓今不如昔。岂知创办之初,即有名目而无精神,故至今百弊丛生,现象之坏,不堪设想矣。嗟乎袁世凯有办事之热心,无知人之能力,是又不得不为袁惜,更不得不为袁咎也。
第四节兄弟之隙
袁自倡立宪后,圣眷即不逮从前,两宫之意,非恶其倡立宪,实为众口所煽惑也。众口所以能煽惑两宫之听者,又基于袁胞弟世彤之恶作剧。欲知其兄弟嫌隙之原因,须先说明袁世彤之轶事。
世彤系世凯之同母弟。彤为人放诞不羁,文字秀雅,常鄙视世凯。彤喜作狭邪游,闻上海为天下繁盛之区,遂携资往游。楚馆秦楼,夜游几遍,久之金尽囊空,遂为无赖于所卖。盖尔时上海有名妓胡宝玉者,丰姿绰约,领袖群芳,与彤最为密迩。又有某贵公子,腰缠十万,觅玉寻香。而诸无赖献佛借花,做出风流骗局,嗾宝玉与某公子伪践三生之约,藉索万金之资,而某亦如愿相偿。方拟买屋藏娇,彼人面桃花遂不知何处去矣。即赴英廨指控世彤与胡宝玉及诸无赖子。英廨巡柿即往拿彤与宝玉等,时诸无赖早已蛇惊兔逸,惟彤与宝玉尚交颈比翼于温柔乡中。而巡捕无情,遂将此酣睡鸳鸯双双扛去矣。事详载于当时《申报》,并注明袁世彤系袁世凯胞弟。时上海道聂缉规与世凯有旧,遂谕谳员为世彤解脱,专罪宝玉。世凯闻之,遂禀知其母,使深责世彤,兄弟间遂成嫌隙。会世凯练兵小站,彤请从事,凯畏人言,不便位置军中。凯兄世廉,时充聂士成全军营务处,遂荐之聂军,俾廉可就近教导。聂会世凯意,遂派世廉帮办营务。
后胡宝玉多方营谋,亦得解脱。闻彤在直隶,寻踪而至,求天津候补知县龚某代通消息,重圆旧梦。彤闻信即至,龚亦与焉。据龚告人云,宝玉虽罹讼祸,对世彤绝无怨言,晤面时惟叙离踪,情好逾昔。其来意系因自嗟老大,厌倦风尘,志在从彤以终。彤既重逢宝玉,而雪泥鸿爪,遂勾留于七二沽头,不忍舍去。嗣为世凯所闻,遂嘱世廉代彤辞差,以母命召彤至小站。彤见其母,历陈宝玉之志,并赞其贤淑,求母命世凯给数千金,藉完此局。世凯闻宝玉向有夏姬之妖,且年长于彤,力主不可,足亦忧弟意也。乃彤愿不遂,无颜复见宝玉,遂作书与宝玉长辞,驰回原籍。宝玉得彤书,眷念故人,抑郁成疾,未几而一缕香魂遂长归于杨太真虚无缥缈山矣。彤闻玉耗,感深知己,赋悼玉诗百韵以哀之,当时曾闻人传诵,惜未留稿。
宝玉既死,彤以为生平遗恨,衔世凯切齿,即拟终老林泉。昔袁任封圻,彤并末一至任所。当世凯之抚山东也,值拳匪肇乱,京津谣传袁将盘踞山东为己有。彤遂上书于豫抚景星,请转告荣禄,谓世凯行为,素不与闻。倘将来欺君枉法,请免株连。景知其兄弟参商,并未转达。至是闻交章弹袁,复上书于政府,并致书于世凯,劝其改行。书载《大公报》,顽固党即引为口实,列入奏章。清廷以袁胞弟竟有是言,亦为所动,故于撤袁兼差后,犹以为虑,又调袁内用。
第七章 军机大臣及外部尚书之时期
外部尚书之时期
第一节军机大臣及外部尚书
清光绪三十三年丁未,秋七月二十七日廷谕:“外务部尚书着袁世凯补授。钦此。”同日又奉谕云:“大学士张之洞,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均着补授军机大臣。钦此。”
袁世凯奉诏后,即具疏恳辞,并密求庆王代为设法转圜,朝命不许。袁此次恳辞,实出于至诚。何也?盖自表面观之,以总督入枢府,系属超迁,且转瞬即可大拜,位极人臣。而袁所以不愿内用者有三,一自知国文甚浅,枢密往往拟旨,实有不能。二以北洋一席,咫尺天颜,其权柄不减于军机。且其经营数载之新政,彼时具有端倪,不忍弃置。三则军机分位虽尊,禄俸甚微。袁虽久任北洋,而其宦囊不但无余裕,且有亏累。有此种种原因,故辞之甚力。
清廷意旨,一则以众口呶呶,袁世凯究竟居心若何,不能窥察。调归内用,方可钳制。又以安徽有徐锡麟之变,云南有河口之乱,革命风潮日炽,非实行立宪不能以节乱萌。立宪为袁所主倡,调其当枢府之要,加一老成持重张之洞协同助理,袁亦不能专擅。此清廷调袁内用之大旨也。
袁既坚辞不获,庆亲王不但不为挽回,且劝勉甚殷,惟有勉为其难。而种种困难,只有设法对待。国文甚浅,则延其旧书记辈为之辅助。北洋一席,则力保其门人杨士骧接代,约定长芦盐政以及直督应有之漏卮,仍归袁弥补在任时之亏累。但杨逢人辄作是语云。袁当枢府要冲,杨虽反复无常,尚不敢显违原约。惟北洋一切新政,虽在光绪三十二、三年间,已属有退化无进步,而杨士骧接手之后,又偏置私人,遂腐败不堪言状矣。噫嘻,后来不类,诚非袁世凯初意所能料者也。
第二节阮忠枢、张一麐事略
袁既入军机,多倚赖其书记阮忠枢、张一麐二氏为左右手。通常事则倚阮,新政则赖张。欲明袁在军机大臣时代之事实,不可不先明阮、张两氏之概略。
阮忠枢自袁在小站练兵即充书记,其人虽无大才具,品尚可取,在少年时代亦颇好事。自为袁绍介入康党后,深自愧悔,历随袁由山东迁直隶至入军机,尚无劣迹为人所指。迨后洋烟之癖甚大,故除为袁述文外,亦无暇涉及他事。论者谓阮忠枢尚不失读书本色。
张一麐之为人,无所不为,不可思议。初袁本不重任,仅充督署书写员。迨光绪三十一、二年,袁世凯因留学我邦之学生鼓吹,遂有提倡立宪之思想。张有弟名一鹏,亦留学日邦,时以条陈寄张,嘱转陈袁,为他日进身之计。麐遂据为己有,又润之以康、梁著述,投袁之好,自命为新学家,同人多鄙薄之。及观其述文多东抄西袭,毫无根据。袁世凯遂为麐所愚,以其实有心得,凡新政一切,皆命一麐拟稿。嗣一鹏亦来北洋,麐多转乞其弟。于此又不可不略述一鹏之劣迹。
一鹏学问固优于一麐,至其为人,则小人之尤者。窥其外表似端谨士,而心地之奸毒实不堪问。有一种阴险绝技,常陷人于危,令人不测者。有道其留学日邦时,印伪报纸,造捏名禀,陷害知府李丙吉一事。其手段之离奇,用心之狠毒,有笔墨所不能形容者。迨后李丙吉侦知底蕴,屡控不直,盖皆为一麐阴抑其禀,使不能上达。李丙吉惟有咄咄呼冤,吞声忍气,投效至奉天。赵尔巽悯之,委以财政局差使。后赵陛见至北京,庆亲王问赵,新政何不仿照北洋办理?赵曰我虽不善办新政,幸东三省尚不似北洋之暗无天日,盖指此也。一麐招一鹏来北洋,本拟引入袁幕,因恐劣迹败露,为袁所知,转与己不便,意遂中上。一鹏之为人,无利不往,即麐有笔墨事属之,苟不予以相当之酬谢,亦不肯为。遇事招摇,兄若弟朋比为奸,其声名遂狼藉矣。
一麐既得袁之任用,遂补天津同知。一鹏以主事分法部。兄弟定约,麐每岁津贴鹏千金,遇新政事即由电话招鹏来津。至是袁世凯忽调内用,杨士骧署理北洋,麐、鹏两人之种种劣迹,杨知甚晰。麐知督幕必不能容,而同知一缺又极清苦,且一离袁所即不能狐假虎威,遂求从袁入都云。
袁自入军机后,两宫眷注较前尚无大异,而一般顽固党排诋甚力,袁之热心遂渐退缩。加以张一麐时蛊以模棱两可之说,其意多退然自阻。以退思铭其室,事事谦让,见者多以为袁学术大进。窃谓不然,凡为大臣者,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固贤人学问,然岂支持中国危局之大臣所宜哉?故于此目袁为退化时也。袁在军机年余,殊碌碌无所表现。惟关北洋事则甚注意。奈杨士骧本风流名士,其平日不可少之功课,惟是一局围棋,两枝二簧,三杯烧酒,四圈麻将。而又内外宠俱全,日夜宣劳,更何有须臾之暇以料及新政哉?且其心本不以为然,因顾全禄位,不得不存其表面。或谓袁每闻天津新政失败,辄嗟叹再三,由是英雄气短,遂实行模棱两可之主义,即于首倡立宪之大问题,亦只好随波逐流,虎头蛇尾矣。
第三节“立宪”之议定
袁任军机大臣,其重要事,惟订立宪年限之问题。立宪年限,袁本主速行。当在北洋尝与人言曰:“人苟实事求是,三年之久,何事不可预备?”其主三年立宪,固早有成见矣。及入军机后,朝命决此问题,袁遂谋之一麐,命其创稿,筹画预备事件。麐又谋诸一鹏,鹏时方欲迎合某尚书意旨,某尚书谓人民程度甚低,非期之十年不可,痛诋袁为躁进。又谓欲速则不达。鹏遂承某尚书之意曰,袁本不知立宪为何物,一切皆倚赖其兄,其兄又非赖彼不可,此事必能使袁从公,遂代麐创稿。后诸大臣协议,袁出稿与某尚书相同,遂以上闻,于是遂有十年预备之诏。北京报纸遂著为论,其主笔者为汪康年,谓袁前后如两人,并隐讽麐、鹏之鬼蜮。麐遂嗾袁令某厅禁止京报出版,即此事也。时北京知其事者,谓袁为皇上之枢密顾问,麐又为袁世凯之顾问,一鹏又为一麐之顾问。多称张一鹏为第三级顾问官。此等绝大问题,竟败坏于一二宵小辈,是不得不为袁慨也。
清光绪三十四年,春正月初一日奉廷谕:“袁世凯着加恩赏西苑门内乘坐二人肩舆。钦此。”
是年秋七月,清光绪帝患亏损症,日渐增剧,至十月病势危笃。西太后亦患痢疾。遂诏群臣议继统事,袁世凯辈不赞一词,后意甚急,根问再四,袁对候庆亲王由陵回京,臣等协议再行上奏。后怒甚,命拟旨,著留养醇亲王之子于宫中。
第四节两宫之宾天
冬十月二十二日,清光绪帝崩。西太后懿旨,命宣统皇帝入承大统。醇亲王为监国摄政王。令宣统皇帝为同治帝继嗣,兼祧光绪帝。当时北京谣说纷纷,宫闱秘密亦不详载。是月二十四日,西太后晏驾,时光绪帝崩后二日也。两宫先后宾天,宣统皇帝入承大统,登极礼成于十一月十六日。
慈禧太后像
“光绪三十四年冬十月壬申,上疾甚。懿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中教养,复命载沣监国为摄政王。癸酉,上疾大渐,崩于瀛台涵元殿,年三十有八。遗诏摄政王载沣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皇太后懿旨,命嗣皇帝承继穆宗为嗣,兼承大行皇帝之祧。宣统元年正月己酉,上尊谥曰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庙号德宗,葬崇陵。”(《清史稿》卷二四)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安徽徽宁池广太道惠徵女。”“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太后有疾。上疾益增剧。壬申,太后命授醇亲王载沣摄政王。癸酉,上崩于瀛台。太后定策立宣统皇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甲戌,太后崩,年七十四,葬定陵隆福寺。二年五月,御史潘敦俨因岁旱上言,请更定谥号,谓:‘后崩在穆宗升遐百日内,道路传闻,或称伤悲致疾,或云绝粒霣生,奇节不彰,何以慰在天之灵?何以副兆民之望?’太后以其言无据,斥为谬妄,夺官。五年三月,合葬惠陵,上谥。宣统加谥,曰孝哲嘉顺淑慎贤明恭端宪天彰圣毅皇后。”(《清史稿》卷二一四)
“十月二十二日,德宗晏驾,遂以宣统帝入承大统。公虑孝钦后年高,且皇族中颇有争竞继统者,主幼国危,必生变乱,倡议以醇亲王载沣监国。二十四日,孝钦后遽崩,于是公与二三老成从容定策,匕匕无惊,中外咸深叹服。公感悼孝钦后知遇,拟矣大丧事竣,亦即告退,乃未及上书陈情,而局势忽变。”(《容庵弟子记》卷四)
当时清国朝野之议论,多以西太后宾天,袁世凯必有奇祸,众口同声。某日袁退朝稍迟,忽传袁已杖毙。与袁有关系者,麇集袁寓探问,北洋公所车马络绎不绝,未几袁归,始各散去,时大有草木皆兵之势。
第八章 免官与复出
第一节免官之诏
十二月十一日,果奉免官之诏云:“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钦此。”
免官有诏,时袁尚在朝房,早有所闻似不仅免官。内阁值日官捧诏告袁曰,皇上有旨,袁颓然色变。未及读诏,张之洞自内出,告袁曰,上以公足疾,命回籍养疴。袁读诏毕,连呼曰天恩高厚,天恩高厚。袁回寓后,张一麐遂藉故逃避。袁之仆从见张逃,亦皆惶惶。或谓自免官诏下,袁之寓所风声鹤唳,处处惊惶,若不知祸之终极矣。翌早袁入朝谢恩讫,即乘快车至天津。有英人海鲁君与袁同车,曾作《车中纪事》,译录数语于下:
(上略)头等车内仅三数人,予觅一近暖气处坐定。旋来一人,衣素服,发毛参参,随从甚多。坐处与余相对。见其仆辈置似新闻类一束于其旁,其人遂翻阅。两点二十五分车过丰台,阅有四十分钟,其人端坐未行动。旋有仆人又置似酒类一樽于几上。车上之仆均事之甚谨。余察其人举动异于常人,以英语询车中检票人,知为清国军机大臣袁世凯。四点三十分,车至老龙头,袁下汽车,即乘一华丽马车往西行去云。
袁到天津,先至德国饭店。饭后至杨士骧衙门,住署后花园。其眷属于是日晚车亦到天津,住德国饭店。十三日早车,袁世凯复回北京,其眷属于午车亦回京。闻其来天津,一则与杨士骧有密商事件,一则支取银行存款,汇往河南。至其眷属来津,实因惶恐所致。袁去后杨士骧遍戒从人,切不可云袁住署内,岂知其仆从多逢人辄告云。袁回京后,于十四日清晨即携全眷回籍。闻其时不特随从无多,送行者亦寥寥。是后都中谣说不一,或谓将籍没其家产,或谓祸仍不止此,或谓袁所练之兵将暴动。袁本多子,然多幼稚无知,闻此谣说,茫无头绪,甚有逃而隐匿者。其景象亦甚可悯。
或谓袁事败,有问张何故逃避者?张谓袁宅内藏有快枪数百枝,设被籍出,其祸尚堪问乎?我辈月得若千金,系以心血与文字换来,无他感情,焉能与彼共祸?问其知袁宅中藏此利器何用,张曰乌知其心?噫,人情冷暖,固世人之常态,如张一鹏之兄弟,又罕有其俦者也。
以上所记袁世凯免官时之事实,系据当时之访探。而中国最有价值之《时报》,论袁世凯事则大异其旨趣。玆择录《时报》所记新闻二则于下,以资参考:
(一)“摄政王斥袁之意,于初十日前已决,庆邸知不可挽,故自初十日即请假不入内,至昨日始销假。十一日召见,独世、张两军机。王出所拟罢袁谕旨,令张视之,张大惊,为袁缓颊。王曰尔勿预此事,但视谕旨妥否,酌改可也。谕旨原文本有指斥袁罪处,张为删去之。”
(二)“袁世凯开缺后,自知罪状暴露,乃逃至天津。(中略)后知摄政王宽大。张、那两军机同保其无事,即于是夜返京。向人犹称被某侍御参劾,亏空北洋官款三百万两,故至天津调查账目,以防后难。或又称恐有暗杀之者,故深防之。其实彼畏罪逃匿之迹,彰彰不可掩也。故此次之许其归田者,在袁实为莫大之宽典云云。”
“袁去官原因,咸谓为请派大使一案,此犹表面上论点,实则受张之洞之中伤也。初,袁、张感情极恶,其能两相保全位置者,一则圣眷独隆;一则资格独老也。及两宫崩驾,宣统继位,载澧素重张为人,事事必与之商榷。适袁辞职表章至,王乃取决于张。张素谂项城机诈手段远出己上,并立枢府久之,恐受其倾轧,不如为先发制人之计,以去其后虑。于是历言项城跋扈状,王不能容物,聆张语欲杀之。张谓王甫监国,遽杀大臣,恐不足塞朝野士夫之口,弗若如其请而罢之,再图翦除良策。王然其说,遂有十二月十一日之上论。外间谓为请派大使以黜之者,尚非破的之论也。”(《袁世凯轶事》)
第二节安阳“隐居”
十一日,诏回籍养疴。公因项城旧宅,不敷居住,前在卫辉城外,购屋数十楹,即日契眷南行。宣统元年,春夏之交,公游览苏门百泉之胜,此地为宋邵尧夫、明孙夏峰两先生讲学之所,前清乾隆朝曾经驻跸。岁久,离宫别馆,鞠为茂草,惟清晖阁岿然尚存。公与徐世昌捐资修缮,旧僚闻风,争醵金协助。年余工竣,水木明瑟,亭馆幽深,俨然世外桃源焉。
五月,移居彰徳府北门外之洹上村。津门何氏先营别墅于此,公爱其朗敞宏静,前临洹水,右拥行山,土脉华滋,宜耕宜稼,遂购居焉。宅有小院,草创伊始,公莳花种竹,叠石睿池,点缀林亭,题名曰“养寿园”。公兄清泉公以偏废,自徐州道告归汴,公迎住西院,为延医调治,每值风曜暄和,兄弟扶杖同游,听莺钓鱼,颇极壎篪之乐。常弄舟小池,清泉公垂纶,公持篙立船尾。有好事者流传照相,遐迩请索,几无虚日。公生平一无嗜好,衣饰饮馔,初不请求。居官时,终日治事,僚属进见,则口与接谈,手仍批判。最恶贪渎之吏,劾治必严,其律己则甚洁也。归田后,出孝钦后所赐金,改缮亭馆,与宾僚赋诗为乐。其次子公子克文梓《圭塘唱和集》行世。所谓圭塘者,即公宅前横渡洹流之桥名也。公子十二人,长次两公子已出仕,三公子克良以下均在家塾读书,公延请中西名师,晨夕督课,功过赏罚,皆有定程。二年冬,清泉公捐馆,公痛雁行摧折,抑抑不欢者累月。时朝局纷如乱麻,明达之士,已知大乱将起,朝士多邀公出山,公默不应。三年八月二十日,公五十三岁诞辰,亲友治觞为公上寿,强而后可。不知鄂军起义,烽火照江,已先一夕,警报纷传矣。《容庵弟子记》卷四。
“袁既罢官,本欲归项城旧里,嗣因故宅不适居住,乃迁于彰德,出宦囊大兴土木。是地前临洹水,右抱行山,风景绝佳,不啻世外桃源也。每当风日暄和,袁偕其从兄世廉、弟世传扶杖河干,小步踯躅,或披蓑垂纶,俨然一退隐高士。有谓其在京供职之将领及军卒,凡与项城有密切关系者,皆托故辞职或退伍,陆续潜来彰德依袁。袁诘其故,则皆曰:‘吾侪向隶宫保麾下,感恩戴德,沦浃骨髓,然尔时似淡焉相忘。至公去后,继公而抚驭吾侪者,终不及公之深入人心。吾侪殆如孺子之失瞻依,公今放逐归里,吾侪安忍贪微秩而远睽颜色乎?’言已泣下,盖项城自小站练兵时,其对于部曲悉以权术的恩泽及人,以故士卒咸倾心效命。虽转任直督外,尚暇时恒招若辈温语抚循,故若辈心中第知有‘袁宫保’三字,并不知满清君主及国家也。袁闻众语,辄叹曰:‘尔曹既至,姑安之。’于是加以优待,凡将领薪资,咸按照其服务时支给,至兵士饷糈,亦如数予之。或拨田数亩,令其耕种,即以所得租金养赡其妻子。而从前司掌交牍者,亦闻风来归袁,咸畀以私家之记室,统计每月所需约三万余金,即于长芦余款匿报之二百万金项下取给焉。识者,可以知其蓄意矣。”(《袁世凯轶事》)
“袁世凯被载沣赶下台去,叫他回籍养疴。他并没回到原籍项城县,而是在河南卫辉府停下来,次年夏天再迁往彰德府。”
袁世凯在养寿园“彰德在太行山脚下,是京汉路经过的地方,交通十分便利。袁在城外洹上村筑有精舍,门前洹水流过,他架一小桥以通往来,题名曰‘圭塘’。他此时还不过五十来岁,却倚老卖老自称‘洹上老人’。他经常跟一批亲朋幕僚饮酒赋诗,刻有《圭塘唱和集》。有一天,他化装为渔翁,披上一件蓑衣,泛舟于烟波缥缈之中,特意拍了一张照片。他还作了一首诗,题曰《烟蓑雨笠一渔翁》,和者不乏其人。他把这张照片和诗集分赠给北京亲友。这些琐琐生活,看起来似乎无关宏旨,可是袁并不长于作诗,为什么下台后忽然要做起诗人来,还要拍摄这张怪模怪样的照片赠给亲友,当然别有深意。”
“他下台的时候,清政府派有武弁一人‘随身保护’。他知道他身后的这条影子是朝廷派来监视他的,因此特别加以款待,平日大鱼大肉,年节多加犒赏。这位武弁受了许多好处,在打报告时少不得美言几句,说他如何安于隐居生活,如何感激天恩,等等。袁觉得这样做还是不够的,于是又变戏法,一会儿装诗人,一会儿又装渔翁,以示闲云野鹤之身,并无政治野心。其实,这个大野心家无时无刻不在眼观四面,耳听八方。他跟庆亲王奕、北洋军各级将领以及英国公使朱尔典等人的关系,始终保持不断。他的老朋友徐世昌以及谋臣策士杨士琦、杨度之流,经常跟他暗通消息。他的大儿子袁克定在北京农工商部挂了一个右参议的官衔,事实上是他的‘驻京办事处长’。他家中设有电报房,经常跟各省督抚通电往来。他身边还豢养着一批幕僚清客,明里陪他饮酒赋诗,暗中替他出谋划策。”(《袁世凯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