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时间轨迹
第二章
时间轨迹
起点与终点周而复始,王朝的荣辱兴衰也在轮回往复:作为泰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王朝,素可泰迎来了“幸福的黎明”;即便它黯然退场,大城王朝又重新披上荣耀的光环;吞武里王朝艰难复国,虽然昙花一现却成功延续了泰文化之血脉;当曼谷王朝辉煌临世,现代泰国也紧随而至——时间的轨迹渐行渐近,历史的脉络日益清晰。在王朝与政权的更迭中,文明与文化代代传承,迸射出耀眼的光芒。
史前文化
遥远的蛮荒年代若能留下零星的人类活动痕迹,足以让后人惊喜万分。泰国虽然没有四大文明古国那般悠久的历史,但是这片土地上也从不缺少古老的印记。考古学家们努力探寻着先民遗落的蛛丝马迹,试图从中捋出几丝清晰的脉络。
◎早期泰国历史
近年来,泰国境内陆续出土了一批古物。在南邦发掘的直立人化石大约可以追溯到50万年以前;在班清一带出土的陪葬用品陶器和青铜首饰等,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公元前250年;在乌汶附近,还发现了大约3000年前的古老岩画。这一系列证据表明,早在5000年以前,湄公河谷、阿叻高原一带就有农耕者和制青铜者居住。那些早期人类经历过何种际遇,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从有限的文献中去追寻一段模糊的历史。
从古墓中挖掘出的陪葬陶器
当时间推进到公元前300年,早期的印度商人开始把印度教和佛教引入泰国。到了1世纪左右,两种宗教在泰国广为流传,渐渐渗入孟人的族群。孟人是东南亚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古代孟人主要分布在今日泰国和缅甸的广大地区。3世纪左右,他们在湄南河盆地建起了两个小国家,后来受到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逐渐接受了小乘佛教。
当孟人逐渐兴起的时候,泰人开始从中国南部向东南亚地区迁移,他们使用一种单音节带声调的语言,属于东南亚最重要的一种民族语言体系。不过,另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在东南亚独立发展起来的原住民。不管是移民还是原住民,泰人在泰国的河谷地带定居下来,开始从事农耕、狩猎活动,并渐渐由河谷向中部平原、东北高原地区扩展。
◎陀罗钵底城邦王国
6世纪前后,以孟人为主的一个庞大族群在泰国北部建起了多民族的陀罗钵底城邦王国,主要由孟人、泰人、马来人和高棉人组成。进入7世纪,陀罗钵底王国已成为湄南河下游地区的重要国家,商业、佛教、文化均比较发达,尤其是佛教艺术更具特色,在整个泰国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拉。到了11世纪,这个国家相继建起了佛统、华富里、乌通郡、枯磨郡等一批重要城镇。
9世纪以后,位于南部的高棉帝国渐渐崛起。这个帝国一度统辖湄南河谷东岸和老挝北部,后来慢慢演变成今日的柬埔寨。走向极盛之时,该帝国征服了陀罗钵底王国,将疆域扩张到马来半岛。在它的影响下,华富里、素可泰、披迈等地建起了不少高棉风格的寺庙。
13世纪初期,高棉帝国的强势君主阇耶跋摩七世去世,昔日的强盛帝国日渐势微。与此同时,泰国境内一些泰族城邦凭借强大的武装力量开始兴起,在泰国的南部和北部建起了两大王国。
泰国传统节日——水灯节,年幼的僧侣正在向水中放置水灯,以此来祈福许愿。
素可泰王朝时期
南方的高棉帝国没落之时,也正是西方的缅甸蒲甘王朝衰退之时。看到两大强手黯然退场,泰族势力乘机崛起,于13世纪先后在泰国南部建起了素可泰王国,在泰国北部建起了兰纳王国。与兰纳王国相比,素可泰王国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一百多年,但它却被视为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素可泰王国
古城内历经岁月打磨的庙宇。
1238年,泰族首领邦克郎刀联合另一个泰族首领,向高棉帝国驻扎在素可泰的真腊军队发起一场猛烈的进攻。真腊军队被打得四处溃败,泰族军队赢得了胜利,战争结束以后,该地区建起了素可泰王国。这是泰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个王朝,国都就设在素可泰。
两年后,这个新兴国家乘势而起,快速向四周扩张。到了第三代国王兰甘亨统治时期,素可泰王国已扩张成为中南半岛上的一大强国,境内领土不但包括今日泰国中部的大部分,而且西至今日缅甸丹那沙林地区,南抵马来半岛的北部。
金宝塔与柚木教堂
在兰甘亨国王统治期间,泰国进入了黄金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幸福的黎明”。说起来,它确实是一个朝气蓬勃安居乐业的幸福国度。国王非常注重国内各项产业,农业、渔业和商业等方面均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这位笃信佛教的国王还把佛教定为国教。在他的影响下,国内一些大型城市大兴土木建造寺庙,国都素可泰相继建起了玛哈泰寺、西沙瓦寺、西春寺等规模宏大的建筑。
为了维护统一,素可泰王国推行军政统一政策。成年男子平时从事农业耕种,战时即征战沙场,在他们的努力下,高棉帝国的入侵者被陆续驱逐出境。兰甘亨国王则亲力亲为,融合了高棉人、孟人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创造出统一的泰文,形成今日泰文的基础。
由于兰甘亨国王对泰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把他称作“兰甘亨大帝”或“泰国之父”。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杰出的国王曾先后五次遣使中国,本人亦两次访问过中国,在中泰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缔造了一段佳话。
兰甘亨大帝去世以后,素可泰王国于14世纪中期渐渐走向衰落,属地一些首领纷纷宣布独立,整个国家处于分离状态,位于南部的大城王国(也称阿瑜陀耶王国或阿瑜塔亚王国)乘机发兵进攻。1378年,随着素可泰王国最后一位君主逝世,泰国历史上的素可泰王朝也走向了终结,境内领土均被划入大城王国的版图。
◎兰纳王国
自1050年以后的200年间,泰族人逐步迁移并聚居在今日泰国的北部地区。第一位泰族统治者是孟莱王,他是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泰泐族的后裔。
13世纪中期,孟莱王在湄公河上游清盛的一个小镇上建起一个小王国。接着,孟莱王又征服相邻的两个小镇,于1292年在清迈建起一座新都城。其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清迈的历代统治者先后征服泰国北部的若干小王国,取代了“原居民”孟人,成为泰国北部的统治者。
金光灿灿的庙宇,让人忍不住驻足多看几眼。
1355~1525年,兰纳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不但征服了帕王国和难王国,而且在与大城王国交战后控制了西沙差那莱地区。此时的兰纳王国实力雄厚经济繁荣,在清迈、清莱建起了多座寺庙。
素可泰历史公园
1525~1558年,这个王国进入衰落时期。国内政局极不稳定,两位国王相继被杀,强敌大城王国再度来袭,兰纳的贵族们不得不求助于澜沧王国(即老挝)。澜沧王国派出援军,虽然帮助邻国解决了一时之困,可在战事结束的同时也带走了兰纳的国宝——一尊玉佛和佛像金身。
友国离去不久,兰纳王国很快又被缅甸占领,度过了长达二百多年名存实亡的傀儡日子。直至1774年,该国才出现一位英雄人物披耶卡维拉将军。其时,披耶卡维拉将军与吞武里的郑信王联手,赶走清迈的缅甸人,本人亦成为新一任兰纳国王,为这个傀儡王国迎来了新生。
此后一段时期里,新国王翻修寺庙修筑护城河,重建清迈城墙,并与英国人展开柚木交易,繁荣了当地的经济。然而好景不长,1782年,披耶卡维拉国王逝世,兰纳随之分崩离析不复存在。
除了兰纳王国与素可泰王国,这片土地上同期建立的还有其他一些小王国。由于素可泰王国在泰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建立过一套比较完善的国家管理体系,并见证了佛教的重要发展阶段,因此人们把它视为泰国的第一个王朝。
镶嵌在墙壁里的大象石雕
大城王朝时期
14世纪中期,泰国北部的素可泰王国渐渐衰落。在湄南河下游的素攀地区,素攀太守乌通正在悄悄积蓄实力。待到兵强马壮时机成熟,他率领军队于大城建立新都,并将王号定为拉玛铁菩提,正式宣布脱离素可泰王国——这一举动意味着拉开了泰国历史上大城王朝的序幕。
◎内政外交齐头并进
大城王国成立后,发起一连串军事行动,迅速征服湄南河中下游部分地区,吞并了摇摇欲坠的素可泰王国,与北方的兰纳王国相互毗邻。
乌通是大城王国的首位国王,也是华裔商人的后代。为了加强王权统治,他在国内推行君主制,各省的统治者均由国王本人任命。同时,他还借助素可泰王国积淀的雄厚基础,大力组合泰族的军力、孟族和高棉族的行政,以及华人的商业,全力推进新王国的综合实力。
在经济方面,大城王国推行“萨迪纳制度”。即土地属于国王所有,贵族、官吏等按照职位高低和官衔大小授予不同面积的土地,农民虽然也有土地,但面积很小。这项制度在泰国沿袭了几百年,直至19世纪末期才被废除,它的出现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在大城王国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萨迪纳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大城王国的农业发展。当时的农业除了水稻种植广泛以外,甘蔗、棉花等农作物开始大面积普及。此外,捕鱼和狩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商业贸易方面。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大城王国成为一处重要的对外贸易点,沟通了中国、波斯与欧洲多个国家的贸易往来。不过,此举也导致国都与沿海城镇异常繁荣,内地和农村特别贫穷落后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大城府历史公园中的佛像窟
在建国初期,大城王国和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个国家当时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其他国家的人居于境内,唯有来自中国的商人除外。在此期间,中国正处于明王朝盛起之时,大城王国首先抛出了橄榄枝。明王朝欣然与之交好,明太祖先赐其“暹罗”之名,明成祖后来又赠“暹罗国王之印”,据说郑和下西洋时也来过大城。为了纪念这位航海家的到来,人们还将大城郊区的一座寺庙进行扩建,更名为三宝宫寺。
◎两次败于缅甸王朝
与素可泰王国相比,大城王国虽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但是君王的执政风格与前者明显不同。大城的君主受高棉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并不沿袭兰甘亨国王的仁善之举,而是采用专制手段在国内强制推行一系列举措,在国外则与邻近国家时常发生冲突,曾经不止一次地与兰纳王国交战。
被历史残留的一段古城墙
16世纪中期,缅甸的东吁王国变得日益强盛,渐渐成为与大城王国实力不相上下的一支劲敌。在缅军的不懈进攻下,大城王国被逼议和。到了1569年,缅王莽应龙利用该国内部矛盾,一举征服了对方,此后十五年里,大城沦为缅甸的附属国。
位于大城府内的一座古代宝塔建筑,虽然略显破旧,但其昔日的辉煌仍依稀可见。
历经千百年时间洗礼的古树,枝丫缠绕,引得许多游客驻足。
1584年,“黑王子”纳黎萱国王率领军队经过多次战斗,终于恢复了国家独立。为了庆祝其中一场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人们特意建起亚柴蒙考寺。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大城王国渐渐抹去附属国的阴影,一步步恢复了荣耀之光。到了17世纪,它不但将柬埔寨收为附属国,还将疆土扩至马来半岛南端的马六甲一带,成为中南半岛上的一大强国。
据说那时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派出使臣到访此地。随行的英国商人和教士认为大城与伦敦相比毫不逊色,拥有众多的宫殿、庙宇和运河,城市人口大约在30~100万之间,他们纷纷赞叹大城是“东南亚最美的城市”。
进入18世纪以后,大城王国的统治阶层屡生内讧,地方封建主的分封割据也日益严重。这种糟糕的情况持续了几十年,那个强大的对手缅甸一直觊觎未休。1765年,缅甸贡榜王朝的统治者孟驳趁着大城国力衰退,率领军队悍然发起一系列凶猛的进攻战。1767年,缅军围城14个月后,大城国都沦陷,许多建筑付之一炬,无数艺术珍品被劫掠一空——在泰国历史上持续417年、共有33位君主的大城王朝至此终结。
吞武里王朝时期
在泰国历史上,吞武里王朝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是一个历时最短的王朝,但它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个王朝的缔造者是名列泰国五大帝的达信大帝,他与中国渊源颇深,祖籍广东澄海区,拥有一半的华人血统,原为大城王国的一位华裔将领。
◎收复故都,开辟新王朝
1767年4月,缅军攻陷了大城。虽然他们取得了胜利,但对于泰国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久,这一切都是因为达信。
一座自水上穿行而过的大桥,连通了吞武里的过去与现在。
达信又叫郑信,中国历史上把他称作郑昭王(“昭”意为“王”),泰国历史上则把他称作达信。在大城沦陷之际,这名年轻的将领率领一支大城余部浴血奋战杀出重围,成为那场亡国之战的幸存者。
寺庙里的神话人物雕塑
两个月后的某一天,达信一行准备攻打尖竹汶。吃过晚饭,他命令部下将锅炉碗钵等炊具全部捣毁,并号令全军明天入城吃早餐!一道军令体现破釜沉舟之志,极大鼓舞了将士们的决战之心。第二天一早,这支逃亡之军在尖竹汶一战中大获全胜,将士们进城美美地吃了一顿早餐。
在接下来的整个雨季,达信把该城作为复国基地,一边招兵买马,一边召集青壮年男子制造战舰。雨季结束后,大城余部已经扩充至五千精兵,所造战舰也达到了数百艘。当年11月,达信率领军队,自尖竹汶出发一路行军至湄南河河口。经过数场激烈的战斗,这支强悍的部队收复了吞武里城,然后逆流而上,杀向大城缅军的驻扎重地三菩提树营。缅军完全没有料到会有一支军队从水路杀来,战不多时便溃不成军全线败退,彻底被逼出了大城。缅甸贡榜王朝的孟驳王绝对没有想到,从占领到退出,缅军在大城仅仅停留了短短七个月。
获胜之后,年轻的达信看到昔日雄伟壮丽的国都如今满目疮痍,心里不胜悲凉。如果执意重建大城,不仅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会在缅军来犯时不易形成对抗之势。再看吞武里,虽然此城面积较小,附近却有威猜巴硕堡可做屏障,而且该城接近海口,即便对敌不利时亦可取道退回尖竹汶。如此一想,达信决定定都吞武里。吞武里位于湄南河河畔,对岸有座橄榄村,那就是今天的曼谷。
1767年12月,达信在吞武里登基称王,史称郑王。因他此前曾为达府侯王,故而又称达信大帝。泰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吞武里王朝由此开始。
◎统一祖国,开疆拓土
吞武里成为新的国都,达信召集战乱中散居各地的臣民,在此共商收复河山之计。同时,他还积极向外国商船购买粮食,解决民生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达信开始逐步实行收复大计。他带领渐渐壮大起来的军队南征北讨,接连收复失地,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将一个支离破碎的王国重新团结起来。
建造于石头上的白色小塔,为吞武里增添了几分凝重。
接下来,吞武里王国开始对外实行武力扩张。1771年,达信率军出征柬埔寨,并在其后七年里使其沦为附属国。到了1774年,他又率军征服南奔、兰纳、老挝等地。吞武里王国的疆土急剧扩大,北边直达万象、銮巴茫,南边统辖甲兰单、单卡奴、沛武里,东边拥有老挝、高棉湄公河地区,西边远达缅甸的毛达玛、塔威马力、禾脑悉等。
连接曼谷和吞武里的大吊桥,充满了现代气息。
在开拓疆土的同时,达信在国内推行多项举措。为了保护中小封建主和商业阶层之利益,他开始打击僧侣与贵族,此举引起很多贵族的不满。1782年,故都大城发生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封建主的斗争。其时,达信已派出大将彼昭耶却克里率军远征,没想到这位将军闻讯后赶回吞武里,与一群贵族联手废黜了大帝,并当场下令将其处死。
由于国王的血液不能接触大地,达信最后被塞进一个麻布袋子里,被一群恶徒用檀木棒暴打至死,他的离去意味着吞武里王朝的终结。
吞武里王朝虽然只存在了15年,但是国家的重获独立和统一保证了泰国文化的延续。特别是达信大帝全力维护佛教,下令搜集战乱中的大藏经文,而且定期捐善款做佛事,修葺和建造了多座佛寺,吸引各地僧人纷纷前往吞武里重振佛法。
为了纪念功勋卓著的达信大帝,泰国建起一座巨大的铜像,并将每年12月28日定为“郑王节”。在遥远的故乡,广东澄海区也为他建起了一座壮观的衣冠冢,这座衣冠冢现已列入澄海区重点保护文物。
曼谷王朝时期
1782年4月,昭披耶却克里自立为王,建立了却克里王朝,号称拉玛一世。在执政期间,拉玛一世的第一项举措就是把国都从吞武里迁至河对岸的曼谷,并建起了大皇宫,因此却克里王朝又称曼谷王朝。曼谷王朝是泰国历史上的第四个王朝,一直延续至今。
◎五代国王励精图治
在拉玛一世的筹建下,曼谷开始大兴土木,从不起眼的城镇一下子贵为国都。人们在岛屿周围开辟了数条运河,大皇宫、玉佛寺巍然伫立,一批巨大而庄严的佛像相继立起。
拉玛二世登基以后,全力保护国内文学,颁定了史诗巨著《拉玛坚》的经典版本,这部作品源于梵语诗歌《罗摩衍那》。除了继续修建大皇宫以外,他和他的继任者拉玛三世将曼谷几座最精美的寺院做了整修与扩建,比如黎明寺、卧佛寺和善见寺。在拉玛三世和拉玛四世统治时期,该国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的入侵。1851年,拉玛四世与英法两国签订贸易协定,允许两国享有治外法权。与此同时,这位国王还在国内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并聘请了西方顾问帮助实现国家现代化。
拉玛五世雕像
拉玛四世又称马古大帝,是一位博学多才、思想新潮的国王。他精通英语、拉丁语、巴利语、梵语,通晓历史、地理和科学,在成为国王以前曾经出家为僧27年,非常了解寻常百姓的生活。为了增强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他在19世纪末继续推进经济改革,同时全力实施对外开放。
继任者拉玛五世紧随其后,一边努力借鉴西方经验,一边将改革之路越拓越宽。拉玛五世是马古大帝的儿子,又称朱拉隆功国王。1868年,这位年轻的国王登基时只有15岁。执政期间,他由一个观念新颖的少年渐渐转变成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推行的各项举措也对泰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
朱拉隆功国王废除了农奴制,终结了觐见国王要行跪拜礼的古老礼仪,多次聘用外国顾问,鼓励皇室子孙们前往欧洲学习,并令国内的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逐步走向现代化。当泰国国内出现巨大转变,国际纷争上也有了新的界定。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泰国)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缓冲国,该国由此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每一座现代气息浓郁的城市和庙宇,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
◎建立现代泰国
1910年继位的拉玛六世,即瓦栖拉兀,是泰国历史上首位出国留学的国王。他曾在英国剑桥学习,又在英国军队中服役,回国后开始在国内推行著名的却克里改革,包括强制性义务教育及推广姓氏的使用。可是,拉玛六世一直没有继承人,即便建起了一座爱与希望之宫,也只得到一个女儿。逝世前夕,他把王位传给了侄子巴差铁朴。
巴差铁朴即拉玛七世,他于1925年继承王位。没过几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泰国紧缩银根,平民阶层更是饱受摧残。1932年,人民党发动一场政变,将此前沿袭的君主专制改为君主立宪制,现代泰国的历史自此而始。1939年,暹罗首次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在后来的十年间,这个名称两度更改,直到1949年方才正式定名为“泰王国”。
即使是在晚上,宏伟的宫殿仍然气势恢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拉玛八世驾崩,19岁的普密蓬·阿杜德从国外回来继承王位,他就是泰国现任国王拉玛九世。拉玛九世是拉玛八世的弟弟,名字“普密蓬·阿杜德”的意思是“土地的力量,无与伦比的力量”。
拉玛九世在位期间,泰国政权长期掌握在军人集团与国内党派的手中。从二战以后至20世纪末期,军人集团长期把持政权,政府频频更迭。进入21世纪以后,泰爱泰党的他信,人民力量党的沙玛和颂猜,民主党的阿披实,为泰党的英拉陆续当选泰国总理。
但不管时局如何动荡,国王一直被视为这个国家最高统治阶层的象征。而且每当国内发生重大事件,比如经济发展出现波动,军事政变,内阁总理频频更换等,普密蓬国王便会出面处理与调停,使之迅速恢复平静。
如今,拉玛九世的在位时间已有六十多年,成为目前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世袭君主。作为曼谷王朝的第九任国王,他同时又是现代泰国历史上一个不可替代的国家象征。
时间轨迹
起点与终点周而复始,王朝的荣辱兴衰也在轮回往复:作为泰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史可考的王朝,素可泰迎来了“幸福的黎明”;即便它黯然退场,大城王朝又重新披上荣耀的光环;吞武里王朝艰难复国,虽然昙花一现却成功延续了泰文化之血脉;当曼谷王朝辉煌临世,现代泰国也紧随而至——时间的轨迹渐行渐近,历史的脉络日益清晰。在王朝与政权的更迭中,文明与文化代代传承,迸射出耀眼的光芒。
史前文化
遥远的蛮荒年代若能留下零星的人类活动痕迹,足以让后人惊喜万分。泰国虽然没有四大文明古国那般悠久的历史,但是这片土地上也从不缺少古老的印记。考古学家们努力探寻着先民遗落的蛛丝马迹,试图从中捋出几丝清晰的脉络。
◎早期泰国历史
近年来,泰国境内陆续出土了一批古物。在南邦发掘的直立人化石大约可以追溯到50万年以前;在班清一带出土的陪葬用品陶器和青铜首饰等,大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00年~公元前250年;在乌汶附近,还发现了大约3000年前的古老岩画。这一系列证据表明,早在5000年以前,湄公河谷、阿叻高原一带就有农耕者和制青铜者居住。那些早期人类经历过何种际遇,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从有限的文献中去追寻一段模糊的历史。
从古墓中挖掘出的陪葬陶器
当时间推进到公元前300年,早期的印度商人开始把印度教和佛教引入泰国。到了1世纪左右,两种宗教在泰国广为流传,渐渐渗入孟人的族群。孟人是东南亚地区的古老民族之一,古代孟人主要分布在今日泰国和缅甸的广大地区。3世纪左右,他们在湄南河盆地建起了两个小国家,后来受到印度教和佛教的影响,逐渐接受了小乘佛教。
当孟人逐渐兴起的时候,泰人开始从中国南部向东南亚地区迁移,他们使用一种单音节带声调的语言,属于东南亚最重要的一种民族语言体系。不过,另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在东南亚独立发展起来的原住民。不管是移民还是原住民,泰人在泰国的河谷地带定居下来,开始从事农耕、狩猎活动,并渐渐由河谷向中部平原、东北高原地区扩展。
◎陀罗钵底城邦王国
6世纪前后,以孟人为主的一个庞大族群在泰国北部建起了多民族的陀罗钵底城邦王国,主要由孟人、泰人、马来人和高棉人组成。进入7世纪,陀罗钵底王国已成为湄南河下游地区的重要国家,商业、佛教、文化均比较发达,尤其是佛教艺术更具特色,在整个泰国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拉。到了11世纪,这个国家相继建起了佛统、华富里、乌通郡、枯磨郡等一批重要城镇。
9世纪以后,位于南部的高棉帝国渐渐崛起。这个帝国一度统辖湄南河谷东岸和老挝北部,后来慢慢演变成今日的柬埔寨。走向极盛之时,该帝国征服了陀罗钵底王国,将疆域扩张到马来半岛。在它的影响下,华富里、素可泰、披迈等地建起了不少高棉风格的寺庙。
13世纪初期,高棉帝国的强势君主阇耶跋摩七世去世,昔日的强盛帝国日渐势微。与此同时,泰国境内一些泰族城邦凭借强大的武装力量开始兴起,在泰国的南部和北部建起了两大王国。
泰国传统节日——水灯节,年幼的僧侣正在向水中放置水灯,以此来祈福许愿。
素可泰王朝时期
南方的高棉帝国没落之时,也正是西方的缅甸蒲甘王朝衰退之时。看到两大强手黯然退场,泰族势力乘机崛起,于13世纪先后在泰国南部建起了素可泰王国,在泰国北部建起了兰纳王国。与兰纳王国相比,素可泰王国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只有一百多年,但它却被视为泰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素可泰王国
古城内历经岁月打磨的庙宇。
1238年,泰族首领邦克郎刀联合另一个泰族首领,向高棉帝国驻扎在素可泰的真腊军队发起一场猛烈的进攻。真腊军队被打得四处溃败,泰族军队赢得了胜利,战争结束以后,该地区建起了素可泰王国。这是泰国历史上有史可考的第一个王朝,国都就设在素可泰。
两年后,这个新兴国家乘势而起,快速向四周扩张。到了第三代国王兰甘亨统治时期,素可泰王国已扩张成为中南半岛上的一大强国,境内领土不但包括今日泰国中部的大部分,而且西至今日缅甸丹那沙林地区,南抵马来半岛的北部。
金宝塔与柚木教堂
在兰甘亨国王统治期间,泰国进入了黄金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幸福的黎明”。说起来,它确实是一个朝气蓬勃安居乐业的幸福国度。国王非常注重国内各项产业,农业、渔业和商业等方面均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这位笃信佛教的国王还把佛教定为国教。在他的影响下,国内一些大型城市大兴土木建造寺庙,国都素可泰相继建起了玛哈泰寺、西沙瓦寺、西春寺等规模宏大的建筑。
为了维护统一,素可泰王国推行军政统一政策。成年男子平时从事农业耕种,战时即征战沙场,在他们的努力下,高棉帝国的入侵者被陆续驱逐出境。兰甘亨国王则亲力亲为,融合了高棉人、孟人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创造出统一的泰文,形成今日泰文的基础。
由于兰甘亨国王对泰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人们把他称作“兰甘亨大帝”或“泰国之父”。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杰出的国王曾先后五次遣使中国,本人亦两次访问过中国,在中泰两国友好关系史上缔造了一段佳话。
兰甘亨大帝去世以后,素可泰王国于14世纪中期渐渐走向衰落,属地一些首领纷纷宣布独立,整个国家处于分离状态,位于南部的大城王国(也称阿瑜陀耶王国或阿瑜塔亚王国)乘机发兵进攻。1378年,随着素可泰王国最后一位君主逝世,泰国历史上的素可泰王朝也走向了终结,境内领土均被划入大城王国的版图。
◎兰纳王国
自1050年以后的200年间,泰族人逐步迁移并聚居在今日泰国的北部地区。第一位泰族统治者是孟莱王,他是中国云南西双版纳泰泐族的后裔。
13世纪中期,孟莱王在湄公河上游清盛的一个小镇上建起一个小王国。接着,孟莱王又征服相邻的两个小镇,于1292年在清迈建起一座新都城。其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清迈的历代统治者先后征服泰国北部的若干小王国,取代了“原居民”孟人,成为泰国北部的统治者。
金光灿灿的庙宇,让人忍不住驻足多看几眼。
1355~1525年,兰纳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不但征服了帕王国和难王国,而且在与大城王国交战后控制了西沙差那莱地区。此时的兰纳王国实力雄厚经济繁荣,在清迈、清莱建起了多座寺庙。
素可泰历史公园
1525~1558年,这个王国进入衰落时期。国内政局极不稳定,两位国王相继被杀,强敌大城王国再度来袭,兰纳的贵族们不得不求助于澜沧王国(即老挝)。澜沧王国派出援军,虽然帮助邻国解决了一时之困,可在战事结束的同时也带走了兰纳的国宝——一尊玉佛和佛像金身。
友国离去不久,兰纳王国很快又被缅甸占领,度过了长达二百多年名存实亡的傀儡日子。直至1774年,该国才出现一位英雄人物披耶卡维拉将军。其时,披耶卡维拉将军与吞武里的郑信王联手,赶走清迈的缅甸人,本人亦成为新一任兰纳国王,为这个傀儡王国迎来了新生。
此后一段时期里,新国王翻修寺庙修筑护城河,重建清迈城墙,并与英国人展开柚木交易,繁荣了当地的经济。然而好景不长,1782年,披耶卡维拉国王逝世,兰纳随之分崩离析不复存在。
除了兰纳王国与素可泰王国,这片土地上同期建立的还有其他一些小王国。由于素可泰王国在泰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建立过一套比较完善的国家管理体系,并见证了佛教的重要发展阶段,因此人们把它视为泰国的第一个王朝。
镶嵌在墙壁里的大象石雕
大城王朝时期
14世纪中期,泰国北部的素可泰王国渐渐衰落。在湄南河下游的素攀地区,素攀太守乌通正在悄悄积蓄实力。待到兵强马壮时机成熟,他率领军队于大城建立新都,并将王号定为拉玛铁菩提,正式宣布脱离素可泰王国——这一举动意味着拉开了泰国历史上大城王朝的序幕。
◎内政外交齐头并进
大城王国成立后,发起一连串军事行动,迅速征服湄南河中下游部分地区,吞并了摇摇欲坠的素可泰王国,与北方的兰纳王国相互毗邻。
乌通是大城王国的首位国王,也是华裔商人的后代。为了加强王权统治,他在国内推行君主制,各省的统治者均由国王本人任命。同时,他还借助素可泰王国积淀的雄厚基础,大力组合泰族的军力、孟族和高棉族的行政,以及华人的商业,全力推进新王国的综合实力。
在经济方面,大城王国推行“萨迪纳制度”。即土地属于国王所有,贵族、官吏等按照职位高低和官衔大小授予不同面积的土地,农民虽然也有土地,但面积很小。这项制度在泰国沿袭了几百年,直至19世纪末期才被废除,它的出现标志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在大城王国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萨迪纳制度的实施促进了大城王国的农业发展。当时的农业除了水稻种植广泛以外,甘蔗、棉花等农作物开始大面积普及。此外,捕鱼和狩猎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商业贸易方面。由于地处交通要道,大城王国成为一处重要的对外贸易点,沟通了中国、波斯与欧洲多个国家的贸易往来。不过,此举也导致国都与沿海城镇异常繁荣,内地和农村特别贫穷落后的状态,而且这种状态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大城府历史公园中的佛像窟
在建国初期,大城王国和中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这个国家当时颁布了一项法令,禁止其他国家的人居于境内,唯有来自中国的商人除外。在此期间,中国正处于明王朝盛起之时,大城王国首先抛出了橄榄枝。明王朝欣然与之交好,明太祖先赐其“暹罗”之名,明成祖后来又赠“暹罗国王之印”,据说郑和下西洋时也来过大城。为了纪念这位航海家的到来,人们还将大城郊区的一座寺庙进行扩建,更名为三宝宫寺。
◎两次败于缅甸王朝
与素可泰王国相比,大城王国虽然在军事、经济等方面有了更大的发展,但是君王的执政风格与前者明显不同。大城的君主受高棉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并不沿袭兰甘亨国王的仁善之举,而是采用专制手段在国内强制推行一系列举措,在国外则与邻近国家时常发生冲突,曾经不止一次地与兰纳王国交战。
被历史残留的一段古城墙
16世纪中期,缅甸的东吁王国变得日益强盛,渐渐成为与大城王国实力不相上下的一支劲敌。在缅军的不懈进攻下,大城王国被逼议和。到了1569年,缅王莽应龙利用该国内部矛盾,一举征服了对方,此后十五年里,大城沦为缅甸的附属国。
位于大城府内的一座古代宝塔建筑,虽然略显破旧,但其昔日的辉煌仍依稀可见。
历经千百年时间洗礼的古树,枝丫缠绕,引得许多游客驻足。
1584年,“黑王子”纳黎萱国王率领军队经过多次战斗,终于恢复了国家独立。为了庆祝其中一场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人们特意建起亚柴蒙考寺。此后的一百多年里,大城王国渐渐抹去附属国的阴影,一步步恢复了荣耀之光。到了17世纪,它不但将柬埔寨收为附属国,还将疆土扩至马来半岛南端的马六甲一带,成为中南半岛上的一大强国。
据说那时候,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曾派出使臣到访此地。随行的英国商人和教士认为大城与伦敦相比毫不逊色,拥有众多的宫殿、庙宇和运河,城市人口大约在30~100万之间,他们纷纷赞叹大城是“东南亚最美的城市”。
进入18世纪以后,大城王国的统治阶层屡生内讧,地方封建主的分封割据也日益严重。这种糟糕的情况持续了几十年,那个强大的对手缅甸一直觊觎未休。1765年,缅甸贡榜王朝的统治者孟驳趁着大城国力衰退,率领军队悍然发起一系列凶猛的进攻战。1767年,缅军围城14个月后,大城国都沦陷,许多建筑付之一炬,无数艺术珍品被劫掠一空——在泰国历史上持续417年、共有33位君主的大城王朝至此终结。
吞武里王朝时期
在泰国历史上,吞武里王朝仅存在了短短的15年,是一个历时最短的王朝,但它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为这个王朝的缔造者是名列泰国五大帝的达信大帝,他与中国渊源颇深,祖籍广东澄海区,拥有一半的华人血统,原为大城王国的一位华裔将领。
◎收复故都,开辟新王朝
1767年4月,缅军攻陷了大城。虽然他们取得了胜利,但对于泰国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久,这一切都是因为达信。
一座自水上穿行而过的大桥,连通了吞武里的过去与现在。
达信又叫郑信,中国历史上把他称作郑昭王(“昭”意为“王”),泰国历史上则把他称作达信。在大城沦陷之际,这名年轻的将领率领一支大城余部浴血奋战杀出重围,成为那场亡国之战的幸存者。
寺庙里的神话人物雕塑
两个月后的某一天,达信一行准备攻打尖竹汶。吃过晚饭,他命令部下将锅炉碗钵等炊具全部捣毁,并号令全军明天入城吃早餐!一道军令体现破釜沉舟之志,极大鼓舞了将士们的决战之心。第二天一早,这支逃亡之军在尖竹汶一战中大获全胜,将士们进城美美地吃了一顿早餐。
在接下来的整个雨季,达信把该城作为复国基地,一边招兵买马,一边召集青壮年男子制造战舰。雨季结束后,大城余部已经扩充至五千精兵,所造战舰也达到了数百艘。当年11月,达信率领军队,自尖竹汶出发一路行军至湄南河河口。经过数场激烈的战斗,这支强悍的部队收复了吞武里城,然后逆流而上,杀向大城缅军的驻扎重地三菩提树营。缅军完全没有料到会有一支军队从水路杀来,战不多时便溃不成军全线败退,彻底被逼出了大城。缅甸贡榜王朝的孟驳王绝对没有想到,从占领到退出,缅军在大城仅仅停留了短短七个月。
获胜之后,年轻的达信看到昔日雄伟壮丽的国都如今满目疮痍,心里不胜悲凉。如果执意重建大城,不仅要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会在缅军来犯时不易形成对抗之势。再看吞武里,虽然此城面积较小,附近却有威猜巴硕堡可做屏障,而且该城接近海口,即便对敌不利时亦可取道退回尖竹汶。如此一想,达信决定定都吞武里。吞武里位于湄南河河畔,对岸有座橄榄村,那就是今天的曼谷。
1767年12月,达信在吞武里登基称王,史称郑王。因他此前曾为达府侯王,故而又称达信大帝。泰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吞武里王朝由此开始。
◎统一祖国,开疆拓土
吞武里成为新的国都,达信召集战乱中散居各地的臣民,在此共商收复河山之计。同时,他还积极向外国商船购买粮食,解决民生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达信开始逐步实行收复大计。他带领渐渐壮大起来的军队南征北讨,接连收复失地,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将一个支离破碎的王国重新团结起来。
建造于石头上的白色小塔,为吞武里增添了几分凝重。
接下来,吞武里王国开始对外实行武力扩张。1771年,达信率军出征柬埔寨,并在其后七年里使其沦为附属国。到了1774年,他又率军征服南奔、兰纳、老挝等地。吞武里王国的疆土急剧扩大,北边直达万象、銮巴茫,南边统辖甲兰单、单卡奴、沛武里,东边拥有老挝、高棉湄公河地区,西边远达缅甸的毛达玛、塔威马力、禾脑悉等。
连接曼谷和吞武里的大吊桥,充满了现代气息。
在开拓疆土的同时,达信在国内推行多项举措。为了保护中小封建主和商业阶层之利益,他开始打击僧侣与贵族,此举引起很多贵族的不满。1782年,故都大城发生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封建主的斗争。其时,达信已派出大将彼昭耶却克里率军远征,没想到这位将军闻讯后赶回吞武里,与一群贵族联手废黜了大帝,并当场下令将其处死。
由于国王的血液不能接触大地,达信最后被塞进一个麻布袋子里,被一群恶徒用檀木棒暴打至死,他的离去意味着吞武里王朝的终结。
吞武里王朝虽然只存在了15年,但是国家的重获独立和统一保证了泰国文化的延续。特别是达信大帝全力维护佛教,下令搜集战乱中的大藏经文,而且定期捐善款做佛事,修葺和建造了多座佛寺,吸引各地僧人纷纷前往吞武里重振佛法。
为了纪念功勋卓著的达信大帝,泰国建起一座巨大的铜像,并将每年12月28日定为“郑王节”。在遥远的故乡,广东澄海区也为他建起了一座壮观的衣冠冢,这座衣冠冢现已列入澄海区重点保护文物。
曼谷王朝时期
1782年4月,昭披耶却克里自立为王,建立了却克里王朝,号称拉玛一世。在执政期间,拉玛一世的第一项举措就是把国都从吞武里迁至河对岸的曼谷,并建起了大皇宫,因此却克里王朝又称曼谷王朝。曼谷王朝是泰国历史上的第四个王朝,一直延续至今。
◎五代国王励精图治
在拉玛一世的筹建下,曼谷开始大兴土木,从不起眼的城镇一下子贵为国都。人们在岛屿周围开辟了数条运河,大皇宫、玉佛寺巍然伫立,一批巨大而庄严的佛像相继立起。
拉玛二世登基以后,全力保护国内文学,颁定了史诗巨著《拉玛坚》的经典版本,这部作品源于梵语诗歌《罗摩衍那》。除了继续修建大皇宫以外,他和他的继任者拉玛三世将曼谷几座最精美的寺院做了整修与扩建,比如黎明寺、卧佛寺和善见寺。在拉玛三世和拉玛四世统治时期,该国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的入侵。1851年,拉玛四世与英法两国签订贸易协定,允许两国享有治外法权。与此同时,这位国王还在国内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并聘请了西方顾问帮助实现国家现代化。
拉玛五世雕像
拉玛四世又称马古大帝,是一位博学多才、思想新潮的国王。他精通英语、拉丁语、巴利语、梵语,通晓历史、地理和科学,在成为国王以前曾经出家为僧27年,非常了解寻常百姓的生活。为了增强国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他在19世纪末继续推进经济改革,同时全力实施对外开放。
继任者拉玛五世紧随其后,一边努力借鉴西方经验,一边将改革之路越拓越宽。拉玛五世是马古大帝的儿子,又称朱拉隆功国王。1868年,这位年轻的国王登基时只有15岁。执政期间,他由一个观念新颖的少年渐渐转变成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推行的各项举措也对泰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
朱拉隆功国王废除了农奴制,终结了觐见国王要行跪拜礼的古老礼仪,多次聘用外国顾问,鼓励皇室子孙们前往欧洲学习,并令国内的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逐步走向现代化。当泰国国内出现巨大转变,国际纷争上也有了新的界定。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泰国)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缓冲国,该国由此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
每一座现代气息浓郁的城市和庙宇,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过往。
◎建立现代泰国
1910年继位的拉玛六世,即瓦栖拉兀,是泰国历史上首位出国留学的国王。他曾在英国剑桥学习,又在英国军队中服役,回国后开始在国内推行著名的却克里改革,包括强制性义务教育及推广姓氏的使用。可是,拉玛六世一直没有继承人,即便建起了一座爱与希望之宫,也只得到一个女儿。逝世前夕,他把王位传给了侄子巴差铁朴。
巴差铁朴即拉玛七世,他于1925年继承王位。没过几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泰国紧缩银根,平民阶层更是饱受摧残。1932年,人民党发动一场政变,将此前沿袭的君主专制改为君主立宪制,现代泰国的历史自此而始。1939年,暹罗首次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在后来的十年间,这个名称两度更改,直到1949年方才正式定名为“泰王国”。
即使是在晚上,宏伟的宫殿仍然气势恢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年,拉玛八世驾崩,19岁的普密蓬·阿杜德从国外回来继承王位,他就是泰国现任国王拉玛九世。拉玛九世是拉玛八世的弟弟,名字“普密蓬·阿杜德”的意思是“土地的力量,无与伦比的力量”。
拉玛九世在位期间,泰国政权长期掌握在军人集团与国内党派的手中。从二战以后至20世纪末期,军人集团长期把持政权,政府频频更迭。进入21世纪以后,泰爱泰党的他信,人民力量党的沙玛和颂猜,民主党的阿披实,为泰党的英拉陆续当选泰国总理。
但不管时局如何动荡,国王一直被视为这个国家最高统治阶层的象征。而且每当国内发生重大事件,比如经济发展出现波动,军事政变,内阁总理频频更换等,普密蓬国王便会出面处理与调停,使之迅速恢复平静。
如今,拉玛九世的在位时间已有六十多年,成为目前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世袭君主。作为曼谷王朝的第九任国王,他同时又是现代泰国历史上一个不可替代的国家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