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历史尘烟
第二章
历史尘烟
从埃兰人的崛起到雅利安人的长途迁移,从居鲁士大帝开创第一帝国到亚历山大的烽火狼烟,从阿拉伯人的快马弯刀到蒙古人的金戈铁蹄,从萨法维王朝的百年盛世到巴列维王朝的轰然倒台……波斯帝国在战争与王朝的轮回中历经嬗变之苦。然而,当尘烟散尽,曙光初露,谁又藏在历史的角落里隐然微笑?伟大的波斯文明正华彩绽放。
古老文明的出现
早在距今约1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伊朗西部高原地区便有人类居住。考古学家们推断,这里曾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避开冰川期的地区之一。到了公元前1万年左右,一些从事农业和动物饲养的部落在里海南岸地区定居,他们先是沿着中部伊朗的扎格罗斯山脉群居,随后散居到其他各地区,形成西亚地区最初的文明中心。
埃兰帝国时期的岩石浮雕
19世纪,英国考古学家奥斯丁·亨利·莱亚德在伊朗西部的胡齐斯坦省伊泽发现了一处埃兰帝国时期的遗址,这是遗址中的一块浮雕,雕刻在一块岩石上,年代在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世纪。
◎埃兰王国
伊朗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居民是生活在伊朗高原的土著埃兰人。他们居住的地方既有易于灌溉的肥沃平原,也有适于发展牧业的山地牧场,还有便于各种手工业发展的木材及矿场资源,而且通常都处在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东部以及印度河谷的贸易通道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埃兰人主要从事游牧和狩猎,少数人从事农业,部落是他们最大的社会组织。埃兰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矿物和森林资源,成为两河流域诸城邦觊觎的目标,同时两河流域富饶的平原地区,也是埃兰人垂涎的对象,因此埃兰人与两河流域各城邦战事不断。
纺纱者石雕
一位年轻女子坐着纺纱,仆人拿着扇子站在她身后。伊朗胡齐斯坦省苏萨市出土,是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中期新埃兰时期的石雕。
为了抵御外来部落的入侵,也为了掠夺对方的土地和财富,埃兰人逐渐组成部落联盟,并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卡伦河流域建起埃兰王国,不断向周边扩张领土,成为疆土广阔的大国。
埃兰王国使用古老的语言和文字,修建了祭祀中心,大力发展青铜铸造、制陶业和纺织业,建成以首府苏萨为中心的商业核心地区。埃兰人的法律非常发达,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各级法律机构,尤其是民法,内容非常完备,每份私人买卖契约都包括详细的10个条款,从侧面反映了这个王国当时的繁盛富裕。
然而,再强大的国家也抵不过战争的消耗。以迪尔为中心的底格里斯河东部地区具有重要的商业和战略地位,成为埃兰人、巴比伦人、亚述人长期争夺的对象,相互的争斗似乎从没停止过。
温塔舍·纳皮尔沙国王石雕
这块石雕出土于著名的埃兰王国圣城遗址恰高·占比尔,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当时埃兰地区有许多城市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阿万(awan)、苏萨(susa)、西马什(simash)、安善(anshan)等,温塔舍·纳皮尔沙是安善和苏萨王。
埃克巴坦那遗址
城市遗址位于伊朗高原西部,作为米底王国的都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公元前13世纪后半期,埃兰和亚述不断进攻巴比伦,干涉他们的政事,拥立对自己有利的国王。公元前12世纪,埃兰又利用亚述衰落之际,攻入其腹地,控制了扎格罗斯山东西广大地区,消灭了当时的巴比伦王朝,把古巴比伦人的汉谟拉比法典、阿卡德王纳拉姆辛的记功石柱和马尔杜克神雕像运往苏萨。
可是好景不长,后继的巴比伦国王带领军队进攻埃兰,再加上阿拉米人对西部埃兰的劫掠,以及波斯人游牧部落的到来,埃兰王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公元前7世纪初,埃兰王国与亚述帝国之间爆发了争夺领土的战争,已经难以重现往日辉煌的埃兰人在军事力量上远逊于亚述人,遭到了毁灭性的攻击,许多重要的城市被洗劫一空,连苏萨都被撒上盐种上水芹,使其难以恢复生机。公元前639年,埃兰王国被亚述所灭。
基亚克萨雷斯墓
陵墓位于苏莱曼尼亚省,基亚克萨雷斯是古代西亚米底王国的第四任君主,公元前625年公元前585年在位。
◎米底王国
早在公元前20世纪初,印欧人就开始分批向四面八方迁徙,其中一支进入中亚南部两河周围的广大地区,并以此为基地一次次向外迁徙,进入现今的伊朗定居,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也就是后来米底人、波斯人、安息人的祖先。因此,伊朗人认为自己是雅利安人的后代,“伊朗”一词即由“雅利安”演变而来。
米底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北部和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区,时不时遭到亚述人的侵犯,受制于对方的控制。在强大的压力下,米底人的斗志被激起,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6个米底人部落结成部落联盟扩张势力,占有了今伊朗西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
公元前836年,米底部落联盟的首领戴奥凯斯自称为王。他建立米底王国,筑造了有七道城墙环绕的都城埃克巴坦那,并制定律法发展经济,扩充军事力量,米底王国逐渐称霸一方。
对于时常侵犯自己的亚述王国,米底王国毫不留情。公元前624年,米底国王库阿克撒列斯与新巴比伦王国结盟,共同对战亚述。为了巩固联盟关系,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子娶了米底公主阿米提达,并为她修建了著名的空中花园。
经过多次残酷的战斗,公元前612年,两国联军终于灭掉亚述王国,米底人一雪前耻。接着,库阿克撒列斯又先后征服了乌拉尔图、马纳、赫卡尼亚、帕提亚,使米底王国成为一个囊括西亚半壁江山的帝国。
正当米底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忙着对付亚述的时候,波斯人在原埃兰王国的安善地区逐渐扩张军事力量,使埃兰东部成为波斯王国的天下。当时波斯王国的力量不足以与米底抗衡,何况西部还有强大的邻居新巴比伦王国。聪明的波斯国王冈比西斯一世娶了米底公主芒达妮为妻,与米底建立联姻关系,保全自己的力量。而米底为了制约新巴比伦王国,只好与波斯王国保持和平关系。
冈比西斯一世与芒达妮所生的儿子,就是后来名震西亚的波斯帝国霸主——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鲁士二世。
古波斯帝国的建立
古波斯帝国是伊朗引以为傲的一段辉煌历史,该帝国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横跨亚非两洲,远达欧洲大陆,成为显赫一时的超级帝国。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这一时期波斯的文化和经济十分兴盛繁荣,因此历代国王都骄傲地宣称自己是“王中之王”。
◎创建古波斯帝国
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米底国王曾做过两个怪梦,解梦师说那预示着芒达妮公主生的儿子将来会夺取米底的王位。米底国王听后大吃一惊,将女儿从波斯召回,准备等孩子出生就将其杀死。
黄金臂钏
这件美丽的金银器出土于奥克瑟斯宝藏,这里一共出土了共有170件器物,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现存最重要的金银器,大部分的年代在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这些漂亮的文物大多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古代伊朗展厅。
居鲁士出生后,宫廷总管命令牧羊人把孩子扔到深山喂野兽。牧羊人不忍下手,用妻子生的死婴调包换下居鲁士,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长大。米底国王偶然知道了这件事,下令召见居鲁士,没想到他特别喜欢这个孩子,觉得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威胁,于是派人将居鲁士送回波斯。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成为波斯人的首领,统一了波斯各部落,接着在都城帕萨尔加德修建宫殿和神庙。与此同时,他忙着招兵买马,时刻准备推翻米底的统治。
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有翼狮子金饰
波斯与米底的这场战争足足打了三年,最后米底被灭,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史称古波斯帝国,定都波斯波利斯。因为居鲁士的祖父被尊为居鲁士一世,史书中便把他称为居鲁士二世。
居鲁士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始不断对外扩张,先是占领小亚细亚,接着又征服爱琴海沿岸的希腊各城邦。公元前538年,波斯大军占领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灭掉了新巴比伦王国。
征服欲越来越强的居鲁士沉浸于领土扩张的成就里难以自拔,几乎一刻都不肯停歇。公元前530年,他率军出征中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没想到这次遇到了对手。一年后,在与马萨革泰人的战斗中,居鲁士不幸战败身亡。
◎高墨塔政变
居鲁士去世后,他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继位,继续执行对外扩张政策。在稳定中亚局势之后,公元前526年,冈比西斯率军攻入埃及,基本占领了埃及全境。接着他又进攻埃及西部的利比亚和南部的努比亚,可是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公元前522年,身在埃及的冈比西斯某天晚上做梦,梦见弟弟巴尔迪亚夺取王位,于是悄悄派人回到波斯暗杀了巴尔迪亚。这件事被冈比西斯的亲属、拜火教祭司、米底人高墨塔知晓,他利用自己与巴尔迪亚外表相似的特点,发动政变自立为波斯皇帝。
居鲁士大帝石雕
帕萨尔加德宫城遗内的浮雕,帕萨尔加德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首都之一,居鲁士大帝时期建造。
冈比西斯闻讯后,立即决定率领军队返回波斯夺回王位。就在上马启程的时候,他的佩刀突然从刀鞘中滑出来割伤了大腿,导致冈比西斯伤口感染而死。临终前,他说出高墨塔冒充巴尔迪亚的事情,可是无人相信,所有人都认为那是他为了报复弟弟篡权夺位而编造的谎言。
高墨塔担心人们识破自己的真面目,下令废除各地氏族庙宇,强迫人们敬奉拜火教,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更加隐藏自己,深居简出,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也从不召见有名望的波斯贵族。
后来,王妃的父亲欧塔涅斯得知新皇帝没有耳朵,想起居鲁士当政时,高墨塔曾因犯错被割去耳朵,这才相信确实是高墨塔伪装夺权。于是,他联络几个实力强大的贵族结成联盟,暗地里一起反对高墨塔,大流士就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
真实身份被揭穿后,高墨塔逃到米底行宫,打算伺机反扑。大流士抓住机会,联合波斯各部落力量,攻入米底杀死高墨塔,接着自己登上王位自称波斯王,他就是伊朗历史上的大流士一世。
◎希波战争
大流士上台后,平定各地的起义和叛乱,使濒于瓦解的帝国得以巩固。他将镇压高墨塔政变以及自己登位的经过,用古波斯文、巴比伦文、埃兰文三种文字,详细铭刻在贝希斯敦山崖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
冈比西斯二世与埃及法老萨美提克的会面
公元前517年,大流士开始对外扩张,在东方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在西部征服了爱琴海上的几个岛屿,还征伐了黑海北岸的游牧部落,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疆域面积广达500万平方千米,西北达至巴尔干半岛的多瑙河,西南至非洲的尼罗河,东北至锡尔河以南,东南至印度河流域。
大流世一世石雕
石雕原属于波斯波利斯都城遗址,这座城市是大流士一世即位以后,为了纪念阿契美尼德王国历代国王而下令建造的。
波斯士兵石雕
波斯波利斯都城遗址中薛西斯宫殿外墙上的浮雕装饰,表现的是一个行进中的波斯卫兵形象。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派兵讨伐希腊,拉开希波战争的帷幕。还没等双方对阵,波斯舰队就在阿托斯海角遭到飓风袭击,大部分船只沉没海底,只能被迫撤回。两年后,大流士再次出兵希腊依然遭受了重挫。
公元前486年,大流士含恨去世。儿子薛西斯继位后,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在公元前480年亲自率领水陆大军50多万,战舰400多艘,向希腊发动第三次进攻。虽然在温泉关一战中,波斯人摧毁了雅典城,但在接下去的萨拉米斯海战、普拉提亚战役以及米卡尔角海战中,波斯军队惨遭失败,不得不被迫撤退。
公元前449年,波斯大军和希腊军队在塞浦路斯岛进行决战。在这次战役中,希腊海军占据上风,波斯军队遭受重创一蹶不振。此后,波斯进入希腊化时期。
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334年春天,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这支强悍的军队越过赫勒斯滂海峡,消灭了古波斯帝国,再将繁华的波斯波利斯付之一炬。从此,波斯沦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属地,处于希腊人的统治之下。
伊苏斯壁画
1831年,意大利,人们在发掘古罗马庞贝古城遗址的时候,发现了这幅壁画。壁画长5.82米,高3.13米,由50万块小马赛克拼成,完成于大约公元前2世纪晚期。壁画展现的是伊苏斯战役的情景。伊苏斯战役是公元前333年在伊苏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仑北)发生的一场战役,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军队以少胜多,大败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壁画表现的是战争最后一刻的情景:骑在马上的亚历山大率领士兵冲锋,大流士三世立于战车上,而车夫则拼命驱使战车掉头逃命。
◎希波合作政策
亚历山大大帝南征北战,用十年时间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西起巴尔干半岛,东达印度,北抵中亚,南至埃及,其中包括波斯。
为了巩固对波斯的统治,这位年轻的大帝极力笼络波斯上层人士,大量任用波斯降臣,对其赐以高官厚禄,还采用波斯的宫廷礼仪和地方习俗,换得了不少波斯贵族的支持。与此同时,亚历山大又向波斯地区输入大量移民广泛筑城,在沿波斯北部、西部、南部边缘地区,建起大大小小70座希腊移民城邦。当时,一批批希腊商人、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及其他从业者纷纷涌入波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波斯的文化和政治环境。
亚历山大大量招募波斯人加入希腊军队,建立了一支马其顿人与波斯人混合的军队。他任命支持自己合作政策的部下普凯斯塔斯为波斯总督,让他学习波斯语,身穿米底服装,在各方面尽量采纳波斯人的建议,适应波斯人的习俗。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甚至还为手下的80名军官和1万名士兵举行集体婚礼,因为他们全娶了波斯女人为妻!由此可知,当波斯被希腊化的同时,希腊人也在接受波斯人的影响。
持盾士兵
马其顿特种步兵,当年亚历山大东征时,塞琉古一世曾是特种步兵指挥官。
◎塞琉古王国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因病去世。这位刚刚三十出头的年轻大帝虽然征服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但他的英年早逝令那庞大的帝国没有一个成年继承人。帝国随即瓦解为三个希腊化国家:塞琉古、托勒密和马其顿。波斯处于塞琉古王国的统治之下,统治者是马其顿贵族安条克的儿子——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一世,他忠实地延续着亚历山大大帝推行的“希腊化”政策,继续在波斯兴建希腊人的城市、居民点和要塞。
公元前312年,塞琉古以巴比伦尼亚为基地,开始向东部行省进军。这支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几乎抢占了原波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他得意洋洋地接受了“胜利者”的尊号,还写信给托勒密和其他朋友,说现在的自己已经无愧于神谕中获得的国王称号。
公元前305年,塞琉古征服了巴克特里亚王国,将国土继续扩大。当他去世的时候,帝国的版图已西至爱琴海,东至阿富汗,纳入了希腊人、波斯人、米底人、犹太人、印度人等多个民族,塞琉古王国成为当时最大最有影响的希腊化国家。
公元前250年,正当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忙于进行叙利亚战争时,巴克特里亚总督和帕提亚总督安德罗戈拉斯先后宣布独立,脱离了塞琉古的统治。三年后,里海东南波斯语部落的帕提亚人首领阿萨息斯举兵起义,取代了安德罗戈拉斯,宣布成立帕提亚王国,史称安息王朝。
塞琉古国王先后远征帕提亚王国和巴克特里亚王国,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无法彻底征服对方。后来,两方之间只好签订协议,塞琉古王朝默认了那两个国家的独立,但对方在名义上也承认塞琉古王朝的宗主地位。
塞琉古一世铜像
安息王朝
公元前247年,帕提亚人的首领阿萨息斯举兵起义。他自立为王,号称阿萨息斯一世,宣布成立了帕提亚王国,这就是伊朗历史上的安息王朝。在与塞琉古的长期战争中,安息王朝的领土得到快速扩张。
密特里达特斯一世石雕
胡齐斯坦省伊泽的一处安息王朝石雕,雕刻在一块岩石上,骑马者是密特里达特斯一世,马前站立的是安息贵族和大臣。
◎在战争中崛起
公元前183年,安息军队将塞琉古王国安条克三世的军队一举歼灭。公元前155年,安息国王密特里达特斯一世占领了米底,打开了通往两河流域的路线,十几年后又攻下两河流域的重镇塞琉西亚城,几乎占领了整个伊朗和两河流域,安息王朝由此成为一个西起两河流域东到阿姆河畔的庞大帝国。
公元前129年,安息王朝的军队与塞琉古王朝的军队展开了一场决战。随着塞琉古统治者安条克七世兵败身亡,希腊人对波斯的统治也宣告终结,安息王朝遂被视为波斯帝国的继承者。
穆萨女皇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她原本只是罗马皇帝奥古斯都赠送给安息皇帝弗拉特斯四世的女奴,后来竟然成功劝说弗拉特斯四世将自己的儿子以外的皇子都送到罗马为质,再毒杀弗拉特斯四世,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新的安息国王弗拉特斯五世。为了权利,她竟然又嫁给儿子,成为皇后,史称“穆萨女皇”。公元前2年公元4年,穆萨执掌安息帝国皇权6年,之后被推翻。
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丝绸之路悄然开通。安息作为古丝路上的枢纽重地,不仅沟通了东西方贸易,还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公元前115年,中国汉朝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派遣副使前去访问安息王国。安息国王得知消息,派遣两万骑兵到边界迎接,热情款待远方来客,开启了中国与波斯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由于航海业比较发达,安息王朝又以波斯湾为中心,与西方的罗马和东方的印度展开了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至今,阿拉伯语和英语中的一些航海术语和地名如锚、舵、船长、驳船、三角帆等,都源于伊朗古代语言。
◎内忧与外患
与古波斯帝国和希腊化国家的君主一样,安息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国王。王位按照父系原则继承,但确立国王必须经贵族会议选举决定,国王的权力也要受到贵族议事会的限制。在这种制度下,贵族议事会可以利用各种借口,要求废黜不合自己心意的国王而另立新王,在位王权经常受到威胁,有时竟然出现几个自称国王的野心家一起争夺王位。
在管理城邦方面,世家贵族和王室成员是安息国王委派的主要力量。在危急关头,高级贵族可以与国王共为统治者。各大城邦接受安息对其宗主权的统治,但俨然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只要承认安息的最高统治权,就享有铸币权和其他特权,这种管理方式为地方割据势力独霸一方埋下了祸根。
安息囚犯
这是一件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玛瑙浮雕,表现了一名安息囚犯垂首坐在地上。
公元前30年,伊朗开始由希腊化向伊朗化过渡。这时候,伊朗出现了双重危机:在国内,王权进一步被削弱,频频出现王位之争,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在国外,由于和罗马长期处于战时状态,军心不稳且国力被大量消耗。内乱外患使得安息帝国积弱不振,有些地方势力开始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着取而代之。
◎在战争中崩溃
在整个安息王朝时期,安息的主要外敌就是罗马帝国。为了争夺西方(地中海沿岸、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等)与东方(印度、中国)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罗马人大举进攻波斯,两国屡次交战,互有胜负,接连不断的战争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公元2世纪的安息人石雕
身穿安息传统服饰的年轻人
在公元前53年的卡尔海战役中,安息军队击败罗马军队,罗马帝国的统帅克拉苏阵亡;公元前36年,安息大军击败罗马统帅安东尼率领的远征军;公元3世纪,安息的末代君王阿塔巴努斯五世还从罗马人手中夺走了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的大片领土……可是,安息王国虽然屡次击败罗马帝国的侵略军,自己也难免大伤元气。
在安息王朝中期,两国基本处于相对和平状态,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公元前20年,安息归还以前缴获的罗马战旗,释放了历次战争中被俘的罗马士兵,罗马则送还安息王子,还一并送来一名才艺出众的意大利女奴。公元1世纪后半期,正在崛起的贵霜帝国抢占安息的部分地区,同时又派出使者与罗马帝国联系,计划联手侵略安息,这一变故打破了两国之间的和平状态。
进入安息王朝后期,两个疲惫的国家展开了四次大战,将战场扩大到两河流域所有地区,都城泰西封和许多重要城市屡次被攻破焚毁。在此期间,安息内部也爆发了激烈的内战,各方割据势力此起彼伏。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令这个一度庞大的王朝很快走向了末路,新兴的萨珊王朝随之成了伊朗的新主人。
一条公元2世纪的项链,从中可以看出安息王朝手工艺者的精湛技艺。
萨珊王朝
波斯帝国西北部的法尔斯地区,早在塞琉古王朝的时候,就一直存在半独立的地方小王朝。小王朝的酋长们宣称自己是波斯帝国统治者的后代,坚持信仰拜火教,其中势力最强大的是伊斯塔赫尔城的神庙祭司阿尔达希尔。
◎波斯的再度统一
阿尔达希尔的祖父萨珊是一位颇具野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趁着安息国内忧外患之际,他积极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通过联姻与征服,逐个吞并周围的小城邦和酋长领地,顺利统一法尔斯省。在摆脱安息王朝的统治之后,他开始计划向外扩张领土。
阿尔达希尔一世加冕
萨珊王朝的开国皇帝阿尔达希尔一世从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大流士一世手中接过象征王权的王冠,阿尔达希尔一世的马下躺着的是安息王朝的末代皇帝阿塔巴努斯五世,大流士一世马下的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篡位者,这幅浮雕表现的主题是赋予新的萨珊王朝正统性。
阿尔达希尔继承祖父的雄心壮志,率兵征服了克尔曼和波斯湾沿岸地区,在那里修筑城堡、王宫、拜火教神庙,然后又北进伊斯法罕、西取胡泽斯坦等地。
224年8月,安息国王阿塔巴努斯五世亲自率领大军前来讨伐,结果遭到惨败,自己也被俘虏并处死。阿尔达希尔乘胜直入安息都城泰西封,登上波斯王位,自称“阿尔达希尔一世”,并以祖父的名字将新王朝命名为“萨珊王朝”。
登上王位的阿尔达希尔并没有满足于现状,继续征服那些拒绝臣服于新王朝的地方势力。可是,这位刚刚称王的年轻君主遭到了强有力的抵抗,亚美尼亚人由于得到东罗马帝国的支持,在统治者斯洛的率领下负隅顽抗,坚决不肯臣服。
阿尔达希尔非常愤怒,决定与东罗马帝国决一死战。230年,萨珊大军开始进攻东罗马帝国在两河流域的领地。虽然波斯军队在战场上略占上风,但想获得全胜几乎不可能,他只好退而求其次,与东罗马帝国签订和约,使亚美尼亚最终被纳入王朝版图,实现了波斯的统一。
镀金银驴头
伊朗出土,公元4世纪的萨珊王朝艺术品。
沙普尔一世石雕
在距离波斯波利斯不远的一片山崖葬了四位皇帝——薛西斯一世、大流士一世、阿塔薛西斯一世和大流士二世,这里被叫作波斯帝陵。陵墓下方岩壁上有7幅萨珊时期的浮雕,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表现了骑在马上的萨珊皇帝沙普尔一世接受跪在地上的罗马君主瓦勒良投降的情景。
有了安息王朝的前车之鉴,阿尔达希尔认为必须抑制地区割据势力的膨胀。他将儿子们分封为各地区的诸侯,并派出其他王族成员出任行省的总督或主管的官吏。他认为农牧业是立国之本,宗教对巩固王权有重大作用,于是下令大力发展农牧业和拜火教,将王权与神权集于一身,自称“阿胡拉马兹达的崇拜者,神圣的阿尔达希尔,波斯的诸王之王,神之后裔”。
沙普尔一世擒获罗马帝国皇帝瓦来里安
公元260年6月,沙普尔一世在战争中捉住瓦来里安,之后瓦来里安在监禁中度过余生。
◎两代胡斯洛
公元240年,阿尔达希尔之子沙普尔一世继位,继续执行父亲的对外扩张政策。他几次率军打败罗马,巩固了萨珊在西部和西北部的统治。这位颇有见识的国王在国家稍稍稳定的时候,派出大量罗马战俘修筑水坝、桥梁和新都城,如今在胡泽斯坦还保留有一座当时修建的水坝,现在取名为“皇帝水坝”。
萨珊历代国王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是沙普尔二世和胡斯洛一世。沙普尔二世(309~379)一生下来就登上了王位,一直到他去世,在位时间长达70年,是萨珊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王。传说他天赋异禀,成年后亲自率兵征服阿拉伯人和罗马人,收回很多土地和权力,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在这位传奇国王的统治下,萨珊王朝的综合国力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镀金银花瓶
公元6世纪萨珊王朝花瓶,圆腹,小口,图案表现的是葡萄收获的场景。
胡斯洛一世(531—579年)继承王位后,首先结束了父亲发动的对拜占庭长达30年的战争,并推行各项举措尽快实现国内稳定。他号召人们把在战乱中抢夺的财产归还原主,没有合法继承人的财产充作善后救济金;失去父母的世家贵族子女由国家收养,女子成年后嫁给门当户对的男子,男子则留在宫中接受教育,以备日后担任国家要职——一批听命于己的新贵族由此出现。接着,胡斯洛又在赋税和军事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在经济和军事上加强了王权。在他的统治下,萨珊王朝的综合国力达到第二个高峰,史称“胡斯洛中兴”。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胡斯洛一世的儿子延续了父亲的治国政策,但孙子胡斯洛二世可没有继承祖父的雄韬伟略,他的残暴贪婪、奢靡无度在史上留有恶名。据史学家记载,胡斯洛二世的身边有3000妃嫔、3000内侍、数千歌妓舞女,另外还有8500匹坐骑、760头大象与无数罕见珠宝。即使皇宫生活如此奢华,他仍不满足,继续到处搜罗美女、聚敛钱财。
胡斯洛二世任用外族,强征民间地税,将那些不能及时缴纳的人加以重罪,掠夺对方的所有财产,充实自己的财库。他的倒行逆施与贪婪残酷激发了人民仇恨,也引发了王权与军队及贵族之间的矛盾,大将军、边防使和贵族各自拥兵自重,形成了割据势力。在胡斯洛去世后的短短四年里,萨珊王朝竟然更换了十多个国王。昔日强大的王朝日渐式微,似乎只需轻轻一击便能顷刻瓦解。
巴赫拉姆五世狩猎
萨珊王朝第十五位国王,420年438年在位,他是最广为人知的萨珊王朝皇帝,也是许多神话当中的英雄。巴赫拉姆五世有个外号名叫“野驴”,因为他特别喜爱狩猎,最爱猎野驴。
阿拉伯时期
7世纪初,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以宗教统一阿拉伯人的思想,用穆斯林公社的形式,先后建教、建军、建国,将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半岛统一起来,为以后的领土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称为“哈里发”。
倭马亚王朝钱币
◎阿拉伯人入侵
633年,阿拉伯军队进攻波斯控制下的两河流域。637年,双方大军在卡迪西亚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大战。第四天午后,战场上突然狂风大作,尘沙弥漫,迎风而战的萨珊军队顿时处于劣势之中,不但主帅战死沙场,连象征帝国辉煌与荣耀的卡维战旗也落入阿拉伯人手中。
卡维战旗一向是萨珊将士的精神力量,被视作胜利的象征,每打一次胜仗就会在上面缀一颗耀眼的珠宝。失去战旗使萨珊王朝人心惶惶,国王自觉败势已定,干脆弃城逃往东部山区。士气高涨的阿拉伯大军长驱直入,一举攻进泰西封,将城内财宝掠夺一空,连宫中那块美丽至极的“胡斯洛之春”壁毯,也被运到麦地那,然后割成数块分给圣门弟子。
欧麦尔在耶路撒冷建造清真寺
倭马亚王朝时期玻璃工艺品
642年,阿拉伯军队与萨珊军队在尼哈温德(今伊朗哈马丹城以南)展开会战。虽然萨珊集结了15万大军,阿拉伯只有3万大军,但骁勇善战的入侵者还是击败了江河日下的对手。阿拉伯军队乘胜追击,继续攻城掠地,萨珊国王叶兹底格德三世见形势危急,立刻派出王子向中国的大唐求援,但是唐朝没有答应出兵。
651年,萨珊君主叶兹底格德三世身亡,阿拉伯帝国军队紧接着占领波斯全境。萨珊王朝就此灭亡,波斯沦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
此后,阿拉伯人在波斯排斥拜火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宗教,开始全面推行伊斯兰教。大势所趋之下,绝大多数波斯人改奉伊斯兰教,伊朗逐渐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大本营。
◎倭马亚王朝
在阿拉伯人统治波斯的几百年间,波斯各族人民从没停止过斗争,反对异族统治的起义不断爆发,阿拉伯帝国内部也频频爆发内战。
661年,阿拉伯人在第一次内战后建立起倭马亚王朝。该王朝的第一任哈里发穆阿维叶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巩固阿拉伯人对东部伊朗的统治,并在那里修建防御堡垒,以霍拉桑为基地开始入侵中亚两河地区。每次入侵,阿拉伯军队都要大肆劫掠一番,抢夺大量金银财宝,然后返回霍拉桑,并不在入侵之地多作停留,完全把打劫邻国视为一项生财之道。
大理石柱头
倭马亚王朝时期建筑构件,现藏于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
倭马亚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又被称作大马士革清真寺,位于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首都大马士革旧城中央,被视作世界清真寺的建筑范本。大马士革是倭马亚王朝的都城,705年,倭马亚王朝哈里发下令建造了这座清真寺,清真寺内的巨大彩色壁画描绘了倭马亚时代大马士革的盛景。
为了解决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纷争,阿卜杜·马立克即位后,在伊朗推行阿拉伯化政策,实施语言和货币改革,规定所有官方文书一律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不许再作为官方语言,仅限于民间使用。这一政策在伊朗引起轩然大波,伊朗人民纷纷起来抗争,引发了很多骚乱和流血事件。
当时的伊朗总督哈查是个无比残暴的人,他下令屠杀数千名继续使用波斯语的伊朗人,并将那些颂扬伊朗文化的人抓进监牢百般折磨,还强迫波斯穆斯林必须使用阿拉伯语祈祷。
在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伯人几乎垄断了所有军政要职,连各地方行省的主要官员都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都被排斥在政府机构之外,享有的权力非常有限。除了政治上的垄断,在文化与建筑上阿拉伯人也极尽所能。他们在被征服地区创办学校,传授阿拉伯语和阿拉伯历史,把外国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还将波斯建筑与拜占庭建筑糅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阿拉伯式建筑:即哥特式尖塔与罗马式圆顶,再加上波斯式的彩画雕刻。
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下,波斯人渐渐变得毫无地位,在许多场合,波斯人都不能与阿拉伯人并肩而立或者并排行走,如果一个骑马的波斯人在路上遇见一个步行的阿拉伯人,必须立即下马,将马让给阿拉伯人骑。
被压迫的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到处是此起彼伏的人民起义。最后,阿拔斯人、什叶派和霍拉桑人三股势力联合起来,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建立起阿拔斯王朝的统治。
公元9世纪末,伊朗几乎全境脱离阿拉伯人的统治,成立了若干个自主管理的小国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霍拉桑和中亚细亚壤地相接的塔希尔王朝、东南方的萨法尔王朝、伊朗西部和西南部的白益王朝与东北的萨曼王朝。
有柄杯
这是一件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的藏品,属于倭马亚王朝时期器物。
萨曼王朝
萨曼家族是萨珊王朝君主巴赫拉姆六世的后裔。萨曼·胡达特原是巴尔赫的拜火教贵族,倭马亚王朝时期改奉伊斯兰教,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又效力于巴格达哈里发政府,他的几个孙子因平定叛乱有功而得到了重用。
鸟纹碗
10世纪萨曼王朝时期鸟纹碗,伊朗东部出土,现藏于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
◎萨曼王朝的奠基者
873年,塔希尔王朝灭亡后,萨曼·胡达特其中一个孙子的后代纳斯尔被哈里发任命为河中地区总督。后来,纳斯尔的弟弟伊斯玛依效法古波斯与哈里发宫廷建立的行政和军事制度,确立王朝与辖地的隶属关系,宣告建立萨曼王朝,将都城设于布哈拉。萨曼王朝承认阿拔斯王朝的宗主权,向哈里发奉献贡品报告军务。
893年,伊斯玛依率兵进入中亚,进攻突厥人的喀喇汗王朝。在他的指挥下,这支军队连续击溃突厥军队,攻克苏坎特、怛罗斯等城市,不仅获得大量战利品,还占据了都城费尔干纳,迫使突厥人将首都迁至喀什噶尔。此次事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标志着中亚伊斯兰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并揭开了突厥语族伊斯兰化的序幕。战后,突厥人的一座大教堂被改成清真寺。
903年,伊斯玛依消灭了萨法尔王朝,取得波斯东南部地区的统治权,继而又征服了阿富汗山地许多独立的地方小邦,统治势力远达怛罗斯、花剌子模、塔巴里斯坦与戈尔甘等地。
萨曼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是从突厥各部落招募来的军队与近卫军,军队多由突厥人——即雇佣者和奴隶混合编成,而奴隶几乎都来自中亚细亚北部和东部各地区的突厥游牧部落,因此实际上是突厥人的指挥官在统率着这些军队,同时他们还是城市的统治者,这种军事制度为萨曼王朝的未来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陶碗
10世纪萨曼王朝时期陶碗,现藏于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
彩绘陶碗
萨曼王朝时期陶碗,现藏于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
◎波斯文化的复兴
萨曼王朝的统治者一向极力支持波斯文化的复兴,倡导波斯传统,鼓励波斯人用波斯语写作。自阿拉伯征服中亚以来,波斯语首次在宫廷和上层社会中被尊为时尚,就连《古兰经》也首次被翻译成了波斯语。
王朝都城布哈拉和名城内沙布尔是当时的两大文化中心,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学者。据资料统计,萨曼王朝仅著名的宫廷诗人就有27人之多。被誉为“波斯诗歌之父”的鲁达基,用不同的诗歌形式创作出大量的诗篇,来表现当时伊朗人的宗教思想和人生观;菲尔多西则花费30多年的时间,写成伊朗人民的伟大史诗《王书》。其他比较有名的学者还有医学家兼哲学家拉齐、伊本·西拿(阿维森纳)、博学家比鲁尼、历史学家巴勒阿米、艾布·苏莱曼等。在撒马尔罕兴建的大清真寺、伊斯兰经学院和天文台,也成为当时伊斯兰学术文化高度发展的象征。
萨曼王朝历代统治者的图书馆里收集着大量的各种学科的书籍,几乎每一个稍大些的清真寺都建有一座图书馆。此外,国王与贵族还设立了所谓的“学术馆”,给前来求学的人提供住宿的房间,求学者甚至还可以领取助学津贴。
10世纪后半叶,萨曼王朝走向衰落。999年,它在突厥人建立的哈拉汗王朝和加兹尼王朝的南北夹击下走向了灭亡。
萨曼王朝银币
突厥王朝
萨曼王朝时期,有位宫廷近侍阿勒普特勤深受君主宠信,被一路提拔为霍拉桑的总督。962年,他带领突厥军攻占加兹尼城,自立为“埃米尔”,建起一个小国加兹尼。他去世以后,儿子苏布克特勤继承了父亲的基业,大力发展农业与工商业生产,令加兹尼日趋鼎盛。
◎加兹尼王朝
苏布克特勤的儿子马赫穆德在位时,正是萨曼王朝走向衰弱之时。这位年轻气盛的君主悍然出兵连续作战,攻占了许多重要地区,伊朗从此进入了加兹尼王朝时期。
菲尔多西给加兹尼王朝统治者马赫穆德读《王书》
《王书》是著名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用波斯文所著,记录了波斯历史上50位帝王的生平事迹,汇集了从远古神话时期到公元7世纪波斯萨珊王朝灭亡这4000多年间的波斯帝国的民间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萨曼王朝被加兹尼王朝征服之后,菲尔多西曾将《王书》结集7卷献给自称热爱波斯文化的加兹尼王朝君主马赫穆德,但因宗教和政治上的分歧,并没有受到赏识。
从11世纪30年代起,加兹尼王朝直接控制了加兹温、库姆、伊斯法罕、克尔曼以东和以北的伊朗地区。
马赫穆德在执政期间,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君王。在政权方面,他热衷于采用波斯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体制;在文化方面,他不惜重金大力延揽人才,召集了许多诗人和学者聚集在宫廷里,享受各种庇护和优待。但在土地管理方面,他认为若使国家富强必须拥有大量的国有土地,于是支持各地封建主以各类名目夺取私人土地,一时间被没收的土地和被处死的人不计其数。与此同时,大批人工灌溉系统遭到破坏,很多良田变为荒野,国内许多地方饥馑遍地、民不聊生,鼠疫与霍乱四处横行,成千上万人死于饥饿或疾病。
加兹尼王朝宫廷诗人
马赫穆德去世后,其子嗣发生内讧,争斗不断,伊朗不久便被另一个新的外族入侵者视为囊中之物。
◎塞尔柱王朝
萨曼王朝时期,土库曼部落联盟的首领突厥人塞尔柱带领手下居住在河中地区,负责维持边界秩序。
1037年,塞尔柱的两个孙子从没落的加兹尼王朝夺取了木鹿和内沙布尔,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其中一个孙子托格勒尔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不断实行武力扩张,攻占巴格达建起塞尔柱王朝的统治,成为萨珊王朝之后统治整个伊朗的全国性政权,其疆域广达河中地区、伊朗和美索不达米亚。
在塞尔柱王朝时期,伊朗的经济与文化非常繁荣,城市经济明显发展。国王马立克沙在位时大力发展农业,修建公路,开凿运河,建造商队客栈,使帝国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不过,由于塞尔柱人文化落后,他们不得不在伊朗人的帮助下推行各项举措,这为波斯文化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1世纪下半叶,马立克沙去世,王室诸子争位,皇族内讧不断,庞大的帝国开始出现裂痕。此时,塞尔柱王朝开始实行军事封建制,任何人只要有军职就可以成为“采邑主”,领取份地“采邑”。采邑主有权向农民征收田赋,并将其中一部分缴入国库。按照伊斯兰教的法律,采邑不能继承,只能在担任军职期间占有。但是,贪婪的采邑主渐渐将自己的采邑变为继承私有制,特别是那些拥有私人军队的大采邑主,后来连上缴国库的那一部分也不交了。
在这种情况下,塞尔柱王朝逐渐分裂成12个大封地,占有者之间频起争斗,各种暗杀活动此起彼伏,刚刚分裂的帝国又陷于风雨飘摇之中。1194年,花剌子模趁势起兵推翻了塞尔柱王朝,成为伊朗新的统治者。
塞尔柱王朝彩釉碗
蒙古汗国时期
13世纪初,欧亚大草原东部的蒙古族游牧部落崛起,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被推举为大汉,尊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虽然曾经率领西征大军入侵伊朗,但是过了几年即撤军回国,后来他的孙子在此建立起统治机构,伊朗随之进入蒙古汗国时期。
旭烈兀和皇后脱古思可敦
脱古思可敦是蒙古克烈族公主,她原本是要嫁给旭烈兀的父亲拖雷,但是拖雷在成婚前去世了,于是便按照蒙古习俗嫁给旭烈兀为妻,后来以随旭烈兀军队出征闻名。
◎蒙古大军的入侵
1215年,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率领的一小队蒙古骑兵在边界与花剌子模发生小冲突。当时,成吉思汗希望能与邻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商贸关系,可是花剌子模在外交中一再失误,先是杀害蒙古派往中亚的数百名商人,然后又羞辱并杀害前来调解的蒙古使者。这两件事彻底激怒了蒙古人,成吉思汗于1219年秋季率领蒙古大军悍然入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鸡犬不留,并将伊朗的许多名城古迹付之一炬。
不过,蒙古大军这次西征并没有在伊朗建立统治机构,1224年初便撤军东归。1253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领十万大军再次入侵,三年后在伊朗的大不里士建立伊儿汗国。1258年,旭烈兀又率军攻占巴格达,消灭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然后占领了大马士革。当时,作为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儿汗国,其疆域东至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达高加索,南抵阿拉伯海,达到了鼎盛时期。
起初,蒙古侵略者与被征服的伊朗人在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习俗上互不相融。他们用非常粗暴简单的方式,野蛮压榨当地的居民,在最初的几十年里从未关心过国家的发展。后来,生活在伊朗的蒙古人学习波斯语,皈依伊斯兰教,渐渐改变了游牧习俗,转而从事农耕,国王本人及其军队也开始改信伊斯兰教。
帖木儿俘虏巴耶塞特一世
奥斯曼帝国巴耶塞特一世向东扩张,激怒了更加强大的帖木儿帝国,双方爆发了战争。1402年,在最后的安卡拉战役中巴耶塞特一世兵败被俘,并于次年去世。
1316年,伊儿汗国出现内部纷争,不久便迅速瓦解,分裂成若干个小王朝互相攻杀。1355年,大不里士的一些地方贵族乘机独立,形成了割据局面,其中的蒙古贵族哈桑父子建起了札剌亦儿王朝,但很快即被突厥人的帖木儿帝国所灭。
◎帖木儿王朝
1370年,出身于蒙古巴鲁剌思氏部落的“铁跛子”帖木儿占领了撒马尔罕。他将此地设为都城,建起了帖木儿王朝。
帖木儿原本是个匪首,不但工于心计,而且心狠手辣,他带领军队肆意屠杀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掠夺他们的财富,还将技艺娴熟的手工业者掳走,押解到布哈拉城和撒马尔罕城去建造清真寺和宫殿。
面对伊朗人民的反抗,帖木儿的镇压手段非常残暴。1387年,他下令残杀当地居民,将七万多人的人头用来建筑金字塔。伊朗人民恨透了这位暴君,时刻等待着起义的时机。
1405年,帖木儿出兵远征中国在途中病死,国内各封建主之间顿起纷争,只剩下中亚细亚仍接受帖木儿王朝的统治,但他们之间也时常发生内讧、自相残杀。这时候,土库曼的游牧部落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迪亚巴克尔地区兴起,分别建立了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
1410年,黑羊王朝从帖木儿王朝夺取了阿塞拜疆南部、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伊拉克,建都大不里士,白羊王朝占据了两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和亚美尼亚的一部分。等到1468年,白羊王朝又吞并了黑羊王朝,将都城迁往大不里士。
萨法维王朝
1501年,堪称伊朗第三盛世的萨法维王朝建立。这一时期的伊朗不但经济贸易空前发达,文化艺术、工艺美术、建筑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当时的首都伊斯法罕是“丝绸之路”南路所途经的要站,也是古建筑和艺术品保存最多的城市之一,赢得了“伊斯法罕半天下”之美誉。
伊斯玛依一世自称伊朗王,进入大不里士。
◎重振波斯帝国盛世
1501年,萨法维教团创始人谢赫·萨菲丁的六世孙谢赫·伊斯玛依在土库曼部落军队的支持下,灭掉白羊王朝,以大不里士为首都,将伊斯兰教什叶派定为国教,建立了萨法维王朝。第二年,伊斯玛依开始在西部和南部进一步扩张领土,不但占据了伊朗西部地区,还进入东部安纳托利亚。在他的武力征服下,短短几年时间,巴格达、霍拉桑、木鹿即纳入版图,萨法维王朝成为一个西起叙利亚,东到阿姆河,北达高加索,南临波斯湾的大国。
萨法维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以波斯人、阿塞拜疆人、土库曼人和库尔德人为主体的伊朗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融合了各种文化的波斯文化作为基础,把各民族联合在伊朗这一统一的民族国家之内——《阿拉伯通史》中称该王朝是“穆斯林波斯最光荣的土著王朝”。为了维护伊朗民族的独立性和领土完整,萨法维王朝以平等的地位与当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使伊朗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贸易输出方面也得到空前发展。因此有西方学者认为,正是萨法维王朝的统治者把伊朗重新带回世界历史的舞台。
◎与奥斯曼帝国的冲突
当萨法维王朝急于向外扩张时,遇到了两大对手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尤其是奥斯曼帝国,一直是萨法维王朝的头号劲敌。双方打着宗教圣战的旗号,以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教派之争为借口,在争夺南高加索、库尔德斯坦、两河流域等地区时一再发生冲突。
阿巴斯一世和他的宫廷
伊斯法罕四十柱宫内的一幅波斯细密画,表现了阿巴斯一世会见瓦利·穆罕默德·汗时的情景。
1514年,奥斯曼帝国军队进攻萨法维。双方大军在查尔迪兰(今伊朗西北部)发生激战,奥斯曼大军连连取胜,占领了库尔德斯坦和亚美尼亚西部,还一度攻入大不里士。接下去的几十年里,奥斯曼又多次入侵,夺走萨法维王朝西部的大片土地。
1555年,两大帝国终于签下一纸停战和约,合约规定:奥斯曼占有两河流域,阿塞拜疆归于萨法维,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由两国共同瓜分。
可是,和约并没有起到多大效果,战争也并没有结束,两方之间仍然小战不断。阿巴斯一世继位后,建起一支强大的正规军,并从欧洲购回枪支火炮等军事装备,大大提升了萨法维王朝的战斗力量。1613年,阿巴斯一世乘着奥斯曼帝国内部混乱之际发起进攻,几年之内便收复数座城市。
阿巴斯一世去世后,奥斯曼帝国重启战端,乌兹别克也借机发难。在几方军力的联合进攻下,萨法维王朝连连败退,最终被迫签订了《君士坦丁堡停战协议》。在这份协议里,巴格达和两河流域归入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乌兹别克抢走了伊朗的另外一部分土地,萨法维王朝开始逐渐衰落。
动荡与战乱
1722年,阿富汗吉尔扎部落的首领率领几万名部落武装向萨法维王朝发动进攻,在首都伊斯法罕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阿富汗人终结了萨法维王朝,但也令伊朗在其后两百多年里陷入一片动荡与战乱。
阿迦·穆罕默德攻占克尔曼
1794年,阿迦·穆罕默德攻破克尔曼,从此统治伊朗各主要省份。
◎恺加王朝
阿富汗人在伊朗土地上连施暴行,后来被一位部落首领纳狄尔率军打败。18世纪前半叶,纳狄尔指挥军队向奥斯曼帝国开战,将丢失的国土全部收复。随着胜利的到来,这位新统帅开始穷兵黩武、倒行逆施,最后反而招来一场杀身之祸。
1796年,具有蒙古人血统的突厥人阿迦·穆罕默德在伊朗建立恺加王朝。他将伊斯兰教什叶派定为国教,并把都城定在了德黑兰。这一时期,伊朗的内政外交都比较活跃,开始主动接触西方文明,积极发展国内工业。
阿迦·穆罕默德死后,欧洲列强悍然入侵,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恺加王朝曾两次与沙俄交战均惨遭失败,丧失了大片国土,接着又在和英国争夺赫拉特之战中再遇败绩,洋洋得意的英国人随后在伊朗大肆攫取水路运输、建筑公路、操纵银行、开采石油等许多特权。
列强的入侵、国土的丧失,再加上伊朗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各族人民纷纷掀起了要求民族独立的行动与反对恺加王朝的起义。1844~1852年进行的巴布教起义,一度动摇了恺加王朝的统治。
面对国内局势前所未有的混乱,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只有改革才能挽救伊朗。以首相阿米尔·尼扎姆为代表的改革派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可是,改革措施触犯了王室贵族、地方长官、宗教界上层的利益,也抑制了欧洲列强的贪婪胃口,他们联合起来设计害死阿米尔·尼扎姆,恺加王朝失去了最后一次振兴的机会。
◎巴列维王朝
1921年,伊朗近卫军哥萨克师师长礼萨·汗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恺加王朝,并在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
礼萨·汗登上王位后,开始削弱各地武装力量,号召民众实施义务兵役法。同时,他严格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废除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国教地位,严禁宗教干预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沉重打击了宗教势力。在礼萨·汗的管理下,伊朗建起一批纺织厂、农产品加工厂、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水泥厂、化工厂、机器制造厂等,还修建了铁路、公路、图书馆、警察局等公共设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礼萨·汗与希特勒合作,苏英盟国军队攻进伊朗时将他驱逐出境,他的儿子礼萨·巴列维继位。
1950年,英国企图强迫伊朗签订关于伊朗石油的《石油租让补充协定》。这一损害伊朗主权的行为激起国内民众的极大愤怒,伊朗国内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国有化人民运动”。伊朗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虽然成立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接管了英伊石油公司,但直到1973年才真正实现了石油国有化。
重建波斯帝国的荣耀一直是礼萨·汗父子的梦想。1963年初,巴列维提出一项社会改革方案,企图依靠英美的支持,以开采石油的巨额收入来实现国家现代化,舆论称其为“白色革命”。
白色革命损害了民族利益,使贫富差别进一步扩大,国内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
1978年,伊朗爆发了反对国王统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从工人到农民,从宗教集团到民主派,大中学生、市场商人以及少数民族,全都站出来参加反国王的斗争。由于军方中立,巴列维被迫带着家属去国外“长期度假”,巴列维王朝从此名存实亡。
俄国人与波斯人的战争
这幅画表现的是1812年2月13日发生的一场战争的场景,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
伊斯兰共和国
1 979年,宗教领袖霍梅尼结束长达十五年的国外流亡生涯,回到了德黑兰,并于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以《古兰经》为最高法典,推行政教合一、神权为主体的政治制度,由什叶派宗教领袖掌握最高权力。
◎霍梅尼登台掌权
1979年3月末,霍梅尼就伊朗国名举行全民公决,他一再强调,在伊朗国名中不用“民主”这种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殖民主义词汇,不用“人民”这种代表东方思想的共产主义观念,只要“伊斯兰”。当时,有1800万年满16岁的公民参加投票,90%以上的选民赞成将国名定为“伊斯兰共和国”。随后,霍梅尼宣布将4月1日定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日。
霍梅尼
1980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举行首届总统选举,巴尼萨德尔当选。在其后的执政期间,这位新总统与霍梅尼不断出现分歧。第二年,哈梅内伊当选共和国第二任总统。就在巴尼萨德尔当选总统的那一年,前国王巴列维在开罗病逝。
阿米尔·恰赫玛格清真寺
在伊朗中部有一座城市亚兹德,它地处戈壁深处、沙漠边缘,更特别的是它始建于公元5世纪,被称为“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的城市”。这座沙漠城市里有许多清真寺,阿米尔·恰赫玛格清真寺是最著名的一座。
◎两伊战争与经济建筑
霍梅尼在伊朗掌权后,两伊关系迅速恶化。1980年9月22日,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武器支援下,伊拉克挑起两伊战争。由于某些大国的干涉,两伊战争足足打了八年,经历了伊拉克进攻、伊朗反攻、两伊僵持、伊拉克反攻等四个战略阶段,成为二战结束以来人类最残酷、最具破坏性的战争,也致使海湾局势一度紧张。
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1989年,霍梅尼病逝。这一年,哈梅内伊被推选为新的什叶派最高领袖,伊斯兰议会议长拉夫桑贾尼当选为伊朗总统。
1997年当选的哈塔米总统也致力于国内改革,他同时向西方释放出和解讯号。可惜由于美国入侵阿富汗与伊拉克,并不断在言语上攻击伊朗,致使哈塔米的和解政策在伊朗国内不受欢迎,和解进程在2005年内贾德当选之后戛然而止。
2013年,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这位新任总统一方面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与西方的分歧,另一方面主张务实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并承诺将致力于挽救伊朗经济,带领伊朗重回现代化之路。虽然目前最高领导人是哈梅内伊,但在这位温和派总统的推动之下,伊朗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哈桑·鲁哈尼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
历史尘烟
从埃兰人的崛起到雅利安人的长途迁移,从居鲁士大帝开创第一帝国到亚历山大的烽火狼烟,从阿拉伯人的快马弯刀到蒙古人的金戈铁蹄,从萨法维王朝的百年盛世到巴列维王朝的轰然倒台……波斯帝国在战争与王朝的轮回中历经嬗变之苦。然而,当尘烟散尽,曙光初露,谁又藏在历史的角落里隐然微笑?伟大的波斯文明正华彩绽放。
古老文明的出现
早在距今约1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伊朗西部高原地区便有人类居住。考古学家们推断,这里曾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避开冰川期的地区之一。到了公元前1万年左右,一些从事农业和动物饲养的部落在里海南岸地区定居,他们先是沿着中部伊朗的扎格罗斯山脉群居,随后散居到其他各地区,形成西亚地区最初的文明中心。
埃兰帝国时期的岩石浮雕
19世纪,英国考古学家奥斯丁·亨利·莱亚德在伊朗西部的胡齐斯坦省伊泽发现了一处埃兰帝国时期的遗址,这是遗址中的一块浮雕,雕刻在一块岩石上,年代在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7世纪。
◎埃兰王国
伊朗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居民是生活在伊朗高原的土著埃兰人。他们居住的地方既有易于灌溉的肥沃平原,也有适于发展牧业的山地牧场,还有便于各种手工业发展的木材及矿场资源,而且通常都处在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东部以及印度河谷的贸易通道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埃兰人主要从事游牧和狩猎,少数人从事农业,部落是他们最大的社会组织。埃兰地区因为拥有丰富的矿物和森林资源,成为两河流域诸城邦觊觎的目标,同时两河流域富饶的平原地区,也是埃兰人垂涎的对象,因此埃兰人与两河流域各城邦战事不断。
纺纱者石雕
一位年轻女子坐着纺纱,仆人拿着扇子站在她身后。伊朗胡齐斯坦省苏萨市出土,是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中期新埃兰时期的石雕。
为了抵御外来部落的入侵,也为了掠夺对方的土地和财富,埃兰人逐渐组成部落联盟,并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卡伦河流域建起埃兰王国,不断向周边扩张领土,成为疆土广阔的大国。
埃兰王国使用古老的语言和文字,修建了祭祀中心,大力发展青铜铸造、制陶业和纺织业,建成以首府苏萨为中心的商业核心地区。埃兰人的法律非常发达,有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各级法律机构,尤其是民法,内容非常完备,每份私人买卖契约都包括详细的10个条款,从侧面反映了这个王国当时的繁盛富裕。
然而,再强大的国家也抵不过战争的消耗。以迪尔为中心的底格里斯河东部地区具有重要的商业和战略地位,成为埃兰人、巴比伦人、亚述人长期争夺的对象,相互的争斗似乎从没停止过。
温塔舍·纳皮尔沙国王石雕
这块石雕出土于著名的埃兰王国圣城遗址恰高·占比尔,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当时埃兰地区有许多城市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有阿万(awan)、苏萨(susa)、西马什(simash)、安善(anshan)等,温塔舍·纳皮尔沙是安善和苏萨王。
埃克巴坦那遗址
城市遗址位于伊朗高原西部,作为米底王国的都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公元前13世纪后半期,埃兰和亚述不断进攻巴比伦,干涉他们的政事,拥立对自己有利的国王。公元前12世纪,埃兰又利用亚述衰落之际,攻入其腹地,控制了扎格罗斯山东西广大地区,消灭了当时的巴比伦王朝,把古巴比伦人的汉谟拉比法典、阿卡德王纳拉姆辛的记功石柱和马尔杜克神雕像运往苏萨。
可是好景不长,后继的巴比伦国王带领军队进攻埃兰,再加上阿拉米人对西部埃兰的劫掠,以及波斯人游牧部落的到来,埃兰王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公元前7世纪初,埃兰王国与亚述帝国之间爆发了争夺领土的战争,已经难以重现往日辉煌的埃兰人在军事力量上远逊于亚述人,遭到了毁灭性的攻击,许多重要的城市被洗劫一空,连苏萨都被撒上盐种上水芹,使其难以恢复生机。公元前639年,埃兰王国被亚述所灭。
基亚克萨雷斯墓
陵墓位于苏莱曼尼亚省,基亚克萨雷斯是古代西亚米底王国的第四任君主,公元前625年公元前585年在位。
◎米底王国
早在公元前20世纪初,印欧人就开始分批向四面八方迁徙,其中一支进入中亚南部两河周围的广大地区,并以此为基地一次次向外迁徙,进入现今的伊朗定居,他们自称为雅利安人,也就是后来米底人、波斯人、安息人的祖先。因此,伊朗人认为自己是雅利安人的后代,“伊朗”一词即由“雅利安”演变而来。
米底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北部和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区,时不时遭到亚述人的侵犯,受制于对方的控制。在强大的压力下,米底人的斗志被激起,为了保卫自己的领土,6个米底人部落结成部落联盟扩张势力,占有了今伊朗西部和南部的部分地区。
公元前836年,米底部落联盟的首领戴奥凯斯自称为王。他建立米底王国,筑造了有七道城墙环绕的都城埃克巴坦那,并制定律法发展经济,扩充军事力量,米底王国逐渐称霸一方。
对于时常侵犯自己的亚述王国,米底王国毫不留情。公元前624年,米底国王库阿克撒列斯与新巴比伦王国结盟,共同对战亚述。为了巩固联盟关系,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王子娶了米底公主阿米提达,并为她修建了著名的空中花园。
经过多次残酷的战斗,公元前612年,两国联军终于灭掉亚述王国,米底人一雪前耻。接着,库阿克撒列斯又先后征服了乌拉尔图、马纳、赫卡尼亚、帕提亚,使米底王国成为一个囊括西亚半壁江山的帝国。
正当米底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忙着对付亚述的时候,波斯人在原埃兰王国的安善地区逐渐扩张军事力量,使埃兰东部成为波斯王国的天下。当时波斯王国的力量不足以与米底抗衡,何况西部还有强大的邻居新巴比伦王国。聪明的波斯国王冈比西斯一世娶了米底公主芒达妮为妻,与米底建立联姻关系,保全自己的力量。而米底为了制约新巴比伦王国,只好与波斯王国保持和平关系。
冈比西斯一世与芒达妮所生的儿子,就是后来名震西亚的波斯帝国霸主——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居鲁士二世。
古波斯帝国的建立
古波斯帝国是伊朗引以为傲的一段辉煌历史,该帝国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横跨亚非两洲,远达欧洲大陆,成为显赫一时的超级帝国。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这一时期波斯的文化和经济十分兴盛繁荣,因此历代国王都骄傲地宣称自己是“王中之王”。
◎创建古波斯帝国
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米底国王曾做过两个怪梦,解梦师说那预示着芒达妮公主生的儿子将来会夺取米底的王位。米底国王听后大吃一惊,将女儿从波斯召回,准备等孩子出生就将其杀死。
黄金臂钏
这件美丽的金银器出土于奥克瑟斯宝藏,这里一共出土了共有170件器物,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现存最重要的金银器,大部分的年代在公元前5公元前4世纪,这些漂亮的文物大多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古代伊朗展厅。
居鲁士出生后,宫廷总管命令牧羊人把孩子扔到深山喂野兽。牧羊人不忍下手,用妻子生的死婴调包换下居鲁士,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长大。米底国王偶然知道了这件事,下令召见居鲁士,没想到他特别喜欢这个孩子,觉得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威胁,于是派人将居鲁士送回波斯。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成为波斯人的首领,统一了波斯各部落,接着在都城帕萨尔加德修建宫殿和神庙。与此同时,他忙着招兵买马,时刻准备推翻米底的统治。
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的有翼狮子金饰
波斯与米底的这场战争足足打了三年,最后米底被灭,阿契美尼德王朝建立,史称古波斯帝国,定都波斯波利斯。因为居鲁士的祖父被尊为居鲁士一世,史书中便把他称为居鲁士二世。
居鲁士依仗强大的军事力量,开始不断对外扩张,先是占领小亚细亚,接着又征服爱琴海沿岸的希腊各城邦。公元前538年,波斯大军占领两河流域的巴比伦,灭掉了新巴比伦王国。
征服欲越来越强的居鲁士沉浸于领土扩张的成就里难以自拔,几乎一刻都不肯停歇。公元前530年,他率军出征中亚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没想到这次遇到了对手。一年后,在与马萨革泰人的战斗中,居鲁士不幸战败身亡。
◎高墨塔政变
居鲁士去世后,他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继位,继续执行对外扩张政策。在稳定中亚局势之后,公元前526年,冈比西斯率军攻入埃及,基本占领了埃及全境。接着他又进攻埃及西部的利比亚和南部的努比亚,可是没有取得什么战果。
公元前522年,身在埃及的冈比西斯某天晚上做梦,梦见弟弟巴尔迪亚夺取王位,于是悄悄派人回到波斯暗杀了巴尔迪亚。这件事被冈比西斯的亲属、拜火教祭司、米底人高墨塔知晓,他利用自己与巴尔迪亚外表相似的特点,发动政变自立为波斯皇帝。
居鲁士大帝石雕
帕萨尔加德宫城遗内的浮雕,帕萨尔加德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首都之一,居鲁士大帝时期建造。
冈比西斯闻讯后,立即决定率领军队返回波斯夺回王位。就在上马启程的时候,他的佩刀突然从刀鞘中滑出来割伤了大腿,导致冈比西斯伤口感染而死。临终前,他说出高墨塔冒充巴尔迪亚的事情,可是无人相信,所有人都认为那是他为了报复弟弟篡权夺位而编造的谎言。
高墨塔担心人们识破自己的真面目,下令废除各地氏族庙宇,强迫人们敬奉拜火教,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更加隐藏自己,深居简出,从不在公开场合露面,也从不召见有名望的波斯贵族。
后来,王妃的父亲欧塔涅斯得知新皇帝没有耳朵,想起居鲁士当政时,高墨塔曾因犯错被割去耳朵,这才相信确实是高墨塔伪装夺权。于是,他联络几个实力强大的贵族结成联盟,暗地里一起反对高墨塔,大流士就是该联盟的成员之一。
真实身份被揭穿后,高墨塔逃到米底行宫,打算伺机反扑。大流士抓住机会,联合波斯各部落力量,攻入米底杀死高墨塔,接着自己登上王位自称波斯王,他就是伊朗历史上的大流士一世。
◎希波战争
大流士上台后,平定各地的起义和叛乱,使濒于瓦解的帝国得以巩固。他将镇压高墨塔政变以及自己登位的经过,用古波斯文、巴比伦文、埃兰文三种文字,详细铭刻在贝希斯敦山崖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
冈比西斯二世与埃及法老萨美提克的会面
公元前517年,大流士开始对外扩张,在东方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在西部征服了爱琴海上的几个岛屿,还征伐了黑海北岸的游牧部落,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疆域面积广达500万平方千米,西北达至巴尔干半岛的多瑙河,西南至非洲的尼罗河,东北至锡尔河以南,东南至印度河流域。
大流世一世石雕
石雕原属于波斯波利斯都城遗址,这座城市是大流士一世即位以后,为了纪念阿契美尼德王国历代国王而下令建造的。
波斯士兵石雕
波斯波利斯都城遗址中薛西斯宫殿外墙上的浮雕装饰,表现的是一个行进中的波斯卫兵形象。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派兵讨伐希腊,拉开希波战争的帷幕。还没等双方对阵,波斯舰队就在阿托斯海角遭到飓风袭击,大部分船只沉没海底,只能被迫撤回。两年后,大流士再次出兵希腊依然遭受了重挫。
公元前486年,大流士含恨去世。儿子薛西斯继位后,为了实现父亲的遗愿,在公元前480年亲自率领水陆大军50多万,战舰400多艘,向希腊发动第三次进攻。虽然在温泉关一战中,波斯人摧毁了雅典城,但在接下去的萨拉米斯海战、普拉提亚战役以及米卡尔角海战中,波斯军队惨遭失败,不得不被迫撤退。
公元前449年,波斯大军和希腊军队在塞浦路斯岛进行决战。在这次战役中,希腊海军占据上风,波斯军队遭受重创一蹶不振。此后,波斯进入希腊化时期。
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334年春天,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东征。这支强悍的军队越过赫勒斯滂海峡,消灭了古波斯帝国,再将繁华的波斯波利斯付之一炬。从此,波斯沦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属地,处于希腊人的统治之下。
伊苏斯壁画
1831年,意大利,人们在发掘古罗马庞贝古城遗址的时候,发现了这幅壁画。壁画长5.82米,高3.13米,由50万块小马赛克拼成,完成于大约公元前2世纪晚期。壁画展现的是伊苏斯战役的情景。伊苏斯战役是公元前333年在伊苏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仑北)发生的一场战役,亚历山大率领的马其顿军队以少胜多,大败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的军队。壁画表现的是战争最后一刻的情景:骑在马上的亚历山大率领士兵冲锋,大流士三世立于战车上,而车夫则拼命驱使战车掉头逃命。
◎希波合作政策
亚历山大大帝南征北战,用十年时间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西起巴尔干半岛,东达印度,北抵中亚,南至埃及,其中包括波斯。
为了巩固对波斯的统治,这位年轻的大帝极力笼络波斯上层人士,大量任用波斯降臣,对其赐以高官厚禄,还采用波斯的宫廷礼仪和地方习俗,换得了不少波斯贵族的支持。与此同时,亚历山大又向波斯地区输入大量移民广泛筑城,在沿波斯北部、西部、南部边缘地区,建起大大小小70座希腊移民城邦。当时,一批批希腊商人、手工业者、知识分子及其他从业者纷纷涌入波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波斯的文化和政治环境。
亚历山大大量招募波斯人加入希腊军队,建立了一支马其顿人与波斯人混合的军队。他任命支持自己合作政策的部下普凯斯塔斯为波斯总督,让他学习波斯语,身穿米底服装,在各方面尽量采纳波斯人的建议,适应波斯人的习俗。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甚至还为手下的80名军官和1万名士兵举行集体婚礼,因为他们全娶了波斯女人为妻!由此可知,当波斯被希腊化的同时,希腊人也在接受波斯人的影响。
持盾士兵
马其顿特种步兵,当年亚历山大东征时,塞琉古一世曾是特种步兵指挥官。
◎塞琉古王国
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因病去世。这位刚刚三十出头的年轻大帝虽然征服了阿契美尼德王朝,但他的英年早逝令那庞大的帝国没有一个成年继承人。帝国随即瓦解为三个希腊化国家:塞琉古、托勒密和马其顿。波斯处于塞琉古王国的统治之下,统治者是马其顿贵族安条克的儿子——亚历山大的部将塞琉古一世,他忠实地延续着亚历山大大帝推行的“希腊化”政策,继续在波斯兴建希腊人的城市、居民点和要塞。
公元前312年,塞琉古以巴比伦尼亚为基地,开始向东部行省进军。这支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几乎抢占了原波斯帝国的大部分领土。他得意洋洋地接受了“胜利者”的尊号,还写信给托勒密和其他朋友,说现在的自己已经无愧于神谕中获得的国王称号。
公元前305年,塞琉古征服了巴克特里亚王国,将国土继续扩大。当他去世的时候,帝国的版图已西至爱琴海,东至阿富汗,纳入了希腊人、波斯人、米底人、犹太人、印度人等多个民族,塞琉古王国成为当时最大最有影响的希腊化国家。
公元前250年,正当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忙于进行叙利亚战争时,巴克特里亚总督和帕提亚总督安德罗戈拉斯先后宣布独立,脱离了塞琉古的统治。三年后,里海东南波斯语部落的帕提亚人首领阿萨息斯举兵起义,取代了安德罗戈拉斯,宣布成立帕提亚王国,史称安息王朝。
塞琉古国王先后远征帕提亚王国和巴克特里亚王国,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无法彻底征服对方。后来,两方之间只好签订协议,塞琉古王朝默认了那两个国家的独立,但对方在名义上也承认塞琉古王朝的宗主地位。
塞琉古一世铜像
安息王朝
公元前247年,帕提亚人的首领阿萨息斯举兵起义。他自立为王,号称阿萨息斯一世,宣布成立了帕提亚王国,这就是伊朗历史上的安息王朝。在与塞琉古的长期战争中,安息王朝的领土得到快速扩张。
密特里达特斯一世石雕
胡齐斯坦省伊泽的一处安息王朝石雕,雕刻在一块岩石上,骑马者是密特里达特斯一世,马前站立的是安息贵族和大臣。
◎在战争中崛起
公元前183年,安息军队将塞琉古王国安条克三世的军队一举歼灭。公元前155年,安息国王密特里达特斯一世占领了米底,打开了通往两河流域的路线,十几年后又攻下两河流域的重镇塞琉西亚城,几乎占领了整个伊朗和两河流域,安息王朝由此成为一个西起两河流域东到阿姆河畔的庞大帝国。
公元前129年,安息王朝的军队与塞琉古王朝的军队展开了一场决战。随着塞琉古统治者安条克七世兵败身亡,希腊人对波斯的统治也宣告终结,安息王朝遂被视为波斯帝国的继承者。
穆萨女皇
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她原本只是罗马皇帝奥古斯都赠送给安息皇帝弗拉特斯四世的女奴,后来竟然成功劝说弗拉特斯四世将自己的儿子以外的皇子都送到罗马为质,再毒杀弗拉特斯四世,让自己的儿子成为新的安息国王弗拉特斯五世。为了权利,她竟然又嫁给儿子,成为皇后,史称“穆萨女皇”。公元前2年公元4年,穆萨执掌安息帝国皇权6年,之后被推翻。
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丝绸之路悄然开通。安息作为古丝路上的枢纽重地,不仅沟通了东西方贸易,还从中获得了巨大利益。公元前115年,中国汉朝的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派遣副使前去访问安息王国。安息国王得知消息,派遣两万骑兵到边界迎接,热情款待远方来客,开启了中国与波斯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由于航海业比较发达,安息王朝又以波斯湾为中心,与西方的罗马和东方的印度展开了广泛的海上贸易活动。至今,阿拉伯语和英语中的一些航海术语和地名如锚、舵、船长、驳船、三角帆等,都源于伊朗古代语言。
◎内忧与外患
与古波斯帝国和希腊化国家的君主一样,安息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国王。王位按照父系原则继承,但确立国王必须经贵族会议选举决定,国王的权力也要受到贵族议事会的限制。在这种制度下,贵族议事会可以利用各种借口,要求废黜不合自己心意的国王而另立新王,在位王权经常受到威胁,有时竟然出现几个自称国王的野心家一起争夺王位。
在管理城邦方面,世家贵族和王室成员是安息国王委派的主要力量。在危急关头,高级贵族可以与国王共为统治者。各大城邦接受安息对其宗主权的统治,但俨然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只要承认安息的最高统治权,就享有铸币权和其他特权,这种管理方式为地方割据势力独霸一方埋下了祸根。
安息囚犯
这是一件公元1世纪的古罗马玛瑙浮雕,表现了一名安息囚犯垂首坐在地上。
公元前30年,伊朗开始由希腊化向伊朗化过渡。这时候,伊朗出现了双重危机:在国内,王权进一步被削弱,频频出现王位之争,地方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在国外,由于和罗马长期处于战时状态,军心不稳且国力被大量消耗。内乱外患使得安息帝国积弱不振,有些地方势力开始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着取而代之。
◎在战争中崩溃
在整个安息王朝时期,安息的主要外敌就是罗马帝国。为了争夺西方(地中海沿岸、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等)与东方(印度、中国)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罗马人大举进攻波斯,两国屡次交战,互有胜负,接连不断的战争延续了数百年之久。
公元2世纪的安息人石雕
身穿安息传统服饰的年轻人
在公元前53年的卡尔海战役中,安息军队击败罗马军队,罗马帝国的统帅克拉苏阵亡;公元前36年,安息大军击败罗马统帅安东尼率领的远征军;公元3世纪,安息的末代君王阿塔巴努斯五世还从罗马人手中夺走了亚美尼亚和两河流域的大片领土……可是,安息王国虽然屡次击败罗马帝国的侵略军,自己也难免大伤元气。
在安息王朝中期,两国基本处于相对和平状态,双方达成一致协议:公元前20年,安息归还以前缴获的罗马战旗,释放了历次战争中被俘的罗马士兵,罗马则送还安息王子,还一并送来一名才艺出众的意大利女奴。公元1世纪后半期,正在崛起的贵霜帝国抢占安息的部分地区,同时又派出使者与罗马帝国联系,计划联手侵略安息,这一变故打破了两国之间的和平状态。
进入安息王朝后期,两个疲惫的国家展开了四次大战,将战场扩大到两河流域所有地区,都城泰西封和许多重要城市屡次被攻破焚毁。在此期间,安息内部也爆发了激烈的内战,各方割据势力此起彼伏。内忧外患的双重危机令这个一度庞大的王朝很快走向了末路,新兴的萨珊王朝随之成了伊朗的新主人。
一条公元2世纪的项链,从中可以看出安息王朝手工艺者的精湛技艺。
萨珊王朝
波斯帝国西北部的法尔斯地区,早在塞琉古王朝的时候,就一直存在半独立的地方小王朝。小王朝的酋长们宣称自己是波斯帝国统治者的后代,坚持信仰拜火教,其中势力最强大的是伊斯塔赫尔城的神庙祭司阿尔达希尔。
◎波斯的再度统一
阿尔达希尔的祖父萨珊是一位颇具野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趁着安息国内忧外患之际,他积极扩大自己的军事力量,通过联姻与征服,逐个吞并周围的小城邦和酋长领地,顺利统一法尔斯省。在摆脱安息王朝的统治之后,他开始计划向外扩张领土。
阿尔达希尔一世加冕
萨珊王朝的开国皇帝阿尔达希尔一世从阿契美尼德王朝君主大流士一世手中接过象征王权的王冠,阿尔达希尔一世的马下躺着的是安息王朝的末代皇帝阿塔巴努斯五世,大流士一世马下的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篡位者,这幅浮雕表现的主题是赋予新的萨珊王朝正统性。
阿尔达希尔继承祖父的雄心壮志,率兵征服了克尔曼和波斯湾沿岸地区,在那里修筑城堡、王宫、拜火教神庙,然后又北进伊斯法罕、西取胡泽斯坦等地。
224年8月,安息国王阿塔巴努斯五世亲自率领大军前来讨伐,结果遭到惨败,自己也被俘虏并处死。阿尔达希尔乘胜直入安息都城泰西封,登上波斯王位,自称“阿尔达希尔一世”,并以祖父的名字将新王朝命名为“萨珊王朝”。
登上王位的阿尔达希尔并没有满足于现状,继续征服那些拒绝臣服于新王朝的地方势力。可是,这位刚刚称王的年轻君主遭到了强有力的抵抗,亚美尼亚人由于得到东罗马帝国的支持,在统治者斯洛的率领下负隅顽抗,坚决不肯臣服。
阿尔达希尔非常愤怒,决定与东罗马帝国决一死战。230年,萨珊大军开始进攻东罗马帝国在两河流域的领地。虽然波斯军队在战场上略占上风,但想获得全胜几乎不可能,他只好退而求其次,与东罗马帝国签订和约,使亚美尼亚最终被纳入王朝版图,实现了波斯的统一。
镀金银驴头
伊朗出土,公元4世纪的萨珊王朝艺术品。
沙普尔一世石雕
在距离波斯波利斯不远的一片山崖葬了四位皇帝——薛西斯一世、大流士一世、阿塔薛西斯一世和大流士二世,这里被叫作波斯帝陵。陵墓下方岩壁上有7幅萨珊时期的浮雕,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幅,表现了骑在马上的萨珊皇帝沙普尔一世接受跪在地上的罗马君主瓦勒良投降的情景。
有了安息王朝的前车之鉴,阿尔达希尔认为必须抑制地区割据势力的膨胀。他将儿子们分封为各地区的诸侯,并派出其他王族成员出任行省的总督或主管的官吏。他认为农牧业是立国之本,宗教对巩固王权有重大作用,于是下令大力发展农牧业和拜火教,将王权与神权集于一身,自称“阿胡拉马兹达的崇拜者,神圣的阿尔达希尔,波斯的诸王之王,神之后裔”。
沙普尔一世擒获罗马帝国皇帝瓦来里安
公元260年6月,沙普尔一世在战争中捉住瓦来里安,之后瓦来里安在监禁中度过余生。
◎两代胡斯洛
公元240年,阿尔达希尔之子沙普尔一世继位,继续执行父亲的对外扩张政策。他几次率军打败罗马,巩固了萨珊在西部和西北部的统治。这位颇有见识的国王在国家稍稍稳定的时候,派出大量罗马战俘修筑水坝、桥梁和新都城,如今在胡泽斯坦还保留有一座当时修建的水坝,现在取名为“皇帝水坝”。
萨珊历代国王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是沙普尔二世和胡斯洛一世。沙普尔二世(309~379)一生下来就登上了王位,一直到他去世,在位时间长达70年,是萨珊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国王。传说他天赋异禀,成年后亲自率兵征服阿拉伯人和罗马人,收回很多土地和权力,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在这位传奇国王的统治下,萨珊王朝的综合国力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镀金银花瓶
公元6世纪萨珊王朝花瓶,圆腹,小口,图案表现的是葡萄收获的场景。
胡斯洛一世(531—579年)继承王位后,首先结束了父亲发动的对拜占庭长达30年的战争,并推行各项举措尽快实现国内稳定。他号召人们把在战乱中抢夺的财产归还原主,没有合法继承人的财产充作善后救济金;失去父母的世家贵族子女由国家收养,女子成年后嫁给门当户对的男子,男子则留在宫中接受教育,以备日后担任国家要职——一批听命于己的新贵族由此出现。接着,胡斯洛又在赋税和军事方面进行改革,进一步在经济和军事上加强了王权。在他的统治下,萨珊王朝的综合国力达到第二个高峰,史称“胡斯洛中兴”。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胡斯洛一世的儿子延续了父亲的治国政策,但孙子胡斯洛二世可没有继承祖父的雄韬伟略,他的残暴贪婪、奢靡无度在史上留有恶名。据史学家记载,胡斯洛二世的身边有3000妃嫔、3000内侍、数千歌妓舞女,另外还有8500匹坐骑、760头大象与无数罕见珠宝。即使皇宫生活如此奢华,他仍不满足,继续到处搜罗美女、聚敛钱财。
胡斯洛二世任用外族,强征民间地税,将那些不能及时缴纳的人加以重罪,掠夺对方的所有财产,充实自己的财库。他的倒行逆施与贪婪残酷激发了人民仇恨,也引发了王权与军队及贵族之间的矛盾,大将军、边防使和贵族各自拥兵自重,形成了割据势力。在胡斯洛去世后的短短四年里,萨珊王朝竟然更换了十多个国王。昔日强大的王朝日渐式微,似乎只需轻轻一击便能顷刻瓦解。
巴赫拉姆五世狩猎
萨珊王朝第十五位国王,420年438年在位,他是最广为人知的萨珊王朝皇帝,也是许多神话当中的英雄。巴赫拉姆五世有个外号名叫“野驴”,因为他特别喜爱狩猎,最爱猎野驴。
阿拉伯时期
7世纪初,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以宗教统一阿拉伯人的思想,用穆斯林公社的形式,先后建教、建军、建国,将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半岛统一起来,为以后的领土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穆罕默德去世后,他的继承人称为“哈里发”。
倭马亚王朝钱币
◎阿拉伯人入侵
633年,阿拉伯军队进攻波斯控制下的两河流域。637年,双方大军在卡迪西亚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大战。第四天午后,战场上突然狂风大作,尘沙弥漫,迎风而战的萨珊军队顿时处于劣势之中,不但主帅战死沙场,连象征帝国辉煌与荣耀的卡维战旗也落入阿拉伯人手中。
卡维战旗一向是萨珊将士的精神力量,被视作胜利的象征,每打一次胜仗就会在上面缀一颗耀眼的珠宝。失去战旗使萨珊王朝人心惶惶,国王自觉败势已定,干脆弃城逃往东部山区。士气高涨的阿拉伯大军长驱直入,一举攻进泰西封,将城内财宝掠夺一空,连宫中那块美丽至极的“胡斯洛之春”壁毯,也被运到麦地那,然后割成数块分给圣门弟子。
欧麦尔在耶路撒冷建造清真寺
倭马亚王朝时期玻璃工艺品
642年,阿拉伯军队与萨珊军队在尼哈温德(今伊朗哈马丹城以南)展开会战。虽然萨珊集结了15万大军,阿拉伯只有3万大军,但骁勇善战的入侵者还是击败了江河日下的对手。阿拉伯军队乘胜追击,继续攻城掠地,萨珊国王叶兹底格德三世见形势危急,立刻派出王子向中国的大唐求援,但是唐朝没有答应出兵。
651年,萨珊君主叶兹底格德三世身亡,阿拉伯帝国军队紧接着占领波斯全境。萨珊王朝就此灭亡,波斯沦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
此后,阿拉伯人在波斯排斥拜火教、摩尼教、基督教等宗教,开始全面推行伊斯兰教。大势所趋之下,绝大多数波斯人改奉伊斯兰教,伊朗逐渐成为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大本营。
◎倭马亚王朝
在阿拉伯人统治波斯的几百年间,波斯各族人民从没停止过斗争,反对异族统治的起义不断爆发,阿拉伯帝国内部也频频爆发内战。
661年,阿拉伯人在第一次内战后建立起倭马亚王朝。该王朝的第一任哈里发穆阿维叶即位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巩固阿拉伯人对东部伊朗的统治,并在那里修建防御堡垒,以霍拉桑为基地开始入侵中亚两河地区。每次入侵,阿拉伯军队都要大肆劫掠一番,抢夺大量金银财宝,然后返回霍拉桑,并不在入侵之地多作停留,完全把打劫邻国视为一项生财之道。
大理石柱头
倭马亚王朝时期建筑构件,现藏于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
倭马亚清真寺
这座清真寺又被称作大马士革清真寺,位于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首都大马士革旧城中央,被视作世界清真寺的建筑范本。大马士革是倭马亚王朝的都城,705年,倭马亚王朝哈里发下令建造了这座清真寺,清真寺内的巨大彩色壁画描绘了倭马亚时代大马士革的盛景。
为了解决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纷争,阿卜杜·马立克即位后,在伊朗推行阿拉伯化政策,实施语言和货币改革,规定所有官方文书一律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不许再作为官方语言,仅限于民间使用。这一政策在伊朗引起轩然大波,伊朗人民纷纷起来抗争,引发了很多骚乱和流血事件。
当时的伊朗总督哈查是个无比残暴的人,他下令屠杀数千名继续使用波斯语的伊朗人,并将那些颂扬伊朗文化的人抓进监牢百般折磨,还强迫波斯穆斯林必须使用阿拉伯语祈祷。
在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伯人几乎垄断了所有军政要职,连各地方行省的主要官员都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都被排斥在政府机构之外,享有的权力非常有限。除了政治上的垄断,在文化与建筑上阿拉伯人也极尽所能。他们在被征服地区创办学校,传授阿拉伯语和阿拉伯历史,把外国的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还将波斯建筑与拜占庭建筑糅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阿拉伯式建筑:即哥特式尖塔与罗马式圆顶,再加上波斯式的彩画雕刻。
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下,波斯人渐渐变得毫无地位,在许多场合,波斯人都不能与阿拉伯人并肩而立或者并排行走,如果一个骑马的波斯人在路上遇见一个步行的阿拉伯人,必须立即下马,将马让给阿拉伯人骑。
被压迫的波斯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到处是此起彼伏的人民起义。最后,阿拔斯人、什叶派和霍拉桑人三股势力联合起来,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建立起阿拔斯王朝的统治。
公元9世纪末,伊朗几乎全境脱离阿拉伯人的统治,成立了若干个自主管理的小国家,其中最著名的有霍拉桑和中亚细亚壤地相接的塔希尔王朝、东南方的萨法尔王朝、伊朗西部和西南部的白益王朝与东北的萨曼王朝。
有柄杯
这是一件美国华盛顿赛克勒博物馆的藏品,属于倭马亚王朝时期器物。
萨曼王朝
萨曼家族是萨珊王朝君主巴赫拉姆六世的后裔。萨曼·胡达特原是巴尔赫的拜火教贵族,倭马亚王朝时期改奉伊斯兰教,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又效力于巴格达哈里发政府,他的几个孙子因平定叛乱有功而得到了重用。
鸟纹碗
10世纪萨曼王朝时期鸟纹碗,伊朗东部出土,现藏于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
◎萨曼王朝的奠基者
873年,塔希尔王朝灭亡后,萨曼·胡达特其中一个孙子的后代纳斯尔被哈里发任命为河中地区总督。后来,纳斯尔的弟弟伊斯玛依效法古波斯与哈里发宫廷建立的行政和军事制度,确立王朝与辖地的隶属关系,宣告建立萨曼王朝,将都城设于布哈拉。萨曼王朝承认阿拔斯王朝的宗主权,向哈里发奉献贡品报告军务。
893年,伊斯玛依率兵进入中亚,进攻突厥人的喀喇汗王朝。在他的指挥下,这支军队连续击溃突厥军队,攻克苏坎特、怛罗斯等城市,不仅获得大量战利品,还占据了都城费尔干纳,迫使突厥人将首都迁至喀什噶尔。此次事件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标志着中亚伊斯兰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并揭开了突厥语族伊斯兰化的序幕。战后,突厥人的一座大教堂被改成清真寺。
903年,伊斯玛依消灭了萨法尔王朝,取得波斯东南部地区的统治权,继而又征服了阿富汗山地许多独立的地方小邦,统治势力远达怛罗斯、花剌子模、塔巴里斯坦与戈尔甘等地。
萨曼王朝的主要军事力量是从突厥各部落招募来的军队与近卫军,军队多由突厥人——即雇佣者和奴隶混合编成,而奴隶几乎都来自中亚细亚北部和东部各地区的突厥游牧部落,因此实际上是突厥人的指挥官在统率着这些军队,同时他们还是城市的统治者,这种军事制度为萨曼王朝的未来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陶碗
10世纪萨曼王朝时期陶碗,现藏于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
彩绘陶碗
萨曼王朝时期陶碗,现藏于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
◎波斯文化的复兴
萨曼王朝的统治者一向极力支持波斯文化的复兴,倡导波斯传统,鼓励波斯人用波斯语写作。自阿拉伯征服中亚以来,波斯语首次在宫廷和上层社会中被尊为时尚,就连《古兰经》也首次被翻译成了波斯语。
王朝都城布哈拉和名城内沙布尔是当时的两大文化中心,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文人学者。据资料统计,萨曼王朝仅著名的宫廷诗人就有27人之多。被誉为“波斯诗歌之父”的鲁达基,用不同的诗歌形式创作出大量的诗篇,来表现当时伊朗人的宗教思想和人生观;菲尔多西则花费30多年的时间,写成伊朗人民的伟大史诗《王书》。其他比较有名的学者还有医学家兼哲学家拉齐、伊本·西拿(阿维森纳)、博学家比鲁尼、历史学家巴勒阿米、艾布·苏莱曼等。在撒马尔罕兴建的大清真寺、伊斯兰经学院和天文台,也成为当时伊斯兰学术文化高度发展的象征。
萨曼王朝历代统治者的图书馆里收集着大量的各种学科的书籍,几乎每一个稍大些的清真寺都建有一座图书馆。此外,国王与贵族还设立了所谓的“学术馆”,给前来求学的人提供住宿的房间,求学者甚至还可以领取助学津贴。
10世纪后半叶,萨曼王朝走向衰落。999年,它在突厥人建立的哈拉汗王朝和加兹尼王朝的南北夹击下走向了灭亡。
萨曼王朝银币
突厥王朝
萨曼王朝时期,有位宫廷近侍阿勒普特勤深受君主宠信,被一路提拔为霍拉桑的总督。962年,他带领突厥军攻占加兹尼城,自立为“埃米尔”,建起一个小国加兹尼。他去世以后,儿子苏布克特勤继承了父亲的基业,大力发展农业与工商业生产,令加兹尼日趋鼎盛。
◎加兹尼王朝
苏布克特勤的儿子马赫穆德在位时,正是萨曼王朝走向衰弱之时。这位年轻气盛的君主悍然出兵连续作战,攻占了许多重要地区,伊朗从此进入了加兹尼王朝时期。
菲尔多西给加兹尼王朝统治者马赫穆德读《王书》
《王书》是著名波斯诗人菲尔多西用波斯文所著,记录了波斯历史上50位帝王的生平事迹,汇集了从远古神话时期到公元7世纪波斯萨珊王朝灭亡这4000多年间的波斯帝国的民间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萨曼王朝被加兹尼王朝征服之后,菲尔多西曾将《王书》结集7卷献给自称热爱波斯文化的加兹尼王朝君主马赫穆德,但因宗教和政治上的分歧,并没有受到赏识。
从11世纪30年代起,加兹尼王朝直接控制了加兹温、库姆、伊斯法罕、克尔曼以东和以北的伊朗地区。
马赫穆德在执政期间,一直是个颇有争议的君王。在政权方面,他热衷于采用波斯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体制;在文化方面,他不惜重金大力延揽人才,召集了许多诗人和学者聚集在宫廷里,享受各种庇护和优待。但在土地管理方面,他认为若使国家富强必须拥有大量的国有土地,于是支持各地封建主以各类名目夺取私人土地,一时间被没收的土地和被处死的人不计其数。与此同时,大批人工灌溉系统遭到破坏,很多良田变为荒野,国内许多地方饥馑遍地、民不聊生,鼠疫与霍乱四处横行,成千上万人死于饥饿或疾病。
加兹尼王朝宫廷诗人
马赫穆德去世后,其子嗣发生内讧,争斗不断,伊朗不久便被另一个新的外族入侵者视为囊中之物。
◎塞尔柱王朝
萨曼王朝时期,土库曼部落联盟的首领突厥人塞尔柱带领手下居住在河中地区,负责维持边界秩序。
1037年,塞尔柱的两个孙子从没落的加兹尼王朝夺取了木鹿和内沙布尔,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其中一个孙子托格勒尔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不断实行武力扩张,攻占巴格达建起塞尔柱王朝的统治,成为萨珊王朝之后统治整个伊朗的全国性政权,其疆域广达河中地区、伊朗和美索不达米亚。
在塞尔柱王朝时期,伊朗的经济与文化非常繁荣,城市经济明显发展。国王马立克沙在位时大力发展农业,修建公路,开凿运河,建造商队客栈,使帝国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不过,由于塞尔柱人文化落后,他们不得不在伊朗人的帮助下推行各项举措,这为波斯文化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1世纪下半叶,马立克沙去世,王室诸子争位,皇族内讧不断,庞大的帝国开始出现裂痕。此时,塞尔柱王朝开始实行军事封建制,任何人只要有军职就可以成为“采邑主”,领取份地“采邑”。采邑主有权向农民征收田赋,并将其中一部分缴入国库。按照伊斯兰教的法律,采邑不能继承,只能在担任军职期间占有。但是,贪婪的采邑主渐渐将自己的采邑变为继承私有制,特别是那些拥有私人军队的大采邑主,后来连上缴国库的那一部分也不交了。
在这种情况下,塞尔柱王朝逐渐分裂成12个大封地,占有者之间频起争斗,各种暗杀活动此起彼伏,刚刚分裂的帝国又陷于风雨飘摇之中。1194年,花剌子模趁势起兵推翻了塞尔柱王朝,成为伊朗新的统治者。
塞尔柱王朝彩釉碗
蒙古汗国时期
13世纪初,欧亚大草原东部的蒙古族游牧部落崛起,首领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被推举为大汉,尊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虽然曾经率领西征大军入侵伊朗,但是过了几年即撤军回国,后来他的孙子在此建立起统治机构,伊朗随之进入蒙古汗国时期。
旭烈兀和皇后脱古思可敦
脱古思可敦是蒙古克烈族公主,她原本是要嫁给旭烈兀的父亲拖雷,但是拖雷在成婚前去世了,于是便按照蒙古习俗嫁给旭烈兀为妻,后来以随旭烈兀军队出征闻名。
◎蒙古大军的入侵
1215年,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率领的一小队蒙古骑兵在边界与花剌子模发生小冲突。当时,成吉思汗希望能与邻国保持和平发展的商贸关系,可是花剌子模在外交中一再失误,先是杀害蒙古派往中亚的数百名商人,然后又羞辱并杀害前来调解的蒙古使者。这两件事彻底激怒了蒙古人,成吉思汗于1219年秋季率领蒙古大军悍然入侵,所到之处烧杀抢掠、鸡犬不留,并将伊朗的许多名城古迹付之一炬。
不过,蒙古大军这次西征并没有在伊朗建立统治机构,1224年初便撤军东归。1253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领十万大军再次入侵,三年后在伊朗的大不里士建立伊儿汗国。1258年,旭烈兀又率军攻占巴格达,消灭阿拉伯帝国的阿巴斯王朝,然后占领了大马士革。当时,作为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儿汗国,其疆域东至阿姆河,西临地中海,北达高加索,南抵阿拉伯海,达到了鼎盛时期。
起初,蒙古侵略者与被征服的伊朗人在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习俗上互不相融。他们用非常粗暴简单的方式,野蛮压榨当地的居民,在最初的几十年里从未关心过国家的发展。后来,生活在伊朗的蒙古人学习波斯语,皈依伊斯兰教,渐渐改变了游牧习俗,转而从事农耕,国王本人及其军队也开始改信伊斯兰教。
帖木儿俘虏巴耶塞特一世
奥斯曼帝国巴耶塞特一世向东扩张,激怒了更加强大的帖木儿帝国,双方爆发了战争。1402年,在最后的安卡拉战役中巴耶塞特一世兵败被俘,并于次年去世。
1316年,伊儿汗国出现内部纷争,不久便迅速瓦解,分裂成若干个小王朝互相攻杀。1355年,大不里士的一些地方贵族乘机独立,形成了割据局面,其中的蒙古贵族哈桑父子建起了札剌亦儿王朝,但很快即被突厥人的帖木儿帝国所灭。
◎帖木儿王朝
1370年,出身于蒙古巴鲁剌思氏部落的“铁跛子”帖木儿占领了撒马尔罕。他将此地设为都城,建起了帖木儿王朝。
帖木儿原本是个匪首,不但工于心计,而且心狠手辣,他带领军队肆意屠杀被征服地区的人民,掠夺他们的财富,还将技艺娴熟的手工业者掳走,押解到布哈拉城和撒马尔罕城去建造清真寺和宫殿。
面对伊朗人民的反抗,帖木儿的镇压手段非常残暴。1387年,他下令残杀当地居民,将七万多人的人头用来建筑金字塔。伊朗人民恨透了这位暴君,时刻等待着起义的时机。
1405年,帖木儿出兵远征中国在途中病死,国内各封建主之间顿起纷争,只剩下中亚细亚仍接受帖木儿王朝的统治,但他们之间也时常发生内讧、自相残杀。这时候,土库曼的游牧部落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迪亚巴克尔地区兴起,分别建立了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
1410年,黑羊王朝从帖木儿王朝夺取了阿塞拜疆南部、亚美尼亚、库尔德斯坦、伊拉克,建都大不里士,白羊王朝占据了两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和亚美尼亚的一部分。等到1468年,白羊王朝又吞并了黑羊王朝,将都城迁往大不里士。
萨法维王朝
1501年,堪称伊朗第三盛世的萨法维王朝建立。这一时期的伊朗不但经济贸易空前发达,文化艺术、工艺美术、建筑制造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当时的首都伊斯法罕是“丝绸之路”南路所途经的要站,也是古建筑和艺术品保存最多的城市之一,赢得了“伊斯法罕半天下”之美誉。
伊斯玛依一世自称伊朗王,进入大不里士。
◎重振波斯帝国盛世
1501年,萨法维教团创始人谢赫·萨菲丁的六世孙谢赫·伊斯玛依在土库曼部落军队的支持下,灭掉白羊王朝,以大不里士为首都,将伊斯兰教什叶派定为国教,建立了萨法维王朝。第二年,伊斯玛依开始在西部和南部进一步扩张领土,不但占据了伊朗西部地区,还进入东部安纳托利亚。在他的武力征服下,短短几年时间,巴格达、霍拉桑、木鹿即纳入版图,萨法维王朝成为一个西起叙利亚,东到阿姆河,北达高加索,南临波斯湾的大国。
萨法维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以波斯人、阿塞拜疆人、土库曼人和库尔德人为主体的伊朗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融合了各种文化的波斯文化作为基础,把各民族联合在伊朗这一统一的民族国家之内——《阿拉伯通史》中称该王朝是“穆斯林波斯最光荣的土著王朝”。为了维护伊朗民族的独立性和领土完整,萨法维王朝以平等的地位与当时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使伊朗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贸易输出方面也得到空前发展。因此有西方学者认为,正是萨法维王朝的统治者把伊朗重新带回世界历史的舞台。
◎与奥斯曼帝国的冲突
当萨法维王朝急于向外扩张时,遇到了两大对手奥斯曼帝国和乌兹别克,尤其是奥斯曼帝国,一直是萨法维王朝的头号劲敌。双方打着宗教圣战的旗号,以逊尼派与什叶派的教派之争为借口,在争夺南高加索、库尔德斯坦、两河流域等地区时一再发生冲突。
阿巴斯一世和他的宫廷
伊斯法罕四十柱宫内的一幅波斯细密画,表现了阿巴斯一世会见瓦利·穆罕默德·汗时的情景。
1514年,奥斯曼帝国军队进攻萨法维。双方大军在查尔迪兰(今伊朗西北部)发生激战,奥斯曼大军连连取胜,占领了库尔德斯坦和亚美尼亚西部,还一度攻入大不里士。接下去的几十年里,奥斯曼又多次入侵,夺走萨法维王朝西部的大片土地。
1555年,两大帝国终于签下一纸停战和约,合约规定:奥斯曼占有两河流域,阿塞拜疆归于萨法维,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由两国共同瓜分。
可是,和约并没有起到多大效果,战争也并没有结束,两方之间仍然小战不断。阿巴斯一世继位后,建起一支强大的正规军,并从欧洲购回枪支火炮等军事装备,大大提升了萨法维王朝的战斗力量。1613年,阿巴斯一世乘着奥斯曼帝国内部混乱之际发起进攻,几年之内便收复数座城市。
阿巴斯一世去世后,奥斯曼帝国重启战端,乌兹别克也借机发难。在几方军力的联合进攻下,萨法维王朝连连败退,最终被迫签订了《君士坦丁堡停战协议》。在这份协议里,巴格达和两河流域归入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乌兹别克抢走了伊朗的另外一部分土地,萨法维王朝开始逐渐衰落。
动荡与战乱
1722年,阿富汗吉尔扎部落的首领率领几万名部落武装向萨法维王朝发动进攻,在首都伊斯法罕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在这场战斗中,阿富汗人终结了萨法维王朝,但也令伊朗在其后两百多年里陷入一片动荡与战乱。
阿迦·穆罕默德攻占克尔曼
1794年,阿迦·穆罕默德攻破克尔曼,从此统治伊朗各主要省份。
◎恺加王朝
阿富汗人在伊朗土地上连施暴行,后来被一位部落首领纳狄尔率军打败。18世纪前半叶,纳狄尔指挥军队向奥斯曼帝国开战,将丢失的国土全部收复。随着胜利的到来,这位新统帅开始穷兵黩武、倒行逆施,最后反而招来一场杀身之祸。
1796年,具有蒙古人血统的突厥人阿迦·穆罕默德在伊朗建立恺加王朝。他将伊斯兰教什叶派定为国教,并把都城定在了德黑兰。这一时期,伊朗的内政外交都比较活跃,开始主动接触西方文明,积极发展国内工业。
阿迦·穆罕默德死后,欧洲列强悍然入侵,伊朗逐渐沦为半殖民地。恺加王朝曾两次与沙俄交战均惨遭失败,丧失了大片国土,接着又在和英国争夺赫拉特之战中再遇败绩,洋洋得意的英国人随后在伊朗大肆攫取水路运输、建筑公路、操纵银行、开采石油等许多特权。
列强的入侵、国土的丧失,再加上伊朗国内的政治和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各族人民纷纷掀起了要求民族独立的行动与反对恺加王朝的起义。1844~1852年进行的巴布教起义,一度动摇了恺加王朝的统治。
面对国内局势前所未有的混乱,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只有改革才能挽救伊朗。以首相阿米尔·尼扎姆为代表的改革派开始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秩序逐渐趋于稳定。可是,改革措施触犯了王室贵族、地方长官、宗教界上层的利益,也抑制了欧洲列强的贪婪胃口,他们联合起来设计害死阿米尔·尼扎姆,恺加王朝失去了最后一次振兴的机会。
◎巴列维王朝
1921年,伊朗近卫军哥萨克师师长礼萨·汗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恺加王朝,并在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
礼萨·汗登上王位后,开始削弱各地武装力量,号召民众实施义务兵役法。同时,他严格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废除伊斯兰教什叶派的国教地位,严禁宗教干预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沉重打击了宗教势力。在礼萨·汗的管理下,伊朗建起一批纺织厂、农产品加工厂、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水泥厂、化工厂、机器制造厂等,还修建了铁路、公路、图书馆、警察局等公共设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礼萨·汗与希特勒合作,苏英盟国军队攻进伊朗时将他驱逐出境,他的儿子礼萨·巴列维继位。
1950年,英国企图强迫伊朗签订关于伊朗石油的《石油租让补充协定》。这一损害伊朗主权的行为激起国内民众的极大愤怒,伊朗国内爆发了轰轰烈烈的“石油国有化人民运动”。伊朗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虽然成立伊朗国家石油公司接管了英伊石油公司,但直到1973年才真正实现了石油国有化。
重建波斯帝国的荣耀一直是礼萨·汗父子的梦想。1963年初,巴列维提出一项社会改革方案,企图依靠英美的支持,以开采石油的巨额收入来实现国家现代化,舆论称其为“白色革命”。
白色革命损害了民族利益,使贫富差别进一步扩大,国内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
1978年,伊朗爆发了反对国王统治的大规模群众运动,从工人到农民,从宗教集团到民主派,大中学生、市场商人以及少数民族,全都站出来参加反国王的斗争。由于军方中立,巴列维被迫带着家属去国外“长期度假”,巴列维王朝从此名存实亡。
俄国人与波斯人的战争
这幅画表现的是1812年2月13日发生的一场战争的场景,现藏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
伊斯兰共和国
1 979年,宗教领袖霍梅尼结束长达十五年的国外流亡生涯,回到了德黑兰,并于4月1日宣布成立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以《古兰经》为最高法典,推行政教合一、神权为主体的政治制度,由什叶派宗教领袖掌握最高权力。
◎霍梅尼登台掌权
1979年3月末,霍梅尼就伊朗国名举行全民公决,他一再强调,在伊朗国名中不用“民主”这种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殖民主义词汇,不用“人民”这种代表东方思想的共产主义观念,只要“伊斯兰”。当时,有1800万年满16岁的公民参加投票,90%以上的选民赞成将国名定为“伊斯兰共和国”。随后,霍梅尼宣布将4月1日定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日。
霍梅尼
1980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举行首届总统选举,巴尼萨德尔当选。在其后的执政期间,这位新总统与霍梅尼不断出现分歧。第二年,哈梅内伊当选共和国第二任总统。就在巴尼萨德尔当选总统的那一年,前国王巴列维在开罗病逝。
阿米尔·恰赫玛格清真寺
在伊朗中部有一座城市亚兹德,它地处戈壁深处、沙漠边缘,更特别的是它始建于公元5世纪,被称为“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的城市”。这座沙漠城市里有许多清真寺,阿米尔·恰赫玛格清真寺是最著名的一座。
◎两伊战争与经济建筑
霍梅尼在伊朗掌权后,两伊关系迅速恶化。1980年9月22日,在欧美一些国家的武器支援下,伊拉克挑起两伊战争。由于某些大国的干涉,两伊战争足足打了八年,经历了伊拉克进攻、伊朗反攻、两伊僵持、伊拉克反攻等四个战略阶段,成为二战结束以来人类最残酷、最具破坏性的战争,也致使海湾局势一度紧张。
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1989年,霍梅尼病逝。这一年,哈梅内伊被推选为新的什叶派最高领袖,伊斯兰议会议长拉夫桑贾尼当选为伊朗总统。
1997年当选的哈塔米总统也致力于国内改革,他同时向西方释放出和解讯号。可惜由于美国入侵阿富汗与伊拉克,并不断在言语上攻击伊朗,致使哈塔米的和解政策在伊朗国内不受欢迎,和解进程在2005年内贾德当选之后戛然而止。
2013年,哈桑·鲁哈尼当选伊朗总统。这位新任总统一方面主张通过谈判解决与西方的分歧,另一方面主张务实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并承诺将致力于挽救伊朗经济,带领伊朗重回现代化之路。虽然目前最高领导人是哈梅内伊,但在这位温和派总统的推动之下,伊朗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哈桑·鲁哈尼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