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晴便放心地收拾东西。
在报馆呆了这么久,东西却并不多,不像那时候小安,收拾了两大箱子。
方晴不过是几本书,喝水的杯子,吃饭的碗筷,两包茶叶,并些画画儿的东西……忘了从哪里看的,东西多而杂的人是长情的人,当时觉得是胡说八道,如今看来也有点道理,方晴一直知道自己是个薄情的。
啰里啰嗦签完该签的字,又领了最后一笔薪水,方晴走出报馆,只有江小姐送出来,小王被李先生叫走了。
“方姐姐,我不是……”江小姐咬下唇,“只是好不容易出来,就这样回去,我不甘心。”
方晴拍拍江小姐的手,“我知道,这件事,你还是要跟家里商量,”方晴没忍住,还是轻声劝了江小姐一句,“你们名门闺秀,最重要是名声。”
江小姐脸色变了变,强笑,“天津报界多少人,难道都成了汉奸?我们又没做什么卖国求荣的事。”
方晴知道刚才是自己多嘴了,拍拍江小姐的胳膊,笑道,“你说的是。我走了,你保重。”
江小姐也道,“保重。”
方晴把最后一笔薪水,留下些日用,余下的存进银行,算一算,若是不买房,这些积蓄真是不少,心里又感念周先生一回。
既卸了报馆的差事,又没有新的工作,方晴第二天就睡了个大大的懒觉,又慢吞吞地起床洗漱,懒得自己做饭,出来转一圈,卖早点的摊子都差不多收了,方晴好赖买到一个烧饼。
方晴一边啃着烧饼一边往回走,然后便看见汽车旁的韩益——就如一幅名画,晨光中灰头土脸的小胡同和来去匆匆的过客都是背景,只为凸显主角的神采。
方晴抹一把嘴边的烧饼屑,有些尴尬地笑了,“韩先生,”然后说了一句特别傻的话,“吃早饭了吗?”
韩益笑笑,“吃过了。”
方晴知道自己犯了傻,更尴尬了,“要不要去寒舍坐一坐?”总不能就这么在胡同口站着说话。
“好。”韩益道。
方晴心说,幸亏出来的时候略微收拾了一下,要是被窝还摊着……
方晴请韩益坐了,自己扇着扇子,用小茶炉烧水泡茶。
韩益看看桌子上纸包里露出的半个烧饼,抿抿嘴,到底没说什么。
两人聊了两句皖地局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消息。
韩益又问,“听说你辞职了?”
“嗯,”方晴笑道,“终于可以无所事事散漫度日了。”
韩益笑一下,过了半晌,“我遇到秦奋先生,他很佩服你,说这样的气节风骨,让男人们都惭愧。”
方晴哑然失笑,“这算什么气节——”
“因为民族情感,拒绝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于我们普通人,便是气节。”
韩益沉稳的叙述语气让方晴有点不好辩驳,仿佛再说什么,就太过矫情了,方晴便只好笑了。
韩益问方晴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方晴便说了画《宋敏之入关》的事。这阵子也断断续续画了一点,没有郑衍催着,又有报馆的公事做借口,画的并不多。
“这回没有犯懒的借口了,总要画完的……”方晴停顿了一下,略显不好意思地坦白道,“其实还是犯懒,有这件事情做着,就不想出去找新工作碰壁。”
韩益也笑了,半晌道,“你总是太过自谦。”
方晴笑笑,问韩太太最近在忙什么。方晴不想与韩益讨论自己的性格,男女之间,这样的话题未免有些暧昧。因为心里曾存有的那点念想,此时便格外避嫌。
韩益说韩太太最近在学英语,每周去上三次课。
真好,这样积极的生活。方晴笑道,“以后出门,见到洋文,就可以请教柳姐姐,不用瞎猜了。”
韩益点点头,端起茶碗喝一口茶。
方晴问韩益最近工作忙不忙,又闲聊两句时局——不过是怕冷场,两个人静默相对……不合适。
待把碗里的茶喝光,韩益便站起身来,“我走了。”
方晴点点头。
方晴送韩益到门口,韩益看着方晴的眼睛,温和地说,“不要太焦虑,”略停顿,“若有事,给我打电话。”
方晴点点头。
看着韩益背影逐渐走远,方晴叹口气,笑笑,走回去接着吃那半个凉了的烧饼。
方晴每日正事只有画画儿,闲暇了便泡在书店看书。
七里洼路上有一家很大的书店,书可买可租,又有可以抄书的台子,是一众穷学生喜欢的地方。方晴混迹其中,除了查资料、看画画儿有用的书,别的就全凭兴致,拿起什么便看什么,觉得不好,再换一本,如此消磨半日,“可抵十年尘梦”。
有一次从书店出来,偶遇了以前的同事小王,小王看见方晴,露出高兴的神情。
两个人便一起吃咖啡。其实原来方晴与小王并不算投契,方晴看不了小王的八面玲珑,估计小王也看不了方晴的头巾气。
小王跟方晴说自己也辞职了,方晴很有点吃惊。
“我过不了自己那一关。”小王苦笑。
方晴知道是自己浅薄了,于是加倍和气地说,“以你的人才,再换个地方做事也是一样好的。”
小王笑了,说起报馆的事,方晴走后陆续又有两个人辞工,其中有一个是方晴的熟人——组版的曲先生。
方晴略带感慨地点点头,又问起江小姐。
“江小姐如今是影画部的头儿了,昨天见到她,越发地神气,不像我们,灰头土脸,”小王摇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方晴被小王略带酸意的口气逗笑了。
别了小王,方晴叹口气。生活不如意的时候,胸口好像堵着一团什么,只有叹口气才能畅快些。
第52章 方氏《三部曲》
对《宋敏之入关》,方晴很是慎重,这也是画得慢的原因之一。
《王大壮进城》的故事是郑衍出的,虽方晴自己也填进去一些,但总体架构、风格、走向、节奏都是郑衍把控,就是画面处理上,郑衍也给出不少合理建议。
《别做梦了,日本人》虽是方晴自己做的,但毕竟三个部分都很短小。
而《宋敏之入关》初步设想大约与《王大壮进城》差不多的篇幅,故事风格、人物、轮廓大纲之类是确定了,但细节还需要慢慢磨,比如沿途风俗要查方志、风俗志,对设定的逃亡路线沿途军事势力也要再捋一捋——虽说这一部分为了不惹麻烦要避讳,但再避讳也不能稀里糊涂着。还有关于日军的资料和九一八战况报道之类也要再搜集,资料是不嫌多的。
方晴经的见的少,又没亲身经历过战乱,怕会出现让人去树上摘玉米这样的笑话,又怕闭门造车不够生动,所以除了多看书,也很注意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多跟东北逃难来的人接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些细节是方志上不会有的。
几个月以前,通过同院那对兄妹介绍,认识了几家东北逃难过来的。当时这几家刚到天津落脚,合租一个小院子。
其中有一家的媳妇,跟方晴差不多年岁,大家都叫她彭嫂子。彭嫂子带着婆婆和三岁的女儿逃到天津,找在这里谋生的丈夫。
彭嫂子面色有点黑,但长得很俏丽,爱说爱笑,说起逃难的故事来,惊险刺激、妙趣横生。方晴很喜欢她,并决定在自己的漫画里分配给她一个重要角色。
后来听说彭嫂子找到了当家的,换的住处也不远,方晴找了个空儿就去探望。
门虚掩着,方晴敲门,没人应,方晴试探着推开门,朝里喊,“彭大娘,彭嫂子……”
彭大娘接出来,眼睛红红的,脸上很没神采,“她方姨,是你啊,快进来……”话还没说完,眼泪先流了出来。
方晴大惊,“大娘,这是——”
随彭大娘绕过影壁,便看见院子里,彭嫂子木愣愣地坐着,眼睛红通通的,头发蓬松着,衣服也皱巴巴的,像是遭了什么大难的样子。
“大丫没了……”彭大娘哭了起来。
想到那么小的孩子,一路跟着大人逃难受了多少苦,好不容易到了地界儿,竟然一病就没了,方晴也陪着流泪。
再看彭家的情境,像是孩子的事已经料理完了,婆媳正是痛定思痛的时候。
方晴哭一阵,少不得要劝劝彭大娘和彭嫂子。彭大娘还能撑住,彭嫂子人都呆了。
彭大娘也让方晴多劝劝儿媳妇。方晴拉着彭嫂子的手,看彭嫂子的眼睛一点神采也没有……丧女之痛,哪是一个外人三言二语能劝得了的,这种时候应该亲人在一起互相安慰。
方晴问,“怎么不见彭家大哥?”
彭大娘低头叹一句,“冤孽啊!”
原来彭大娘的儿子彭大年本在天津做点小生意,被人坑了本钱,没办法,只好去一家茶叶庄当学徒。没想到被东家相中,要把独生女儿许给他。彭大年竟瞒下已经娶妻的事,入赘当了上门女婿。
这回彭嫂子找来,想也知道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对这样的事,方晴只能叹气。
因为彭家的事,方晴一整天都不开心。
世界上有一种女人真是难,这种女人叫乡下太太。
要说过去,陈世美也是有的,但秦香莲们多少能由宗法保护着,三书六礼的正房妻子,不是说休就能休的;如今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又受西方思潮影响,乡下太太们便格外悲剧了。
方晴想起自己见过、听过的几个乡下太太:自己,离婚了;韩太太,幸福地生活着;刘师母,虽要防着外面的“狐狸精”,但也算过得不错;上次见过的范太太,在风光的妾手底下过日子,苦熬着;韩太太提到过的钱师母,顶着妻子的牌位,在大宅奉养婆母,而钱教授在外和曾经的学生光明正大地同居,在外面人们也大多只知这位女士,而不知还有位正牌师母……彭嫂子这种,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方晴再去探望彭嫂子时,已经人去屋空——方晴不知道,后来彭嫂子流落花街,天津解放后,经过教育改造,当了纺织工人,嫁给一个老实巴交的翻砂工,并高龄产下一女,一直到80年代,在女儿和外孙的哭泣中,寿终正寝。
方晴很想把乡下太太们的故事画下来。画《别做梦了,日本人》是出于民族义愤;画《宋敏之入关》,除了民族义愤,还有对流离失所之人的同情;画这部乡下太太的故事,则是因为心里的不甘和愤慨。
前两部都有资料,是方晴用理智画的东西,而这部却是纯粹的情感的产物。画风也不同,一部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许是因为方晴憋着一口气,画风粗犷中又有点夸张诡异,配着时而沉郁时而讽刺的旁白,显得很是另类。
方晴给这个故事取名《张巧巧离家》——后世是这么评价《进城》《入关》《离家》三部曲的:《进城》还带有太多郑氏幽默的痕迹,画风细腻俏皮;《入关》用沉郁大气的笔墨描绘了一部民国民生画卷,是一部史诗性的著作,奠定了方霁天在中国近现代画史上的地位;而《离家》用粗犷诡异的画风表现现实主义题材,表现了女画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女性角色的思考,代表着方氏漫画的成熟。
在后世,三部曲中的《进城》是话剧界的经典故事,有的还被编进相声;后两部都被搬上荧屏,尤其《离家》被翻拍数次,里面的人物“张巧巧”“陈雅君”“刘大妮”“赵艾伦”都是被后代女性们讨论滥了的角色——也是因为这部作品,方晴个人经历被各种揣测,并与漫画中的人物比附,成为一提民国女子就一定榜上有名的传奇女性。
当然此时方晴是不知道这部应心之作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若能透过迷雾“早知道”,那颗皱巴巴的杞人心兴许能稍微舒展一点,当然也可能更加皱巴。
虽说花在画《宋敏之入关》上的工夫更多,但《张巧巧离家》画得更快,到秋风渐凉的时候,《离家》已经进行将半了。
方晴给北平的鲁先生写信,并寄上一些《宋敏之入关》的样稿,问能否在《新画报》刊登,却迟迟未收到鲁先生的回信。
方晴有点不安,去法租界最大的报亭买《新画报》——《新画报》还没有开通异地订阅,天津能买到的地方不多。
卖报的大叔看看方晴,“《新画报》停刊了!”
“为什么呢?”
“那谁知道!最近停刊的有好几份呢!”
联想到最近的政治气候,方晴约略明白了。不知道鲁先生怎么样,但愿只是画报停刊。
方晴想了想,斟酌着言语,又给刘从武先生写了一封信,也附上一些《宋敏之入关》的样稿,信末隐晦地问及鲁先生。
隔了些天,方晴收到刘先生的信。
刘先生还是那么亲切,跟方晴解释新文化出版社马上要关停——自己因为实在太忙,已经辞去出版社的职务,而出资人也即将移民美国,所以出版的事是没法办了。
但是刘先生也帮助问了几家可能的报馆,有两家答应有空期可以刊登,刘先生在信后附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刘先生隐晦地表示,因为目前的政治气候,抗日类的题材并不热门。
在报馆呆了这么久,东西却并不多,不像那时候小安,收拾了两大箱子。
方晴不过是几本书,喝水的杯子,吃饭的碗筷,两包茶叶,并些画画儿的东西……忘了从哪里看的,东西多而杂的人是长情的人,当时觉得是胡说八道,如今看来也有点道理,方晴一直知道自己是个薄情的。
啰里啰嗦签完该签的字,又领了最后一笔薪水,方晴走出报馆,只有江小姐送出来,小王被李先生叫走了。
“方姐姐,我不是……”江小姐咬下唇,“只是好不容易出来,就这样回去,我不甘心。”
方晴拍拍江小姐的手,“我知道,这件事,你还是要跟家里商量,”方晴没忍住,还是轻声劝了江小姐一句,“你们名门闺秀,最重要是名声。”
江小姐脸色变了变,强笑,“天津报界多少人,难道都成了汉奸?我们又没做什么卖国求荣的事。”
方晴知道刚才是自己多嘴了,拍拍江小姐的胳膊,笑道,“你说的是。我走了,你保重。”
江小姐也道,“保重。”
方晴把最后一笔薪水,留下些日用,余下的存进银行,算一算,若是不买房,这些积蓄真是不少,心里又感念周先生一回。
既卸了报馆的差事,又没有新的工作,方晴第二天就睡了个大大的懒觉,又慢吞吞地起床洗漱,懒得自己做饭,出来转一圈,卖早点的摊子都差不多收了,方晴好赖买到一个烧饼。
方晴一边啃着烧饼一边往回走,然后便看见汽车旁的韩益——就如一幅名画,晨光中灰头土脸的小胡同和来去匆匆的过客都是背景,只为凸显主角的神采。
方晴抹一把嘴边的烧饼屑,有些尴尬地笑了,“韩先生,”然后说了一句特别傻的话,“吃早饭了吗?”
韩益笑笑,“吃过了。”
方晴知道自己犯了傻,更尴尬了,“要不要去寒舍坐一坐?”总不能就这么在胡同口站着说话。
“好。”韩益道。
方晴心说,幸亏出来的时候略微收拾了一下,要是被窝还摊着……
方晴请韩益坐了,自己扇着扇子,用小茶炉烧水泡茶。
韩益看看桌子上纸包里露出的半个烧饼,抿抿嘴,到底没说什么。
两人聊了两句皖地局势,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消息。
韩益又问,“听说你辞职了?”
“嗯,”方晴笑道,“终于可以无所事事散漫度日了。”
韩益笑一下,过了半晌,“我遇到秦奋先生,他很佩服你,说这样的气节风骨,让男人们都惭愧。”
方晴哑然失笑,“这算什么气节——”
“因为民族情感,拒绝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于我们普通人,便是气节。”
韩益沉稳的叙述语气让方晴有点不好辩驳,仿佛再说什么,就太过矫情了,方晴便只好笑了。
韩益问方晴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方晴便说了画《宋敏之入关》的事。这阵子也断断续续画了一点,没有郑衍催着,又有报馆的公事做借口,画的并不多。
“这回没有犯懒的借口了,总要画完的……”方晴停顿了一下,略显不好意思地坦白道,“其实还是犯懒,有这件事情做着,就不想出去找新工作碰壁。”
韩益也笑了,半晌道,“你总是太过自谦。”
方晴笑笑,问韩太太最近在忙什么。方晴不想与韩益讨论自己的性格,男女之间,这样的话题未免有些暧昧。因为心里曾存有的那点念想,此时便格外避嫌。
韩益说韩太太最近在学英语,每周去上三次课。
真好,这样积极的生活。方晴笑道,“以后出门,见到洋文,就可以请教柳姐姐,不用瞎猜了。”
韩益点点头,端起茶碗喝一口茶。
方晴问韩益最近工作忙不忙,又闲聊两句时局——不过是怕冷场,两个人静默相对……不合适。
待把碗里的茶喝光,韩益便站起身来,“我走了。”
方晴点点头。
方晴送韩益到门口,韩益看着方晴的眼睛,温和地说,“不要太焦虑,”略停顿,“若有事,给我打电话。”
方晴点点头。
看着韩益背影逐渐走远,方晴叹口气,笑笑,走回去接着吃那半个凉了的烧饼。
方晴每日正事只有画画儿,闲暇了便泡在书店看书。
七里洼路上有一家很大的书店,书可买可租,又有可以抄书的台子,是一众穷学生喜欢的地方。方晴混迹其中,除了查资料、看画画儿有用的书,别的就全凭兴致,拿起什么便看什么,觉得不好,再换一本,如此消磨半日,“可抵十年尘梦”。
有一次从书店出来,偶遇了以前的同事小王,小王看见方晴,露出高兴的神情。
两个人便一起吃咖啡。其实原来方晴与小王并不算投契,方晴看不了小王的八面玲珑,估计小王也看不了方晴的头巾气。
小王跟方晴说自己也辞职了,方晴很有点吃惊。
“我过不了自己那一关。”小王苦笑。
方晴知道是自己浅薄了,于是加倍和气地说,“以你的人才,再换个地方做事也是一样好的。”
小王笑了,说起报馆的事,方晴走后陆续又有两个人辞工,其中有一个是方晴的熟人——组版的曲先生。
方晴略带感慨地点点头,又问起江小姐。
“江小姐如今是影画部的头儿了,昨天见到她,越发地神气,不像我们,灰头土脸,”小王摇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方晴被小王略带酸意的口气逗笑了。
别了小王,方晴叹口气。生活不如意的时候,胸口好像堵着一团什么,只有叹口气才能畅快些。
第52章 方氏《三部曲》
对《宋敏之入关》,方晴很是慎重,这也是画得慢的原因之一。
《王大壮进城》的故事是郑衍出的,虽方晴自己也填进去一些,但总体架构、风格、走向、节奏都是郑衍把控,就是画面处理上,郑衍也给出不少合理建议。
《别做梦了,日本人》虽是方晴自己做的,但毕竟三个部分都很短小。
而《宋敏之入关》初步设想大约与《王大壮进城》差不多的篇幅,故事风格、人物、轮廓大纲之类是确定了,但细节还需要慢慢磨,比如沿途风俗要查方志、风俗志,对设定的逃亡路线沿途军事势力也要再捋一捋——虽说这一部分为了不惹麻烦要避讳,但再避讳也不能稀里糊涂着。还有关于日军的资料和九一八战况报道之类也要再搜集,资料是不嫌多的。
方晴经的见的少,又没亲身经历过战乱,怕会出现让人去树上摘玉米这样的笑话,又怕闭门造车不够生动,所以除了多看书,也很注意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多跟东北逃难来的人接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些细节是方志上不会有的。
几个月以前,通过同院那对兄妹介绍,认识了几家东北逃难过来的。当时这几家刚到天津落脚,合租一个小院子。
其中有一家的媳妇,跟方晴差不多年岁,大家都叫她彭嫂子。彭嫂子带着婆婆和三岁的女儿逃到天津,找在这里谋生的丈夫。
彭嫂子面色有点黑,但长得很俏丽,爱说爱笑,说起逃难的故事来,惊险刺激、妙趣横生。方晴很喜欢她,并决定在自己的漫画里分配给她一个重要角色。
后来听说彭嫂子找到了当家的,换的住处也不远,方晴找了个空儿就去探望。
门虚掩着,方晴敲门,没人应,方晴试探着推开门,朝里喊,“彭大娘,彭嫂子……”
彭大娘接出来,眼睛红红的,脸上很没神采,“她方姨,是你啊,快进来……”话还没说完,眼泪先流了出来。
方晴大惊,“大娘,这是——”
随彭大娘绕过影壁,便看见院子里,彭嫂子木愣愣地坐着,眼睛红通通的,头发蓬松着,衣服也皱巴巴的,像是遭了什么大难的样子。
“大丫没了……”彭大娘哭了起来。
想到那么小的孩子,一路跟着大人逃难受了多少苦,好不容易到了地界儿,竟然一病就没了,方晴也陪着流泪。
再看彭家的情境,像是孩子的事已经料理完了,婆媳正是痛定思痛的时候。
方晴哭一阵,少不得要劝劝彭大娘和彭嫂子。彭大娘还能撑住,彭嫂子人都呆了。
彭大娘也让方晴多劝劝儿媳妇。方晴拉着彭嫂子的手,看彭嫂子的眼睛一点神采也没有……丧女之痛,哪是一个外人三言二语能劝得了的,这种时候应该亲人在一起互相安慰。
方晴问,“怎么不见彭家大哥?”
彭大娘低头叹一句,“冤孽啊!”
原来彭大娘的儿子彭大年本在天津做点小生意,被人坑了本钱,没办法,只好去一家茶叶庄当学徒。没想到被东家相中,要把独生女儿许给他。彭大年竟瞒下已经娶妻的事,入赘当了上门女婿。
这回彭嫂子找来,想也知道引起怎样的轩然大波。
对这样的事,方晴只能叹气。
因为彭家的事,方晴一整天都不开心。
世界上有一种女人真是难,这种女人叫乡下太太。
要说过去,陈世美也是有的,但秦香莲们多少能由宗法保护着,三书六礼的正房妻子,不是说休就能休的;如今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又受西方思潮影响,乡下太太们便格外悲剧了。
方晴想起自己见过、听过的几个乡下太太:自己,离婚了;韩太太,幸福地生活着;刘师母,虽要防着外面的“狐狸精”,但也算过得不错;上次见过的范太太,在风光的妾手底下过日子,苦熬着;韩太太提到过的钱师母,顶着妻子的牌位,在大宅奉养婆母,而钱教授在外和曾经的学生光明正大地同居,在外面人们也大多只知这位女士,而不知还有位正牌师母……彭嫂子这种,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方晴再去探望彭嫂子时,已经人去屋空——方晴不知道,后来彭嫂子流落花街,天津解放后,经过教育改造,当了纺织工人,嫁给一个老实巴交的翻砂工,并高龄产下一女,一直到80年代,在女儿和外孙的哭泣中,寿终正寝。
方晴很想把乡下太太们的故事画下来。画《别做梦了,日本人》是出于民族义愤;画《宋敏之入关》,除了民族义愤,还有对流离失所之人的同情;画这部乡下太太的故事,则是因为心里的不甘和愤慨。
前两部都有资料,是方晴用理智画的东西,而这部却是纯粹的情感的产物。画风也不同,一部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品,许是因为方晴憋着一口气,画风粗犷中又有点夸张诡异,配着时而沉郁时而讽刺的旁白,显得很是另类。
方晴给这个故事取名《张巧巧离家》——后世是这么评价《进城》《入关》《离家》三部曲的:《进城》还带有太多郑氏幽默的痕迹,画风细腻俏皮;《入关》用沉郁大气的笔墨描绘了一部民国民生画卷,是一部史诗性的著作,奠定了方霁天在中国近现代画史上的地位;而《离家》用粗犷诡异的画风表现现实主义题材,表现了女画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女性角色的思考,代表着方氏漫画的成熟。
在后世,三部曲中的《进城》是话剧界的经典故事,有的还被编进相声;后两部都被搬上荧屏,尤其《离家》被翻拍数次,里面的人物“张巧巧”“陈雅君”“刘大妮”“赵艾伦”都是被后代女性们讨论滥了的角色——也是因为这部作品,方晴个人经历被各种揣测,并与漫画中的人物比附,成为一提民国女子就一定榜上有名的传奇女性。
当然此时方晴是不知道这部应心之作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若能透过迷雾“早知道”,那颗皱巴巴的杞人心兴许能稍微舒展一点,当然也可能更加皱巴。
虽说花在画《宋敏之入关》上的工夫更多,但《张巧巧离家》画得更快,到秋风渐凉的时候,《离家》已经进行将半了。
方晴给北平的鲁先生写信,并寄上一些《宋敏之入关》的样稿,问能否在《新画报》刊登,却迟迟未收到鲁先生的回信。
方晴有点不安,去法租界最大的报亭买《新画报》——《新画报》还没有开通异地订阅,天津能买到的地方不多。
卖报的大叔看看方晴,“《新画报》停刊了!”
“为什么呢?”
“那谁知道!最近停刊的有好几份呢!”
联想到最近的政治气候,方晴约略明白了。不知道鲁先生怎么样,但愿只是画报停刊。
方晴想了想,斟酌着言语,又给刘从武先生写了一封信,也附上一些《宋敏之入关》的样稿,信末隐晦地问及鲁先生。
隔了些天,方晴收到刘先生的信。
刘先生还是那么亲切,跟方晴解释新文化出版社马上要关停——自己因为实在太忙,已经辞去出版社的职务,而出资人也即将移民美国,所以出版的事是没法办了。
但是刘先生也帮助问了几家可能的报馆,有两家答应有空期可以刊登,刘先生在信后附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刘先生隐晦地表示,因为目前的政治气候,抗日类的题材并不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