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页
听着他喋喋不休的话语,大家却没多少游玩的心思,婉拒了马修的提议后往酒店方向走。
路上一起讨论那个名叫艾萨克的AI。
姜一然推了推眼镜,看着手机屏幕上跳转出的搜索页面:“迈伦·邓斯坦学生阶段一直在研究心理学和自动机理论,看他以前的采访,对创造能够思考的机器这个想法很着迷。”
迈伦·邓斯坦的团队所研究的领域,并不单单是让AI在一场数学比赛中拿到金牌这么简单。
从1945年计算机能够完成基础计算开始,到后面玩简单的棋类游戏、可识别的自动翻译,再到下围棋、无人驾驶汽车等等领域的进展。
现在迈伦·邓斯坦团队努力的目标是,让AI真正拥有类似人类的智能。
于文靖接了一句:“他要的是‘真正的’智能,而不是‘人工的’智能。”
程迟音垂下眼睫,思索起这一可能性来。
构建出这样的一台机器,是否需要对人脑的复杂性进行逆向工程?又是否存在一套未知的算法,可以产生迈伦所想要的“真正的”智能?
她对这一领域了解不深,最后摇了摇头,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脑本质就是一堆服从物理定律的物质,从神经元到意识的各个层面模拟智能,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于文靖咋舌,迟疑地说:“但是通用的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至少在未来五十年不会出现吧?”
姜一然扯出一抹淡的几乎看不到的笑:“所以迈伦将重点先放在本次IMO上。”
让AI真正拥有类似人类的智能,比如理解一件艺术作品、谱写出优美的充满情感的乐曲、实现真人水准的信雅达翻译、解答极具挑战的数学问题……
总有人会说机器做不到思考、推理、创造性的工作,而迈伦·邓斯坦的团队似乎努力的目标就是打破这一点。
他们在做一件跨时代的事。如果真的成功,给世界带来的震动和影响不可预估。
程迟音内心其实挺钦佩迈伦·邓斯坦,但至少这一次IMO。
她抬头跟其他几人对视一眼,至少这一次,他们要竭尽全力捍卫人类的智慧在数学领域熠熠生辉的荣耀。
*
7月25日早上,本届IMO首日竞赛拉开帷幕。
三道题,一题7分,总分21分,考四个半小时。
因为竞赛时间长,主办方在赛场门口准备了食物和饮料,供选手取用带入考场。参赛的选手来自世界各地,门口提供的食物贴心考虑到各国饮食差异,品类相当多。
程迟音取了一瓶苏打水和两块松饼,在门口媒体们热切的目光中进入赛场。
“是那个美丽的东方女孩。”
“真难想象会在竞赛赛场上看到这样的面孔。”
“期待她的表现。”
赛场最前列,程迟音看到半人高的艾萨克立在桌面上,身上连接着好几条电源线。
高强度的算力需要能源支撑。
巧了,和它在同一赛场。程迟音收回目光,走向自己的座位,将苏打水和松饼放好。
考卷上的三道题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程迟音看向第一道题。
某班有49个学生,坐成7行7列。每个座位的前后左右叫作它的邻座,要让这49位同学都换到他们的邻座上去,这样调换位置的方案是否能实现?
程迟音笑了下,暗道:“这道题作为第一道题开局相当合适。”
这题完美体现出IMO的思想:要求题目的解法能够体现出数学美,且题目足够简洁。
题目的题干连小学生都能听明白,但是所能体现出来的解题思想却挺巧妙。
程迟音:“调换到邻座,看上去每个学生最多能有前后左右四种换位选择,最少会有两种,选择多,换位应当能够实现,但……”
思考一下就知道并不可能。
作为开胃菜,第一题并不难,程迟音很快写下她的解答过程。
画出一个7×7的表格,将49位学生编号依次填入表格,就知道每一次换座实际上都是奇数和偶数的互换。
但49个数,奇数和偶数的位数并不相同,这种互换就不可能实现。
……
IMO的试题难度递增,第一题开胃菜过去后,第二题难度明显大了起来。
考试时间足足四个半小时,只有三道题,平均一道题一个半小时的解答时间,所出的题目自然要求极高的思维性。
第二道题是一道平面解析几何题。
解析几何最强大之处在于,再复杂的图形问题都可以转换成纯运算题。
程迟音看完这道题目,若有所思:“要证明大矩形至少有一条长度为整数的边,有意思,题目中提到划分,这个问题可能和拓扑、组合有关联。直接证明好像行不通,试一下反证法……”
等程迟音做完第二道解析几何题,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小时,她活动一下手腕,没急着动笔写第三道题,拧开苏打水喝了一口。
喝水时视线扫到前方,只见艾萨克也正在用它那双机械手写下一行行证明过程。
收回视线,掰下一小块松饼吃下补充体力,程迟音看向第三道题。
难度递增的情况下,这道题要比前面两道更难,乍一看毫无思路。
她感受到挑战,微微兴奋起来:“丢番图方程,变量出现在指数位置上……”
--
路上一起讨论那个名叫艾萨克的AI。
姜一然推了推眼镜,看着手机屏幕上跳转出的搜索页面:“迈伦·邓斯坦学生阶段一直在研究心理学和自动机理论,看他以前的采访,对创造能够思考的机器这个想法很着迷。”
迈伦·邓斯坦的团队所研究的领域,并不单单是让AI在一场数学比赛中拿到金牌这么简单。
从1945年计算机能够完成基础计算开始,到后面玩简单的棋类游戏、可识别的自动翻译,再到下围棋、无人驾驶汽车等等领域的进展。
现在迈伦·邓斯坦团队努力的目标是,让AI真正拥有类似人类的智能。
于文靖接了一句:“他要的是‘真正的’智能,而不是‘人工的’智能。”
程迟音垂下眼睫,思索起这一可能性来。
构建出这样的一台机器,是否需要对人脑的复杂性进行逆向工程?又是否存在一套未知的算法,可以产生迈伦所想要的“真正的”智能?
她对这一领域了解不深,最后摇了摇头,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脑本质就是一堆服从物理定律的物质,从神经元到意识的各个层面模拟智能,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于文靖咋舌,迟疑地说:“但是通用的人类水平的人工智能,至少在未来五十年不会出现吧?”
姜一然扯出一抹淡的几乎看不到的笑:“所以迈伦将重点先放在本次IMO上。”
让AI真正拥有类似人类的智能,比如理解一件艺术作品、谱写出优美的充满情感的乐曲、实现真人水准的信雅达翻译、解答极具挑战的数学问题……
总有人会说机器做不到思考、推理、创造性的工作,而迈伦·邓斯坦的团队似乎努力的目标就是打破这一点。
他们在做一件跨时代的事。如果真的成功,给世界带来的震动和影响不可预估。
程迟音内心其实挺钦佩迈伦·邓斯坦,但至少这一次IMO。
她抬头跟其他几人对视一眼,至少这一次,他们要竭尽全力捍卫人类的智慧在数学领域熠熠生辉的荣耀。
*
7月25日早上,本届IMO首日竞赛拉开帷幕。
三道题,一题7分,总分21分,考四个半小时。
因为竞赛时间长,主办方在赛场门口准备了食物和饮料,供选手取用带入考场。参赛的选手来自世界各地,门口提供的食物贴心考虑到各国饮食差异,品类相当多。
程迟音取了一瓶苏打水和两块松饼,在门口媒体们热切的目光中进入赛场。
“是那个美丽的东方女孩。”
“真难想象会在竞赛赛场上看到这样的面孔。”
“期待她的表现。”
赛场最前列,程迟音看到半人高的艾萨克立在桌面上,身上连接着好几条电源线。
高强度的算力需要能源支撑。
巧了,和它在同一赛场。程迟音收回目光,走向自己的座位,将苏打水和松饼放好。
考卷上的三道题已经被翻译成中文,程迟音看向第一道题。
某班有49个学生,坐成7行7列。每个座位的前后左右叫作它的邻座,要让这49位同学都换到他们的邻座上去,这样调换位置的方案是否能实现?
程迟音笑了下,暗道:“这道题作为第一道题开局相当合适。”
这题完美体现出IMO的思想:要求题目的解法能够体现出数学美,且题目足够简洁。
题目的题干连小学生都能听明白,但是所能体现出来的解题思想却挺巧妙。
程迟音:“调换到邻座,看上去每个学生最多能有前后左右四种换位选择,最少会有两种,选择多,换位应当能够实现,但……”
思考一下就知道并不可能。
作为开胃菜,第一题并不难,程迟音很快写下她的解答过程。
画出一个7×7的表格,将49位学生编号依次填入表格,就知道每一次换座实际上都是奇数和偶数的互换。
但49个数,奇数和偶数的位数并不相同,这种互换就不可能实现。
……
IMO的试题难度递增,第一题开胃菜过去后,第二题难度明显大了起来。
考试时间足足四个半小时,只有三道题,平均一道题一个半小时的解答时间,所出的题目自然要求极高的思维性。
第二道题是一道平面解析几何题。
解析几何最强大之处在于,再复杂的图形问题都可以转换成纯运算题。
程迟音看完这道题目,若有所思:“要证明大矩形至少有一条长度为整数的边,有意思,题目中提到划分,这个问题可能和拓扑、组合有关联。直接证明好像行不通,试一下反证法……”
等程迟音做完第二道解析几何题,时间已经过去两个小时,她活动一下手腕,没急着动笔写第三道题,拧开苏打水喝了一口。
喝水时视线扫到前方,只见艾萨克也正在用它那双机械手写下一行行证明过程。
收回视线,掰下一小块松饼吃下补充体力,程迟音看向第三道题。
难度递增的情况下,这道题要比前面两道更难,乍一看毫无思路。
她感受到挑战,微微兴奋起来:“丢番图方程,变量出现在指数位置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