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本王怎么办?你不管晟恒了?”
他是在撒娇吗?
无双脑子里刚冒出一个问号,就被人堵住了嘴。
一番亲吻,罗衫已被人解了开。
在还有精神走神的前一刻,无双在想,他真的很喜欢在书房这种地方啊!
.
次日,魏王带着无双去了昌河公主府。
对于他们的到来,昌河公主意外又格外高兴。
“长得真像昜儿幼时。”
见昌河公主也这么夸,无双想难道祚儿真像他小时候?
三人说了一通闲话,无双心里还在想怎么开口询问,谁知魏王已经开口了。
“怎么问起这些事来了?”
魏王道:“有些事,需要知道些旧事才能分辨出。”
昌河公主见他如此说,便知道想来有些事他目前只是推断,还不足以道与外人知晓,不过她也没有遮掩,便一边回忆一边道:“关于我与皇兄的母妃,因为我当时太小,而母妃去得太早,本宫并不知晓太多的事,只知道母妃还在世时,极为得父皇宠爱,不光封了贵妃,还在有皇后的情况下被封了皇贵妃,可谓三千宠爱在一身,可母妃也是红颜薄命……”
“母妃死后,那时我还没记事,因为德妃无子,我和皇兄就被父皇给了德妃,也是如今的太后抚养。当时胡太妃并不是妃位,是丽嫔,安王从小就体弱多病,丽嫔为了照顾他,很少在人前露脸,但当时随着一众皇子年纪渐长,宫里也斗得厉害,丽嫔能护着安王在宫里不沾染任何是非,不得不说也是个本事人。”
当时宫里的情形就像现在宫里一样,甚至比现在争斗得更为激烈,因为成年皇子要比现在多。而且当时有皇后有太子,只因太子不贤后来被废,以至于变成了下面的皇子人人都有机会,所以争得更是激烈。
这般情形下,丽嫔母子就有点突兀了,可安王喜文又多病,即使出宫建府后,也从不与朝臣来往,更不结党营私,反而跟每个成年皇子的关系都不错。
一个不参与夺嫡的皇子,自然深受许多皇子的欢迎,毕竟有竞争关系的兄弟不好亲近,又想人前显得自己兄友弟恭,安王就是最好的工具人。
“当时安王被人戏称为贤王,因为不管哪个皇子被父皇申斥了,他都会去求情,也因此惹得父皇对他极为冷淡。”
可恰恰也是这样,当时好几个皇子都受过安王的人情,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如今的太和帝。
“皇兄也十分怜惜这个皇弟,觉得他智勇过人,偏偏被身子拖累。本人心性又闲云野鹤,寄情于山水间,后来皇兄登基后,去行宫别苑,都会叫上安王伴驾。”
说是伴驾,其实更是想让安王松快松快。因为大梁的规矩是若无圣谕,亲王不准随意离京。
魏王目光一闪:“那太和三年,安王可在玉泉宫?”
玉泉宫就是晋王滞留了近十二年的行宫。
“太和三年?过去这么多年,谁还记得那时的事,不过我记得安王病死之前,在玉泉宫住过很长一段时间。”
昌河公主想了想又道:“我倒又想起一桩旧事,也不记得是听谁说的了,说丽嫔还未成主位前,曾在母妃宫里住过一阵子,怀了安王以后才搬出来。”
无双的脑子已经跟不上魏王的节奏的,可哪怕她一时还没想明白,也感觉到这其中有大内容。
之后是普通叙话,中午魏王和无双还留在公主府里用了午膳,用罢后才离开。
回去的路上,上了马车无双就忍不住问道:“殿下,太和三年和玉泉宫有什么问题?”
“晋王就是太和四年在玉泉宫出生的。”
这句话不禁让无双倒吸一口冷气:“殿下,你是怀疑?”
“也只是怀疑,如今从明面上看,晋王和胡太妃及安王并无任何牵扯,两者甚至没有任何交际。会让本王怀疑,也不过是做事的手法。”
当年席芙之死,一开始魏王是怀疑秦王,所以纪昜出现后,便要去杀秦王。可等事情过去之后,魏王再细想,总觉得有许多突兀之处,就如同无双所想,一个做了坏事的人,会说自己做了坏事吗?
于是他又怀疑到和秦王一向‘很好’的晋王身上。
及至他回京,公主别庄那次,再是香山受袭。尤其是香山受袭,因为秦王摆了晋王一道,彻底让晋王暴露出来了,再来就是慈宁宫血燕被动了手脚。
看似对方深谋远虑,还找了明惠郡主做替死鬼。可即使是这等手段,也遮掩不了一个问题,对方下手下得太肆无忌惮,似乎在告诉众人,你们猜吧找吧查吧,反正把天翻过来,也找不到我身上。
下手之人的作风与当年席芙之死如同一辙,疯狂、无忌。魏王和这些兄弟斗了多年,还算了解他们的作风,绝没有如此疯狂的,会这么疯狂且肆无忌惮,反而更像个局外人。
因为是局外人,所以猜不到他头上,因为是局外人,他根本不在乎你们怎么查,因为你们绝对查不到。人但凡做事必有原因,若是没有任何牵扯,谁又会想到一个无关紧要的人身上?
晋王绝称不上是局外人,相反他比任何人都要在乎齿序,他不厌其烦地人前人后以兄长自居,哪怕下面这些弟弟们从没有将他放在眼里过。
所以魏王对晋王一直是怀疑,但怀疑得并不确定。
但若下手之人不是晋王,而是胡太妃就很好理解了。一个在宫里待了悠长岁月、历经两朝的宫妃,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和太后交情深厚的宫妃,她能在里面做多少?
想想魏王就有种不寒而栗之感,也因此他回去后就命手下的人动了起来,主要是查当年安王之事,查当年生下晋王的那个宫女。
第104章 第102章
102
魏王让人去查, 还真让他查出了些东西。
远的安王不提,但若是细究晋王,就能发现他身上有好几处疑点。
晋王回宫时已经快十二岁了, 他明明受太和帝冷对,被视如敝屣地遗留在行宫, 偏偏他竟然识字还读过书。
当时这事谁都不知道,晋王突然归来, 由于他年纪的缘故,因此招来很多妃嫔的敌视,于是这些人就故意给晋王设了个陷阱,不提他可能不识字的事, 直接让他去上书房读书, 还让太和帝当场考校一众皇子们。
本是想让晋王丢脸,谁知晋王竟然识字还读书不差,事后众人才知原来晋王会读书,是行宫里有个老太监看他可怜,才教他的。
还有当时晋王回宫,是太后提出的。
太后如何能在事情过去如此之久, 想起这个遗留在外的皇子?太后非太和帝亲娘,素来处事谨慎, 不该管的一律不管,她明知太和帝厌弃此子,为何冒着得罪太和帝的风险提了此事?
因为人是太后弄回宫的, 回来没多久,晋王就遇上这样的事, 虽表面上无人说起, 但太后何等老辣眼光, 自然看出是故意针对晋王,因此还十分怜悯晋王,因为有太后的怜爱,让晋王迅速在宫里站稳了脚跟。
这里面值得琢磨的事实在太多,魏王就盯着这几处查。
不光查当年那个老太监,还查当年在行宫照顾晋王的人,以及与他来往频繁之人。还别说,真让魏王查出了些东西。
那个老太监虽如今已经死了,但行宫对其中服侍的宫人都有记档,这太监曾在胡太妃的宫里服侍过,后来因为犯错,被从宫里贬斥到了行宫。
除此之外,魏王还找了行宫里的老人,问晋王当年在行宫之事。
据说,当年那个宫女在生下晋王后,就难产死了。当时晋王尚在襁褓,又惹了陛下厌弃,可到底是个皇子,行宫的管事太监也不敢轻忽,就找了个奶娘和一个老嬷嬷照顾他。
这个奶娘就是晋王的乳母,后来还随晋王回了宫,如今在晋王府。至于那个老嬷嬷,如今人也死了,但通过她的记档来查,对方竟和胡太妃安王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这关系十分隐晦且错综复杂,但若是提前有了目标,那缕关系就十分清晰了。
一个可能是巧合,难道两个也是巧合?
而且安王在晋王出生前后,确实在玉泉宫养病养了一年多,据说是因为玉泉宫的汤泉对养病有奇效,太和帝特意恩准安王在此养病。
除过这些,并没有查到其他有用的消息。
大概对方早已安排,除了这个老嬷嬷和老太监,晋王早年在行宫,一切行为举止都十分符合被遗弃在行宫的皇子,人十分孤僻,和其他人接触的并不多。
如果只是这两点,其实并不足以拿来当做证据。而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晋王是安王之子,就牵不出背后的胡太妃。
“能不能滴血验亲?晋王的乳母,她会不会知道一些事?还有安王府就没有其他人了,胡太妃可还有家人?”无双问道。
“胡太妃乃胡家旁枝所出,胡家当年牵扯进英王谋逆案,被削官流放。安王当年自诩身体孱弱,不想害人,一直未曾娶妻,也未曾生子。他死了后,安王府就被收回了。至于那个乳母,本王已经让人查去了,暂时还没查出对方的来历。”
不过无双说的滴血验亲,也给了魏王一些思路。
他去找了宋游,问滴血验亲的有效之法。
其实滴血验亲不准,寻常百姓不知,但皇家和一些富贵人家却是知道的,魏王来就是想寻求更准确的方法。
“古书有记载滴骨验亲之法,这种方法少为人知,但我曾试过,这种方法也不准。尸骸长埋于地下,经过多年的腐化,骸骨早已腐朽,任何人的血液都能渗入。”
宋游看着漫不经心,说的却是曾拿过死人骨头做试验的吓人话,不过他平时就有许多异于常人之举,就不难理解他为何能搞出这种试验。
“殿下为何会问这些?难道殿下怀疑王妃所生之子不是殿下的……”
剩下的话没说完,因为魏王淡淡的说了句,替无双接生的是褚云珍。宋游当即不吱声了,还问魏王还没有事,没有事他要去忙去了之类。
魏王冷笑一声,走了。
临走之前对宋游说,让他不要跑,褚云珍并不知他在此处,但他若是跑出京城,那就不能保证了。
正收拾着背篓的宋游,当即吓得把东西往地上一扔,也不跑了。
.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晋王秦王等人,在收到京城送来的信后,都在想法子把手中的差事结束,也好赶回京城。
只可惜他们都低估了事情难缠的程度。
秦王和汉王一个在河南,一个在徐州,两人都忙着防汛之事,秦王多了个赈灾,想着这事并不复杂,为了立功,秦王和汉王还不约而同地发作了当地河道衙门,斥责他们渎职,又大包大揽将巡视河道之事揽下。
殊不知恰恰是这样,让二人身陷麻烦之中。历来河道、盐政、漕运被称之为三个油水最大的衙门,河工废弛糜烂也不是一日两日的事了,这些河工小吏多为世传,俗话说铁打的吏,流水的官,监管河道的总督是一茬换过一茬,下面的河工河吏却不曾换过。
二人本是立功心切,故意抓了错处来发作,未曾想捅了马蜂窝,总之是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下面那些小官小吏利用二人不懂河道防汛之事,将二人弄得灰头土脸。
若只是完成任务就回,其实也就罢,偏偏二人不甘心就这么回去了,至今还陷身在泥沼中。人家扔个饵下去,就让他们觉得这次总算抓到把柄了,定要一扫河道不正之风气,此事若拿回京中不是大功一件?
查到一半收到京中来信,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回了辛苦几个月白瞎,不回京中又实在催得急,于是自然要寻得两全之法,这边催那边脱,只想赶紧拿下功劳再归。
至于赵王,那就是更不用说,边疆之事历来复杂,其中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加上离京城又远,等收到信已是一个多月以后,而收到信后一时半会也走不了,局势实在危机,这一走就不是有没有功劳了,而是会不会被追责。
唯独来去自由还属晋王。
之前也说了,他这个差事十分简单,就算办成了也没什么大功劳,属于聊胜于无。因此,晋王一直关注着京中动向,所以现今京中局势如何还属他最清楚。
可恰恰正是清楚,晋王也知晓就算自己回去了,没有其他人在,他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于是他也没赶回去,而是给离他近的秦王、汉王都去了信,问他们什么时候归。
其实秦王和汉王没急着归,不就是想到晋王会先回去,不管他回去做什么,只要能给魏王增添点麻烦,拖着他们回去就行。万万没想到晋王因为一贯处事都喜用‘藏’字诀,此时也陷入这个惯性思维中,根本就没急着回去,反而给他们来了信。
也因此当太和帝在朝堂上正式提出立魏王为太子,并用雷霆手段采取了少数服从多数之法,当朝定下此事,又迅速发下圣旨,收到消息后晋王秦王等人直接懵了。
这一切简直发生得太快,根本让人目不暇接。
收到消息的他们哪还敢拖延,都拼了命的往回赶。
可就在他们还在半路上,又收到一个可以称之为晴天霹雳的消息——太和帝要禅位给太子。
第105章 第103章
103
他是在撒娇吗?
无双脑子里刚冒出一个问号,就被人堵住了嘴。
一番亲吻,罗衫已被人解了开。
在还有精神走神的前一刻,无双在想,他真的很喜欢在书房这种地方啊!
.
次日,魏王带着无双去了昌河公主府。
对于他们的到来,昌河公主意外又格外高兴。
“长得真像昜儿幼时。”
见昌河公主也这么夸,无双想难道祚儿真像他小时候?
三人说了一通闲话,无双心里还在想怎么开口询问,谁知魏王已经开口了。
“怎么问起这些事来了?”
魏王道:“有些事,需要知道些旧事才能分辨出。”
昌河公主见他如此说,便知道想来有些事他目前只是推断,还不足以道与外人知晓,不过她也没有遮掩,便一边回忆一边道:“关于我与皇兄的母妃,因为我当时太小,而母妃去得太早,本宫并不知晓太多的事,只知道母妃还在世时,极为得父皇宠爱,不光封了贵妃,还在有皇后的情况下被封了皇贵妃,可谓三千宠爱在一身,可母妃也是红颜薄命……”
“母妃死后,那时我还没记事,因为德妃无子,我和皇兄就被父皇给了德妃,也是如今的太后抚养。当时胡太妃并不是妃位,是丽嫔,安王从小就体弱多病,丽嫔为了照顾他,很少在人前露脸,但当时随着一众皇子年纪渐长,宫里也斗得厉害,丽嫔能护着安王在宫里不沾染任何是非,不得不说也是个本事人。”
当时宫里的情形就像现在宫里一样,甚至比现在争斗得更为激烈,因为成年皇子要比现在多。而且当时有皇后有太子,只因太子不贤后来被废,以至于变成了下面的皇子人人都有机会,所以争得更是激烈。
这般情形下,丽嫔母子就有点突兀了,可安王喜文又多病,即使出宫建府后,也从不与朝臣来往,更不结党营私,反而跟每个成年皇子的关系都不错。
一个不参与夺嫡的皇子,自然深受许多皇子的欢迎,毕竟有竞争关系的兄弟不好亲近,又想人前显得自己兄友弟恭,安王就是最好的工具人。
“当时安王被人戏称为贤王,因为不管哪个皇子被父皇申斥了,他都会去求情,也因此惹得父皇对他极为冷淡。”
可恰恰也是这样,当时好几个皇子都受过安王的人情,这其中甚至包括了如今的太和帝。
“皇兄也十分怜惜这个皇弟,觉得他智勇过人,偏偏被身子拖累。本人心性又闲云野鹤,寄情于山水间,后来皇兄登基后,去行宫别苑,都会叫上安王伴驾。”
说是伴驾,其实更是想让安王松快松快。因为大梁的规矩是若无圣谕,亲王不准随意离京。
魏王目光一闪:“那太和三年,安王可在玉泉宫?”
玉泉宫就是晋王滞留了近十二年的行宫。
“太和三年?过去这么多年,谁还记得那时的事,不过我记得安王病死之前,在玉泉宫住过很长一段时间。”
昌河公主想了想又道:“我倒又想起一桩旧事,也不记得是听谁说的了,说丽嫔还未成主位前,曾在母妃宫里住过一阵子,怀了安王以后才搬出来。”
无双的脑子已经跟不上魏王的节奏的,可哪怕她一时还没想明白,也感觉到这其中有大内容。
之后是普通叙话,中午魏王和无双还留在公主府里用了午膳,用罢后才离开。
回去的路上,上了马车无双就忍不住问道:“殿下,太和三年和玉泉宫有什么问题?”
“晋王就是太和四年在玉泉宫出生的。”
这句话不禁让无双倒吸一口冷气:“殿下,你是怀疑?”
“也只是怀疑,如今从明面上看,晋王和胡太妃及安王并无任何牵扯,两者甚至没有任何交际。会让本王怀疑,也不过是做事的手法。”
当年席芙之死,一开始魏王是怀疑秦王,所以纪昜出现后,便要去杀秦王。可等事情过去之后,魏王再细想,总觉得有许多突兀之处,就如同无双所想,一个做了坏事的人,会说自己做了坏事吗?
于是他又怀疑到和秦王一向‘很好’的晋王身上。
及至他回京,公主别庄那次,再是香山受袭。尤其是香山受袭,因为秦王摆了晋王一道,彻底让晋王暴露出来了,再来就是慈宁宫血燕被动了手脚。
看似对方深谋远虑,还找了明惠郡主做替死鬼。可即使是这等手段,也遮掩不了一个问题,对方下手下得太肆无忌惮,似乎在告诉众人,你们猜吧找吧查吧,反正把天翻过来,也找不到我身上。
下手之人的作风与当年席芙之死如同一辙,疯狂、无忌。魏王和这些兄弟斗了多年,还算了解他们的作风,绝没有如此疯狂的,会这么疯狂且肆无忌惮,反而更像个局外人。
因为是局外人,所以猜不到他头上,因为是局外人,他根本不在乎你们怎么查,因为你们绝对查不到。人但凡做事必有原因,若是没有任何牵扯,谁又会想到一个无关紧要的人身上?
晋王绝称不上是局外人,相反他比任何人都要在乎齿序,他不厌其烦地人前人后以兄长自居,哪怕下面这些弟弟们从没有将他放在眼里过。
所以魏王对晋王一直是怀疑,但怀疑得并不确定。
但若下手之人不是晋王,而是胡太妃就很好理解了。一个在宫里待了悠长岁月、历经两朝的宫妃,一个看似不起眼,却和太后交情深厚的宫妃,她能在里面做多少?
想想魏王就有种不寒而栗之感,也因此他回去后就命手下的人动了起来,主要是查当年安王之事,查当年生下晋王的那个宫女。
第104章 第102章
102
魏王让人去查, 还真让他查出了些东西。
远的安王不提,但若是细究晋王,就能发现他身上有好几处疑点。
晋王回宫时已经快十二岁了, 他明明受太和帝冷对,被视如敝屣地遗留在行宫, 偏偏他竟然识字还读过书。
当时这事谁都不知道,晋王突然归来, 由于他年纪的缘故,因此招来很多妃嫔的敌视,于是这些人就故意给晋王设了个陷阱,不提他可能不识字的事, 直接让他去上书房读书, 还让太和帝当场考校一众皇子们。
本是想让晋王丢脸,谁知晋王竟然识字还读书不差,事后众人才知原来晋王会读书,是行宫里有个老太监看他可怜,才教他的。
还有当时晋王回宫,是太后提出的。
太后如何能在事情过去如此之久, 想起这个遗留在外的皇子?太后非太和帝亲娘,素来处事谨慎, 不该管的一律不管,她明知太和帝厌弃此子,为何冒着得罪太和帝的风险提了此事?
因为人是太后弄回宫的, 回来没多久,晋王就遇上这样的事, 虽表面上无人说起, 但太后何等老辣眼光, 自然看出是故意针对晋王,因此还十分怜悯晋王,因为有太后的怜爱,让晋王迅速在宫里站稳了脚跟。
这里面值得琢磨的事实在太多,魏王就盯着这几处查。
不光查当年那个老太监,还查当年在行宫照顾晋王的人,以及与他来往频繁之人。还别说,真让魏王查出了些东西。
那个老太监虽如今已经死了,但行宫对其中服侍的宫人都有记档,这太监曾在胡太妃的宫里服侍过,后来因为犯错,被从宫里贬斥到了行宫。
除此之外,魏王还找了行宫里的老人,问晋王当年在行宫之事。
据说,当年那个宫女在生下晋王后,就难产死了。当时晋王尚在襁褓,又惹了陛下厌弃,可到底是个皇子,行宫的管事太监也不敢轻忽,就找了个奶娘和一个老嬷嬷照顾他。
这个奶娘就是晋王的乳母,后来还随晋王回了宫,如今在晋王府。至于那个老嬷嬷,如今人也死了,但通过她的记档来查,对方竟和胡太妃安王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这关系十分隐晦且错综复杂,但若是提前有了目标,那缕关系就十分清晰了。
一个可能是巧合,难道两个也是巧合?
而且安王在晋王出生前后,确实在玉泉宫养病养了一年多,据说是因为玉泉宫的汤泉对养病有奇效,太和帝特意恩准安王在此养病。
除过这些,并没有查到其他有用的消息。
大概对方早已安排,除了这个老嬷嬷和老太监,晋王早年在行宫,一切行为举止都十分符合被遗弃在行宫的皇子,人十分孤僻,和其他人接触的并不多。
如果只是这两点,其实并不足以拿来当做证据。而如果没有证据证明晋王是安王之子,就牵不出背后的胡太妃。
“能不能滴血验亲?晋王的乳母,她会不会知道一些事?还有安王府就没有其他人了,胡太妃可还有家人?”无双问道。
“胡太妃乃胡家旁枝所出,胡家当年牵扯进英王谋逆案,被削官流放。安王当年自诩身体孱弱,不想害人,一直未曾娶妻,也未曾生子。他死了后,安王府就被收回了。至于那个乳母,本王已经让人查去了,暂时还没查出对方的来历。”
不过无双说的滴血验亲,也给了魏王一些思路。
他去找了宋游,问滴血验亲的有效之法。
其实滴血验亲不准,寻常百姓不知,但皇家和一些富贵人家却是知道的,魏王来就是想寻求更准确的方法。
“古书有记载滴骨验亲之法,这种方法少为人知,但我曾试过,这种方法也不准。尸骸长埋于地下,经过多年的腐化,骸骨早已腐朽,任何人的血液都能渗入。”
宋游看着漫不经心,说的却是曾拿过死人骨头做试验的吓人话,不过他平时就有许多异于常人之举,就不难理解他为何能搞出这种试验。
“殿下为何会问这些?难道殿下怀疑王妃所生之子不是殿下的……”
剩下的话没说完,因为魏王淡淡的说了句,替无双接生的是褚云珍。宋游当即不吱声了,还问魏王还没有事,没有事他要去忙去了之类。
魏王冷笑一声,走了。
临走之前对宋游说,让他不要跑,褚云珍并不知他在此处,但他若是跑出京城,那就不能保证了。
正收拾着背篓的宋游,当即吓得把东西往地上一扔,也不跑了。
.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晋王秦王等人,在收到京城送来的信后,都在想法子把手中的差事结束,也好赶回京城。
只可惜他们都低估了事情难缠的程度。
秦王和汉王一个在河南,一个在徐州,两人都忙着防汛之事,秦王多了个赈灾,想着这事并不复杂,为了立功,秦王和汉王还不约而同地发作了当地河道衙门,斥责他们渎职,又大包大揽将巡视河道之事揽下。
殊不知恰恰是这样,让二人身陷麻烦之中。历来河道、盐政、漕运被称之为三个油水最大的衙门,河工废弛糜烂也不是一日两日的事了,这些河工小吏多为世传,俗话说铁打的吏,流水的官,监管河道的总督是一茬换过一茬,下面的河工河吏却不曾换过。
二人本是立功心切,故意抓了错处来发作,未曾想捅了马蜂窝,总之是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下面那些小官小吏利用二人不懂河道防汛之事,将二人弄得灰头土脸。
若只是完成任务就回,其实也就罢,偏偏二人不甘心就这么回去了,至今还陷身在泥沼中。人家扔个饵下去,就让他们觉得这次总算抓到把柄了,定要一扫河道不正之风气,此事若拿回京中不是大功一件?
查到一半收到京中来信,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回了辛苦几个月白瞎,不回京中又实在催得急,于是自然要寻得两全之法,这边催那边脱,只想赶紧拿下功劳再归。
至于赵王,那就是更不用说,边疆之事历来复杂,其中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再加上离京城又远,等收到信已是一个多月以后,而收到信后一时半会也走不了,局势实在危机,这一走就不是有没有功劳了,而是会不会被追责。
唯独来去自由还属晋王。
之前也说了,他这个差事十分简单,就算办成了也没什么大功劳,属于聊胜于无。因此,晋王一直关注着京中动向,所以现今京中局势如何还属他最清楚。
可恰恰正是清楚,晋王也知晓就算自己回去了,没有其他人在,他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
于是他也没赶回去,而是给离他近的秦王、汉王都去了信,问他们什么时候归。
其实秦王和汉王没急着归,不就是想到晋王会先回去,不管他回去做什么,只要能给魏王增添点麻烦,拖着他们回去就行。万万没想到晋王因为一贯处事都喜用‘藏’字诀,此时也陷入这个惯性思维中,根本就没急着回去,反而给他们来了信。
也因此当太和帝在朝堂上正式提出立魏王为太子,并用雷霆手段采取了少数服从多数之法,当朝定下此事,又迅速发下圣旨,收到消息后晋王秦王等人直接懵了。
这一切简直发生得太快,根本让人目不暇接。
收到消息的他们哪还敢拖延,都拼了命的往回赶。
可就在他们还在半路上,又收到一个可以称之为晴天霹雳的消息——太和帝要禅位给太子。
第105章 第103章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