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头的水稻亩产至多不过两百斤,而一亩地种植却要三到六斤的种子,故官府所要的“租金”在民众看来其实是非常多的,何况他们还要交税。
但兴许是习惯了楚国政权统治时期的压榨,纵使租金如此高昂,农民们也未抱怨什么,尤其在拿到官府发放的种子后,发觉那些稻种是那么的鲜亮饱满,没有丝毫的土尘或陈种掺杂,他们甚至还觉得是自己占了便宜。
为了能多种出些粮食,三个月里,渚陵郡的农民们一步步听从农官的教导,然后亲眼见证了奇迹的诞生。
·
张渔本是巨川县官府的一个散吏,魏军破城时,他因为投降迅速活了下来,后新调来的县令审查了他的过往经历,知晓他一直在胡族压迫下暗暗帮助底层百姓活命,便将他升为了县府户曹的一名专管农桑的职吏。
张渔就职那日,刚好魏王发布了教民耕种的政令,他便听从上级安排,开始教导白居村的村民种植水稻。
起初,他觉得这有些多此一举,村民们谁不是在农田里打着滚长大的,这还用得着专门指导吗?
然而在他根据上级发下的水稻种植手册,亲自培育出了发芽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稻苗后,他就开始觉得不同寻常了。
寒门出身他曾经也是种过地的,正常情况下,稻种发芽率会这么高吗?
抱着满腹疑惑,张渔特意统计了白居村村民的育苗情况,后发现凡严格按照他所教步骤育苗的,发芽率都很高,而偷工减料的村民出芽率则低了一些,但也有十之八成。
显然,这批种子发芽率如此之高,与种子本身的优良品质脱不了干系,但上级所发的种植手册也确实很有效果。
得出这一结论后,张渔就开始严格遵照手册所写步骤指导民众种植水稻,合理施肥,科学管水,时刻注意病虫防治。
这其中的过程固然困难重重,艰辛万分,张渔却很是沉浸其中,每日观察着秧苗整齐茁壮地成长,心底既兴奋又喜悦。
眼看着田里的水稻越长越高,越来越茁长,几乎每株水稻分蘖都能达到十穗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十五穗,不仅张渔吃惊,村民们也都震撼不已,纷纷猜测官府所给的稻种乃是农神赐福过的种子,否则怎能种出这般壮实的水稻来!
待稻子开始进入成熟期,望着穗子上结满的沉甸甸的谷粒,大家更是欢欣又诧异。
渚陵郡的农民们每天念叨着“农神显灵了”,传着传着,渐渐就变成了魏王是农神转世,给渚陵郡的土地赐了福,不久后,连周边的沂州、淮州、沧州等地也都开始传起了类似的流言。
这流言的内容着实有些离谱,但却有许多百姓坚信不疑,原因无他,魏王若非农神转世,为何他最初所治理的密阳一县能有那么多的高产作物、新奇蔬果出现?
如今他来到了凌州,才刚入驻乌烈城,缺粮已久的渚陵郡的土地上就种出了十五穗的奇稻,这岂非农神赐福?
一时间,周边地带的百姓都对魏王产生了憧憬向往之情,盼望着他能赐福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是干脆登基为帝,降恩泽于天下也好啊!
关于自己的民间传闻,姜舒也听了不少,不过没怎么放在心上。
过去,他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不得不想办法编故事隐藏这些农作物的来历,但现在,他反而需要靠它们在民间造势,毕竟天子受命于天,总要有些“神迹”在身上才符合大众对帝王的想象。
在姜舒看来,农神在世的传闻虽不如那些天赋异象带给人传奇神圣之感,却反而更能服人心。
就好比天生龙角的皇帝不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但农神转世的皇帝一定能消灭天下饥荒。
所以,让这传闻流传得更广一些也无妨。
一眨眼到了深秋,渚陵郡的水稻进入了收割季,一个个好消息不断涌现。
某农民收获了一株十六穗的稻子、某村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三百斤、某县稻谷总产量达五万石、全郡最高亩产达两千斤……
随着一筐筐的稻谷收入粮仓,整个渚陵郡沉浸在丰收的狂喜中。
·
“禀主上,这是由我县李重二所献的十六穗奇稻!”刘县令面色激动地拍马屁道,“普天之下,古往今来,这是唯一一株十六穗稻,幸有主上德泽,我县才能得此奇迹啊!”
姜舒看向面前木盒中盛放的稻子,稻谷金灿灿、沉甸甸的,瞧着便令人心生怡悦。
他对这株水稻早有耳闻,全郡唯一一棵十六穗的稻子,仅一株便结了两千五百粒稻谷,被百姓取名为“稻王”。
既然是“稻王”,其象征意义自然远大于其实用意义,种出此稻的农民觉得自己没资格吃它,便拿出来献给了他心目中农神转世的魏王。
说实话,姜舒收到这礼物还挺高兴的,虽然他也不知道这稻子除了上饭桌还有什么用。
当然,图个好彩头,姜舒还是赏赐了一些财宝给献上此物的巨川县县令刘苒以及种出这株“稻王”的农民。
刘苒献礼期间,卢青也在殿中听了全程。
待刘县令一走,他便起身拱手,口吻雀跃道:“主公,此为天赐良机。”
姜舒命人收起稻子,闻言蓦然抬眼看向他。
“自楚王殁,楚国气数便已散尽,我军兵强马壮,炮火之名惮赫千里,南地之战可谓已成定局,今民间盛传主公为神所眷,天下归心,属下觉得,主公是时候北上巽阳,准备称帝事宜也。”卢青一口气畅快说完,然后便目光灼灼地望着坐上青年。
--
但兴许是习惯了楚国政权统治时期的压榨,纵使租金如此高昂,农民们也未抱怨什么,尤其在拿到官府发放的种子后,发觉那些稻种是那么的鲜亮饱满,没有丝毫的土尘或陈种掺杂,他们甚至还觉得是自己占了便宜。
为了能多种出些粮食,三个月里,渚陵郡的农民们一步步听从农官的教导,然后亲眼见证了奇迹的诞生。
·
张渔本是巨川县官府的一个散吏,魏军破城时,他因为投降迅速活了下来,后新调来的县令审查了他的过往经历,知晓他一直在胡族压迫下暗暗帮助底层百姓活命,便将他升为了县府户曹的一名专管农桑的职吏。
张渔就职那日,刚好魏王发布了教民耕种的政令,他便听从上级安排,开始教导白居村的村民种植水稻。
起初,他觉得这有些多此一举,村民们谁不是在农田里打着滚长大的,这还用得着专门指导吗?
然而在他根据上级发下的水稻种植手册,亲自培育出了发芽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的稻苗后,他就开始觉得不同寻常了。
寒门出身他曾经也是种过地的,正常情况下,稻种发芽率会这么高吗?
抱着满腹疑惑,张渔特意统计了白居村村民的育苗情况,后发现凡严格按照他所教步骤育苗的,发芽率都很高,而偷工减料的村民出芽率则低了一些,但也有十之八成。
显然,这批种子发芽率如此之高,与种子本身的优良品质脱不了干系,但上级所发的种植手册也确实很有效果。
得出这一结论后,张渔就开始严格遵照手册所写步骤指导民众种植水稻,合理施肥,科学管水,时刻注意病虫防治。
这其中的过程固然困难重重,艰辛万分,张渔却很是沉浸其中,每日观察着秧苗整齐茁壮地成长,心底既兴奋又喜悦。
眼看着田里的水稻越长越高,越来越茁长,几乎每株水稻分蘖都能达到十穗以上,有的甚至能达到十五穗,不仅张渔吃惊,村民们也都震撼不已,纷纷猜测官府所给的稻种乃是农神赐福过的种子,否则怎能种出这般壮实的水稻来!
待稻子开始进入成熟期,望着穗子上结满的沉甸甸的谷粒,大家更是欢欣又诧异。
渚陵郡的农民们每天念叨着“农神显灵了”,传着传着,渐渐就变成了魏王是农神转世,给渚陵郡的土地赐了福,不久后,连周边的沂州、淮州、沧州等地也都开始传起了类似的流言。
这流言的内容着实有些离谱,但却有许多百姓坚信不疑,原因无他,魏王若非农神转世,为何他最初所治理的密阳一县能有那么多的高产作物、新奇蔬果出现?
如今他来到了凌州,才刚入驻乌烈城,缺粮已久的渚陵郡的土地上就种出了十五穗的奇稻,这岂非农神赐福?
一时间,周边地带的百姓都对魏王产生了憧憬向往之情,盼望着他能赐福自己所在的地方,或是干脆登基为帝,降恩泽于天下也好啊!
关于自己的民间传闻,姜舒也听了不少,不过没怎么放在心上。
过去,他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不得不想办法编故事隐藏这些农作物的来历,但现在,他反而需要靠它们在民间造势,毕竟天子受命于天,总要有些“神迹”在身上才符合大众对帝王的想象。
在姜舒看来,农神在世的传闻虽不如那些天赋异象带给人传奇神圣之感,却反而更能服人心。
就好比天生龙角的皇帝不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但农神转世的皇帝一定能消灭天下饥荒。
所以,让这传闻流传得更广一些也无妨。
一眨眼到了深秋,渚陵郡的水稻进入了收割季,一个个好消息不断涌现。
某农民收获了一株十六穗的稻子、某村平均亩产达到一千三百斤、某县稻谷总产量达五万石、全郡最高亩产达两千斤……
随着一筐筐的稻谷收入粮仓,整个渚陵郡沉浸在丰收的狂喜中。
·
“禀主上,这是由我县李重二所献的十六穗奇稻!”刘县令面色激动地拍马屁道,“普天之下,古往今来,这是唯一一株十六穗稻,幸有主上德泽,我县才能得此奇迹啊!”
姜舒看向面前木盒中盛放的稻子,稻谷金灿灿、沉甸甸的,瞧着便令人心生怡悦。
他对这株水稻早有耳闻,全郡唯一一棵十六穗的稻子,仅一株便结了两千五百粒稻谷,被百姓取名为“稻王”。
既然是“稻王”,其象征意义自然远大于其实用意义,种出此稻的农民觉得自己没资格吃它,便拿出来献给了他心目中农神转世的魏王。
说实话,姜舒收到这礼物还挺高兴的,虽然他也不知道这稻子除了上饭桌还有什么用。
当然,图个好彩头,姜舒还是赏赐了一些财宝给献上此物的巨川县县令刘苒以及种出这株“稻王”的农民。
刘苒献礼期间,卢青也在殿中听了全程。
待刘县令一走,他便起身拱手,口吻雀跃道:“主公,此为天赐良机。”
姜舒命人收起稻子,闻言蓦然抬眼看向他。
“自楚王殁,楚国气数便已散尽,我军兵强马壮,炮火之名惮赫千里,南地之战可谓已成定局,今民间盛传主公为神所眷,天下归心,属下觉得,主公是时候北上巽阳,准备称帝事宜也。”卢青一口气畅快说完,然后便目光灼灼地望着坐上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