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士子挤向前来,举着手臂安抚暴躁的百姓:莫生冲突,莫与巡卫发生冲突!咱们此行是为理论,而不能有犯国法,大家跽坐下来,不要暴乱伤人。
又转过身,冲巡卫一揖:今日承天门外,民众亲耳听闻那纪驻铤认罪交待,道是受废太后韦氏指使,行为弑君大罪!百姓震怒不已,自发前来质问废太后,也是为了尽忠于君国,可并非为了闹事生乱,诸位军勇,咱们只想请出废太后,质问其多项罪行。
众巡卫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应当如何是好。
已有百姓振臂高呼:韦氏出来,你这恶妇,可敢当众承认弑君大罪?
韦氏恶妇必然不敢承认,她自恃仁宗生母,帝后不敢对她严刑逼问,咱们可顾不得这许多,今日定然要逼问韦氏交待罪行!
敢作就要敢当,如今谢氏、任氏、纪逆等等均已交待罪行,怎容韦氏矢口否认?
谢氏六娘,乃朝廷要犯,韦氏却将她收容宅居,又策划突厥死士刺杀新罗王储,此乃罪证确凿,仅凭此罪,就该处死韦氏!
韦氏罪该处死!
韦氏不死,不足以平百姓之恨!
韦氏恶贯满盈,理该当众处死!
一片喊杀声,震耳欲聋,自然让韦海池听得一清二楚。
反了,这些暴民,这些暴民!她勃然大怒,就要冲将出去怒斥暴民,但脚步忽然趄趔,狠狠绊摔一跟头。
仅剩的那个婢女,居然也没有上前掺扶她曾经发誓效忠的主人,而瘫坐井边,仍为她刚刚自尽的同伴流泪。
真到末路了,奈何桥上,你莫走太急,待我亲眼目睹韦氏如何死,就来寻你。
第1409章 来了
陆芃今日也混在围堵的人群中。
自从得好友柳彮的安慰,他收拾心情再度准备科考,这回并没有再发生意外,以进士科前五的名次高中,不过此时尚未通过吏部选试,也就是只取得出身,并未正式授职,他与不少同年,今日正好与国子监及太学生员论策,听闻有百姓围堵承天门质问纪驻铤,都记不清究竟是谁振臂一呼,便被挟卷着参与其中。
相比多少热血士子,陆芃到底出身于官宦世家,再兼祖父的用心培养,更加深谙权势场中的一些规则,他行事已经没有那么冲动,而更加注重于谨慎观察,他发现人群之中似有极为冷静的人不动声色地关注情势,也似有楚心积虑的人暗中煽动民众情绪,他其实隐隐已经意识,今日发生的一切,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推进。
利用舆论,从来是权势场的重要手段之一,陆芃敏感地觉察到,这出轰轰烈烈的事件,针对的就是废太后的生死。
所以那双翻云覆雨的手,也只能是属于当今皇后。
皇后想让太后死,可无法以证据确凿的弑君之罪明正处刑,所以才会煽动舆论。
陆芃不相信废太后清白无辜,他其实也赞成让其罪有应得,不过却担心着皇后因为权势之夺煽动这场事故,最终会造成废太后死于暴乱,虽说法不责众,也许不会有无辜死于阴谋,但要若皇后当真鼓动舆论暴力,以求无损声名,这样的居心决非正直,大周的将来,没有了废太后,却未必就能杜绝隐患。
故而陆芃这时很有些坐立不安,他密切关注着群众,已经作好准备随时安抚暴乱,他想万一民众与巡卫发生冲突,就算势单力薄,他也必须尝试阻止。
可是他竟然又留意见,人群之中虽然仍有如他一样密切关注势态者,却似乎并没有了处心积虑煽动/暴/乱的人,故而虽前来围堵示威的百姓越来越多,多数都是议论以及声讨,让他担心的暴动并没有发生的迹象。
陆芃不由留意早前,第一个反应过来,率先安抚民众莫起冲突的士子。
对于此人,他并不熟悉,只知道是太原府荐举入读太学的生员,仿佛是寒门出身,并非官宦子弟,不过因为来自太原府,就不得不让人疑心与后系颇有关联,那么他及时安抚民愤,难道也是出自皇后的授意?
这样看来,皇后似乎并不想煽生暴动。
可皇后又为何主导这一事故呢?
陆芃正犯狐疑,又听一阵急剧的响动,他引颈一望,只见一队金吾卫终于赶来,呼喝着让拥堵的人群让开一条道路,而这队卫士身后,紧随而来的是京兆公,以及薛谦、王淮准等等重臣,再后,竟然驶来皇后殿下乘坐的凤舆。
皇后竟亲自赶来了现场!
那么这场暴动,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发生了。
陆芃长吁一口气,紧绷的脊梁这才松弛下来,这一刻他几乎怀疑自己是妄加揣测,今日这起事故的确是因积怨爆发,发自于愤怒的臣民对恶贯满盈者的忍无可忍,没有幕后的推波助澜,更不存在利用舆论暴力。
耳畔忽然炸响民众参拜皇后的颂礼声,陆芃也不由自主礼颂揖拜,他只见数十步开外的距离,凤舆已经稳稳停住,皇后的步伐不急不缓,如意高头履行走得十分稳健,视线里有明黄色的裙裾晃过,那高头履便站在了废太后紧闭的宅门前,陆芃听见极其温和的声嗓,像徐徐而来的清风,也是不急不躁的,却奇迹般就能安抚人心的浮乱。
陆芃忍不住抬头,第一次认真打量皇后。
又转过身,冲巡卫一揖:今日承天门外,民众亲耳听闻那纪驻铤认罪交待,道是受废太后韦氏指使,行为弑君大罪!百姓震怒不已,自发前来质问废太后,也是为了尽忠于君国,可并非为了闹事生乱,诸位军勇,咱们只想请出废太后,质问其多项罪行。
众巡卫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应当如何是好。
已有百姓振臂高呼:韦氏出来,你这恶妇,可敢当众承认弑君大罪?
韦氏恶妇必然不敢承认,她自恃仁宗生母,帝后不敢对她严刑逼问,咱们可顾不得这许多,今日定然要逼问韦氏交待罪行!
敢作就要敢当,如今谢氏、任氏、纪逆等等均已交待罪行,怎容韦氏矢口否认?
谢氏六娘,乃朝廷要犯,韦氏却将她收容宅居,又策划突厥死士刺杀新罗王储,此乃罪证确凿,仅凭此罪,就该处死韦氏!
韦氏罪该处死!
韦氏不死,不足以平百姓之恨!
韦氏恶贯满盈,理该当众处死!
一片喊杀声,震耳欲聋,自然让韦海池听得一清二楚。
反了,这些暴民,这些暴民!她勃然大怒,就要冲将出去怒斥暴民,但脚步忽然趄趔,狠狠绊摔一跟头。
仅剩的那个婢女,居然也没有上前掺扶她曾经发誓效忠的主人,而瘫坐井边,仍为她刚刚自尽的同伴流泪。
真到末路了,奈何桥上,你莫走太急,待我亲眼目睹韦氏如何死,就来寻你。
第1409章 来了
陆芃今日也混在围堵的人群中。
自从得好友柳彮的安慰,他收拾心情再度准备科考,这回并没有再发生意外,以进士科前五的名次高中,不过此时尚未通过吏部选试,也就是只取得出身,并未正式授职,他与不少同年,今日正好与国子监及太学生员论策,听闻有百姓围堵承天门质问纪驻铤,都记不清究竟是谁振臂一呼,便被挟卷着参与其中。
相比多少热血士子,陆芃到底出身于官宦世家,再兼祖父的用心培养,更加深谙权势场中的一些规则,他行事已经没有那么冲动,而更加注重于谨慎观察,他发现人群之中似有极为冷静的人不动声色地关注情势,也似有楚心积虑的人暗中煽动民众情绪,他其实隐隐已经意识,今日发生的一切,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推进。
利用舆论,从来是权势场的重要手段之一,陆芃敏感地觉察到,这出轰轰烈烈的事件,针对的就是废太后的生死。
所以那双翻云覆雨的手,也只能是属于当今皇后。
皇后想让太后死,可无法以证据确凿的弑君之罪明正处刑,所以才会煽动舆论。
陆芃不相信废太后清白无辜,他其实也赞成让其罪有应得,不过却担心着皇后因为权势之夺煽动这场事故,最终会造成废太后死于暴乱,虽说法不责众,也许不会有无辜死于阴谋,但要若皇后当真鼓动舆论暴力,以求无损声名,这样的居心决非正直,大周的将来,没有了废太后,却未必就能杜绝隐患。
故而陆芃这时很有些坐立不安,他密切关注着群众,已经作好准备随时安抚暴乱,他想万一民众与巡卫发生冲突,就算势单力薄,他也必须尝试阻止。
可是他竟然又留意见,人群之中虽然仍有如他一样密切关注势态者,却似乎并没有了处心积虑煽动/暴/乱的人,故而虽前来围堵示威的百姓越来越多,多数都是议论以及声讨,让他担心的暴动并没有发生的迹象。
陆芃不由留意早前,第一个反应过来,率先安抚民众莫起冲突的士子。
对于此人,他并不熟悉,只知道是太原府荐举入读太学的生员,仿佛是寒门出身,并非官宦子弟,不过因为来自太原府,就不得不让人疑心与后系颇有关联,那么他及时安抚民愤,难道也是出自皇后的授意?
这样看来,皇后似乎并不想煽生暴动。
可皇后又为何主导这一事故呢?
陆芃正犯狐疑,又听一阵急剧的响动,他引颈一望,只见一队金吾卫终于赶来,呼喝着让拥堵的人群让开一条道路,而这队卫士身后,紧随而来的是京兆公,以及薛谦、王淮准等等重臣,再后,竟然驶来皇后殿下乘坐的凤舆。
皇后竟亲自赶来了现场!
那么这场暴动,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发生了。
陆芃长吁一口气,紧绷的脊梁这才松弛下来,这一刻他几乎怀疑自己是妄加揣测,今日这起事故的确是因积怨爆发,发自于愤怒的臣民对恶贯满盈者的忍无可忍,没有幕后的推波助澜,更不存在利用舆论暴力。
耳畔忽然炸响民众参拜皇后的颂礼声,陆芃也不由自主礼颂揖拜,他只见数十步开外的距离,凤舆已经稳稳停住,皇后的步伐不急不缓,如意高头履行走得十分稳健,视线里有明黄色的裙裾晃过,那高头履便站在了废太后紧闭的宅门前,陆芃听见极其温和的声嗓,像徐徐而来的清风,也是不急不躁的,却奇迹般就能安抚人心的浮乱。
陆芃忍不住抬头,第一次认真打量皇后。